“粤看十城”调研走进浙江杭州,聚焦创新体系建设

为了引进培育各类高成长性企业,佛山高新区精准施策,取得良好成效。图为佛山高新区园景一隅。南方日报记者 戴嘉信 摄

南方网讯 做大高新技术产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多年来,杭州高新区(滨江)稳居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被科技部列入全国创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计划序列。

1月4日,杭州高新区(滨江)发布了《关于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打造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若干意见》,明确每年从财政支出中按不低于15%比例安排产业扶持资金,用于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鼓励企业从事创新创业活动等。

自启建以来,杭州高新区(滨江)围绕政策扶持、科研平台、金融服务、人才引进等创新要素发力,让“种子”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培育创新创业的“热带雨林”。

当前,广东正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激发高新区新一轮创新发展活力。如何通过创新体系完善壮大高新技术产业?为解答这一问题,南方日报调研团走进杭州高新区(滨江),了解其创新发展背后的秘密。

政策扶持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

1月14日,浙江泰林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泰林生物”)在深交所敲钟上市,这是杭州高新区(滨江)(下称“滨江”)迎来的第50家上市公司。

包括泰林生物在内,滨江内绝大多数上市企业都是土生土长的。“区内现有上市企业基本是本土培育起来的。”谈及滨江发展特点,当地政府官员与企业家如是说。

滨江全区面积仅73平方公里。该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很难依靠招商引入上市企业,因此滨江更为注重对本土企业的孵化培育,“我们就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孵化器”。

近年来,广东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去年,佛山市政府“一号文”聚焦科技创新,围绕区域协同、企业创新、平台载体等方面,提出一揽子举措。

千里之外,滨江同样坚持以“小区域”撬动“大创新”。以创新载体建设为例,目前,该区拥有杭州市级以上科技孵化器35个、众创空间32个、在孵企业1734家,并构建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链条创新体系。

针对企业全生命周期,滨江还构建了完善的政策扶持体系。从2011年至今,该区出台了三轮“1+X”产业政策,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扶持,政策覆盖日趋全面。

“滨江有很强的产业发展活力,是创新创业的沃土。”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产学研专员窦君宇如此评价。正是这个“没有围墙的孵化器”,培育出了浙江省1/6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上市公司,GDP增速连续16年超过两位数。

龙头企业引领筑造产业生态圈

聚集度高、链条完整是滨江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发展的显著特点。如今,滨江按区域划分形成了物联网、互联网、智造供给等六大产业集群平台,且平台影响与辐射力日益提升。

以滨江物联网产业园为例。该园区中有一条物联网街,长约1000米。街道两旁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内里“藏”着如海康威视、大华科技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行业领导力的企业总部、研发部门。

其中,每座龙头企业总部大楼就像一个微型产业园。“产业核心区里的企业总部大楼,都可看作一个重点项目。我们会根据企业的发展前景、税收、人员等多重标准判断是否提供大楼。”物联网产业园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来莉丽介绍,单个企业往往用不完一座大楼的空间,通常会引入一些产业相关企业或团队入驻,形成产业集聚。

坐落在物联网街的和仁科技是一家从事智慧医疗的上市企业。“我们大楼引入了10多家产业相关企业,其中一部分是我们孵化而成的。大家正逐渐形成一个微型产业生态。”和仁科技副总裁杨波说。

如今,滨江六大产业平台催生出了一大批高科技企业。不少长三角城市将滨江区内成长性企业作为招商标的。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滨江累计向区外输出科技型企业超2000家。

围绕主导产业打造高新技术企业集群,也是广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其中,佛山加快推动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与佛山国家高新区发展,努力打造成为全市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集聚地。

优化环境激发民企创新动力

当前,广东积极增创科技创新环境新优势,加快科技创新强省建设。去年底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9》显示,广东2019年度区域创新能力再列全国第一。在五个一级指标中,广东在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创新绩效三项指标位居全国第一。

近年来,瞄准“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目标,佛山坚定不移走“世界科技+佛山智造+全球市场”创新发展之路。去年,该市出台“科创35条”,围绕区域协同、企业创新、平台载体、科技金融等多个方面,提出了系列突破性、普惠性政策措施。

在加强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方面,佛山明确市财政每年投入不少于5亿元建设引导资金,支持佛山国家高新区创新载体和环境建设;在加大企业创新支持力度方面,佛山提出要组织遴选一批标杆高新技术企业,并给予每家200万元资助……

有了全方位的创新政策体系支撑,佛山民营企业创新意愿与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入选“2019中国创新榜样”的广东坚美铝型材厂(集团)有限公司,正是传统制造业企业转型创新的一大典型。目前,坚美已经成为华为5G基站高端铝合金产品的主要供应商,每月供货约36万件以上。

广东星联科技有限公司深耕PET模具及塑料机械研发行业20多年,推动全球首创的拉伸流变技术逐步实现产业化。“过去我们把产品做到‘能用’,现在是把能用的东西变得更‘好用’。今后,还要对标各自行业全球范围内最好的产品。”星联科技董事长张伟明说。

■佛山实践

培育高成长性企业

做实做好“高”“新”文章

培育高成长性企业,是佛山高新区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近年来,为了引进培育瞪羚企业、单打冠军、独角兽等各类高成长性企业,佛山高新区精准施策,取得良好成效。

去年底,经过前期遴选,佛山高新区公布了首批六家种子独角兽企业。这六家企业大多从事智能装备、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具备发展速度快、研发投入高等特点。

作为入选企业之一,广东科凯达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主要从事架空高压输电线路巡检机器人研发、生产与推广。该公司自主研发的高压输电线路巡线、检修维护作业机器人,有效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该公司董事长助理龙彩筠介绍,2019年公司产值接近8000万元,预计今年会实现产值1.5亿元。

去年,佛山高新区启动首批独角兽(潜在、种子)企业遴选培育工作。按照企业成立时限、企业估值以及投融资情况,佛山高新区将独角兽企业细分为独角兽、潜在独角兽以及种子独角兽三大类,并给予认定奖补、研发支持、融资支持、上市支持等12项政策红利。

龙彩筠介绍,公司之所以申请认定种子独角兽企业,看中的是政府对于企业融资、研发、上市、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政策扶持,这些政策能较好地契合企业发展需求。

■专家声音

中国神舟飞船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找准高新技术产业化应用的“小切口”

做好高新技术产业化,需要靠市场进行落地。以卫星技术应用为例,在其产业化过程中需要更多民营企业参与,逐步构建卫星应用的创新生态和产业链。在这一领域,民营经济与制造业发达的佛山,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不久前,我到佛山高新区考察,发现这里集聚了更多的院校、科研单位和人才,说明佛山高新区的产学研结合已经引起政府高度重视,这是一个很好的势头。

接下来,科研院所与地方政府需要找到对双方有利的合作点,将院所特长与地方发展需求结合起来,让科研院所的特长真正实现民用,参与地方经济发展。高端技术领域的成果落地转化,可以引领产业发展的方向。因此,地方与科研院所规划项目需要有高层次的定位,让所开展的项目既符合国家长远发展需求,也满足市场的需要。

此外,佛山应进一步梳理自身发展需求,并通过科研院所找到高端技术在地方转化应用的切入点,让科研院所协助企业找到技术“痛点”并逐个攻克,共同设计、推动产业项目落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整个制造业产业链水平的提升。这一过程需要政府、科研机构、企业三方共同发力。

南方日报记者 王芃琹 卢浩能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