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村几乎都围绕在银瓶山下,拥有难得的生态资源禀赋,或许现在发展不够理想,但只要守住这些绿水青山,做好统筹规划,未来发展大有可为。”
10月22日,由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和南方日报联合组成的调研考察团,走进谢岗镇南面村,开展第二届“广东十大美丽乡村”系列评选活动。在现场查看走访环节,当一行人登上银瓶山半山腰一个观景台俯瞰南面村时,几名考察团成员不由自主地对南面村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发出以上的赞叹。
区位得天独厚,全村90%都是山林
当天,考察团一行先后来到南面村麻岭村小组居民区、南面村2号分散式污水处理站、银瓶山森林公园谢岗景区、银瓶合作创新区展厅等地进行实地走访,详细了解南面村村道养护、村庄保洁、污水处理长效管护机制、特色产业发展、乡风文明等方面的工作情况,深入了解人口、经济、产业、用地布局、配套设施、历史文化等情况,并现场倾听村民讲述南面村的发展变化等。
“这两年村里越来越多人,好多年轻人也回来了。”钟阿婆30多年前嫁入南面村,见证了村里由当初家家户户以耕田、种果树为主,到逐渐有些人外出务工,再到近几年越来越多人回来开店做生意,村里的许多老宅子变成了新楼房,还开了好多商铺。“很多路都铺上了柏油,又建了小公园,晚上很多人在跳舞,村里生活很方便。”
据介绍,南面村是一条淳朴独特的客家村,生态资源得天独厚,森林绿化覆盖率达90%,还有海拔898米的“东莞第一峰”银瓶山、银瓶嘴自然保护区、无公害荔枝种植基地、石鼓水库等农业生态旅游观光区。2019年,东莞市空气质量监测部门监测,在银瓶山森林公园内一处瀑布附近,曾测得当时东莞富氧含量最高值,因此南面村也一时被称为“富氧村”。
“富氧村”的主要产业之一是荔枝种植,全村371户中有327户以种植荔枝为主要收入来源,种植总面积达6800亩,平均年产量约1000吨,产值约2000万元。
2015年,为进一步推广农特产品、打造品牌效益,谢岗镇专门为南面村荔枝注册商标,统一命名为“银瓶红”,并先后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广东省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市首届优质荔枝品评活动二等奖等。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将“银瓶红”荔枝种植打造成为“恒产”“恒业”,谢岗镇还在该村建成三座分散式污水处理站,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任务,开展美丽幸福村居特色连片示范区建设等,全面助力“乡村生态振兴”;同时,还为“银瓶红”荔枝构建“科学种植、网上销售、专业包装、冷链配送、烘干加工、地方特产”的完整产业链,打造岭南佳果特色品牌“东莞第一峰、谢岗银瓶红”,助推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加快果农致富奔小康步伐。
“可以在荔枝和生态旅游方面做好规划。”对于南面村美丽乡村如何建设,以及如何将经济发展与特色资源有效结合、发挥优势,考察团成员进行了全面的探究和讨论,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比如荔枝的产销渠道整合、银瓶山生态旅游路线的开发等,以期能真正惠及百姓需要,不断满足村民幸福感、获得感。
热门景点所在,交通配套将大提升
作为东莞第一峰所在,银瓶山森林公园良好的生态环境已逐渐成为附近居民及外来游客前来慢行、野炊、锻炼的热门之地。每逢节假日,由南面村通往银瓶山的道路车流,经常爆发性增长,导致该路段“逢节假必塞车”。
“虽然车多路堵的主要原因是来游玩的人多了,但同时也说明我们道路的建设标准、疏导能力还有提升空间。”说起南面村登山道路“塞车”问题,谢岗镇委书记胡毅峰指出,随着生态环境建设的不断推进和配套实施的逐步完善,拥有“东莞第一峰”的银瓶山森林公园的肯定会吸引越来越的游客前来体验,作为基础支撑的道路交通一定要跟上去。“可以通过道路升级改造、交通疏导优化等多渠道,切实保障游客来得顺畅、玩得舒畅。
据介绍,近年来,谢岗镇借助创建美丽幸福村居特色连片示范区的契机,以生态保护促经济发展,继续依托银瓶山的生态旅游保护和开发,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源泉,努力将南面村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生态宜居、高端精品农业、设施配套齐全、农旅融合的美丽田园乡村。
“这些是正在建设的山水栈道,建成后游客在公园内即可实现‘游山玩水’的体验。”在银瓶山森林公园谢岗景区走访中,南面村主任阙俊城指着石鼓水库边上几段正在建设的场地介绍,为进一步丰富登山体验,他们在山脚的水库新建滨湖栈道,沿着山势建设登山步道,并将两条路串联相接。这样建成后游客可以在山脚下开始沿着水库慢行,接着沿步道登山,实现让游客有得走、有得看、有得玩的丰富体验。
对此,考察团成员也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比如可以在登山步道中增加一些观景平台和景观凉亭等,不仅可以为游客提供休息场所,也是进行相关生态保护宣传的重要载体;同时提出,水库和林地是难得的生态资源,在进行相关规划建设时,一定要注重对生态的保护和修复,不能过度破坏。
谢岗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谢岗将继续推进南面村等的美丽村庄建设,进一步强化市、镇、村对于村庄规划优化试点工作的上下联动,把农村产业发展与环境承载相适宜,生活改善与生态保护相统一,历史文化传承与现代文明相融合,力求达到生活美、生态美、家园美、田园美、宜居宜业的目标。
【南方日报记者】刘远忠
【摄影】洪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