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和官兵这一年:听着枪声睡去,闻着硝烟醒来

在执行了为期一年零三个月的维和任务后,第十八批赴黎巴嫩维和部队首批官兵近日回国,其中建筑工兵分队100名官兵于昨日(16日)回到驻地惠州。

直播海报

16日下午,D7448次高铁缓缓停在了惠州南站的2号站台,车门还没开,付勇全便趴在了车门玻璃上,急切寻找妻子的身影。他们这批维和官兵,已经有一年多没有见到家人了。

去年5月,第18批赴黎巴嫩维和建筑工兵分队共205名官兵,头戴蓝色贝雷帽,身穿佩有中国国旗和UN臂章的迷彩服,启程前往黎巴嫩开展维和工作。

工程建筑、医疗援助、人道主义救援……在400多天的时间里,他们让中国蓝盔成为了黎巴嫩最亮眼的颜色。

“你们专业而且卓越!” 联合国官员这样称赞他们。“你们用精湛的技能打造出了真正的‘样板工程’,中国军人非常专业!” 外国军人在观看了他们建设的建筑后,主动要求合影留念。

官兵们到达惠州南站。

新冠疫情暴发后,维和官兵心系祖国,奔走采购防疫物资,将采购到的5500个N95口罩、3万余个普通医用口罩、100多件防护服寄往了湖北武汉。

他们是维和勇士,也是丈夫、妻子、父亲、儿子。

女战士胡清出发前才和同为军人的丈夫领了结婚证。在离别的站台,丈夫特地赶来,亲手为她戴上“迟到的”婚戒;修理工王成鹏已是第二次参与维和任务,“两赴维和,我没有辜负祖国的重托,仅有的愧疚是对妻儿。”

惠州南站的站台上,付勇全终于找到了妻子,戴着口罩的脸庞相互看不清表情,但是两人的双眼早已通红。付勇全大力将妻子拥入怀中,安慰道:“我回来了,你别哭!”

据悉,第十八批赴黎维和部队分两批回国,第二批官兵将于8月18日返回。

时隔400多天后,维和官兵又见到了家人。

维和官兵这一年多

“迅速穿戴钢盔、防弹衣,检查急救包!”

2019年5月,刚抵达黎巴嫩的维和官兵们,还没来得及望一眼当地景色,便被荷枪实弹的警卫护送上大巴。一路向南,路上一栋栋布满枪眼弹孔的楼房、一个个严密设防的政府军哨卡,以及举着AK47游行的人群和随处可见的政府军,让官兵们的表情格外凝重。

黎巴嫩作为地中海东岸的临海国家,一度是地中海地区的经济文化重镇,被称为“中东小巴黎”。但长期处于中东冲突的最中心,遭受着战火的侵扰。

2005年,为维护当地局势,保护人民安全,联合国商请中国派遣维和部队赴黎巴嫩参加维和行动。次年3月,中国第一批维和工兵营先遣分队开赴黎巴嫩,开启了中国向中东地区派遣成建制维和部队的历史。15年来,中国已累计派出19批赴黎维和部队,共计6500余人次。

危险与挑战如影随形,“听着枪声睡去,闻着硝烟醒来”,是维和部队工作和生活的常态。但面对危险,维和官兵仍战斗在最前线,用青春和热血筑牢维和使命。

联黎部队司令德尔科尔少将为第十八批赴黎维和部队官兵授予联合国“和平荣誉勋章”。

在维和战地建设“中国样板”

2019年12月,黎以边境,远处不时传来几声枪响。

一场暴雨过后,地面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水坑,中国第18批赴黎巴嫩维和建筑工兵分队官兵穿着雨鞋,深一脚、浅一脚展开施工,为加纳维和分队营区新建一个观察哨,以提高其营区防卫能力。

“在石笼中间用两根铁丝将4个面连接起来,形成十字结构加以固定。”分队四级军士长孔令桂指导队员们编织制作完一个石笼后,捋了捋衣袖,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一旁,加纳维和分队工程参谋西蒙上尉第一次见到这种石笼编织方法,一脸疑惑。孔令桂解释道:“观察哨的石笼墙由4层装满砂石的石笼垒起,再加上棚顶钢架结构的重量,最下面的石笼受到重力很容易被挤压变形,通过十字结构可以形成拉力确保墙体稳固,延长观察哨的使用年限。”西蒙随即露出惊讶的表情,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

维和官兵正为加纳维和分队营区修建加强型观察哨。

这是孔令桂第2次到黎巴嫩执行维和任务,“十字结构法”正是他在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做法。“你们用精湛的技能打造出真正的‘样板工程’,中国军人非常专业!”竣工验收当天,西蒙主动要求与孔令桂在观察哨前合影留念。

自部署到任务区以来,第18批赴黎维和部队清排雷区超10000平方米,发现并销毁地雷1577枚,协助柬埔寨维和部队销毁地雷997枚,清排面积和排雷数量均创单批之最;高标准完成“蓝线”观察哨建设、巡逻道路修复等88项建筑施工任务;医疗接诊联合国人员及当地民众10000余人次,并为当地学校援建“和平广场”,赢得联黎部队和当地民众的一致好评。

“你们专业而且卓越!”在授予中国维和部队官兵联合国勋章时,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科尔少将这样称赞道。

“中国蓝盔”展现大国风采

维和部队的任务区内,有一个小村庄叫曼苏里村,经历过2006年黎以战争摧残,许多房屋上还可以看到战争留下的枪炮弹孔。

这里地处偏远,医疗条件落后,村民就医困难。得知情况后,中国维和部队将曼苏里村定为长期帮扶的医疗点。每周三上午9点半,医疗小分队都会准时来到村里义务巡诊,不到20平方米的候诊室常常坐满了前来就诊的病人。

第十八批赴黎巴嫩维和建筑工兵分队医护人员正在曼苏里村为患者测量血压。

中士巫露露是一名女护士,主要协助军医接诊。在一次接诊中,一位听力严重受损的老太太,军医和雇员都无法通过语言交流获知病情,可当男军医想要为她做检查时,老太太却捂着头巾一直摇头。巫露露注意到这个细节后,主动上前搀扶老太太到隔壁房间,为她进行一对一检查,最终查明了病情,协助军医对症下药。

老太太离开巡诊站点时,给了巫露露一个深情的拥抱和贴面礼,嘴里说着阿拉伯语。翻译说:“她是在表达对露露的感谢。”

当11岁的阿里得知中国维和官兵正在为他就读的学校援建一个广场时,他精心画了一幅画送给中国官兵。阿里告诉官兵们:“画上的两只和平鸽上分别载着黎巴嫩国旗和中国国旗,感谢中国维和部队带来了和平,也希望黎巴嫩永远和平。”而中国官兵们援建的这所广场,也被学校命名为“中黎和平广场”。

在黎巴嫩政府军军营开放日活动中,女兵陈雨薇用古筝演奏了一曲中国经典民谣《茉莉花》,当地女学生玛雅主动请求和陈雨薇合影,并询问能否试弹一下古筝,陈雨薇热情地邀请她到古筝前坐下,耐心地为她戴上弹奏古筝的指甲,指导玛雅弹奏时手指的弯曲弧度。玛雅在试弹后开心地说:“非常感谢让我有机会尝试弹奏中国乐器,它的声音非常好听,我很喜欢。”

当地民众亲切地称呼中国维和军人为“最可爱的东方朋友”。

筹措3.5万多个口罩寄往湖北

如果没有这场疫情,他们本该比现在早3个月回到祖国。

“疫情刚发生的时候,对家里最多的就是担心,尤其是孩子还在上幼儿园,我又不能赶回他们身边,内心其实很忧虑。”杨晓彬少校回忆说:“但是看到国内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疫情开始得到有效控制,我的心就放下来了。”

国内疫情暴发后,身处海外的维和部队第一时间就开始四处奔走,采购当地的医疗物资,希望为湖北抗疫出一分力。

但黎巴嫩当地轻工业并不发达,基础的医用物资大多依靠外国进口,维和部队购买口罩时并不能找到大批量采购的渠道,只能靠着双腿,走进每家药店、超市,挨个询问,搜集防疫物资。

经过一周不停地奔波,他们共采购到N95口罩5500个,普通医用口罩3万余个,防护服一百多件,寄往了湖北。

采购口罩、防护服等医疗物资捐赠国内。

3月下旬,新冠疫情在中东地区蔓延,黎巴嫩的确诊人数也开始激增。21日,黎巴嫩安全部队开始采取强制措施,禁止居民外出和集会。

为做好疫情应对工作,维和部队通过医疗远程会诊视频系统,学习了军内专家主持的新冠肺炎专题讲座,早早掌握了疫情理论知识和防控技能。在联合国卫生部门的专项检查中,维和部队的各项防疫措施受到检查组的高度肯定。

但是也因疫情影响,联合国要求所有出兵国在6月30日前停止轮换,他们的归期一拖再拖,原本计划1年的任务期最终推迟了两个多月。

“维和区情况复杂,具体哪天回国也没有消息,心里有些归期不定的焦虑。反倒是家人安慰我,让我注意安全,完成好任务,家里面不用担心。”说起这些,鲁晓兵上尉的眼里闪过一丝感激。

官兵与家属自拍留念。

坚定了信心,官兵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坚守在维和战场。7月28日,他们终于踏上了返乡的班机,在昆明进行为期15天的隔离观察。到达祖国后,杨晓彬第一时间给妻子发去了一条短信:“等我回来!”

南方日报记者 汪棹桴 实习生 吴立洋 高寒

摄影:张冠军 彭希 薛镭

通讯员:彭希 钟海

海报设计:吴颖岚 潘洁

统筹:洪奕宜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