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全民参与推动源头减量 广州打造全国垃圾分类样板城市

在越秀区广九社区的街道上,有台长了“眼睛”又会“说话”的垃圾柜,当有人在投放垃圾时分错了类别,智能垃圾柜的摄像头就会“看到”,而后出现错误投放的提示音。一年多来,在智能垃圾柜和社区工作者的指导下,广九社区居民的垃圾投放准确率从10%提升至95%。

从被动干预到自主投放,在广州,小区的垃圾分类工作反映着公民环保意识的转变,一个好习惯可以成为一座城市的生活“新时尚” ——垃圾分类,正在让老城广州焕发新生。当创意设计的分类投放点成为“城市风景线”,资源热力电厂吸引着市民观光“打卡”,街坊邻里比赛赚取垃圾投放积分……垃圾分类早已在广州蔚然成风,成为展现城市文明风貌的一张“新名片”。

垃圾分类是城市发展的“关键小事”,也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广州市垃圾分类工作起步较早,是全国首批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经过多年探索,广州因地制宜,构建出“三化四分类”的垃圾分类体系,即以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目标,打通“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全链条。与此同时,广州实施垃圾分类“全链条提升、全方位覆盖、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思路,以“绣花功夫”打造全国垃圾分类处理样板城市。

焚烧厂变观光园,打造垃圾处理样板间

从高速路上远远看去,福山循环经济产业园里两根高120米的大烟囱笔直耸立,四周葱翠的小丘也无法与之比肩。这里环境清新自然,未来,将打造成为国内第一家以固废处理为主题的3A级旅游景区。一家垃圾焚烧厂竟然可以与“景区”相提并论,福山循环经济产业园是怎么做到的呢?

当人们走进烟囱中,就会发现原来它也是一座工业旅游观光塔,其空中观景平台距离地面262.5米高,人们可以从透明的落地窗中鸟瞰整个园区。那一条从高速路上蜿蜒下来的连接路,正是负责将垃圾转运至产业园的通道,为了不让垃圾车频繁经过附近村庄,产业园特意修建了这条连接路,直接与高速公路相通。

充满人文与创意的设计在园区中处处可见。置身观光塔中,人们可以在生态时光走廊中透过玻璃认知生产设备;也能边操控手柄边在游戏中参与垃圾分类问答;还能从焚烧发电大数据中了解全市垃圾焚烧发电的基本情况。目前,福山循环经济产业园可焚烧垃圾9300吨/日,是广州市七大循环经济产业园之一,也是国内规划处理规模最大的垃圾焚烧发电厂。

垃圾处理是检验超大型城市现代化治理能力的关键领域。广州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实际管理人口已超过2000万,日产生活垃圾3万余吨,且每年仍以6%-8%的幅度增长,生活垃圾处理压力巨大。垃圾分类处理是广州改善市容市貌,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破解的难题之一。

近年来,广州在破解“垃圾围城”困境上不断取得新突破,通过科学规划建设终端处理设施,解决了垃圾处理能力不足等问题。目前,广州已建成16座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包括7个资源热力电厂、5个填埋场、4个生化处理厂),在建14座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包括5个资源热力电厂、4个填埋场、4个生化处理厂、1个污水处理厂),焚烧处理能力达1.55万吨/日,生化处理能力达4680吨/日。

经统计, “十三五”期间,全市共接收处理生活垃圾3500余万吨,实现垃圾焚烧、沼气发电超50亿度。早在2018年,广州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已达100%,较早破解了“垃圾围城”问题。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终端处理依旧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工作,从根本上解决垃圾问题必须要实现源头减量、资源循环利用,才是减轻垃圾终端处理压力的关键所在。

23万党员奔走社区,广州分类知晓率达99.1%

对于很多街道干部来说,能成功将居民劝下楼倒垃圾并不容易,特别是在每栋高达50层的林和苑小区。广州市天河区林和苑小区曾是林和村所在地,城中村改造完成后,小区形成了村民自住、多国家人员混居、附近商务白领聚集的多元化社群,其中就有来自十余个国家近400余名外国人。林和街道党工委书记张妙娟透露,曾经,林和苑小区在推广垃圾分类方面主要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如何向外国居民精准传达垃圾分类的政策;二是必须不断巩固林和原住民的垃圾分类意识。

为此,在垃圾分类实践中,林和苑小区探索建立了“党建引领、科学实施、精准服务、技术赋能”的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及时成立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在最难推动的“撤桶”环节,通过小区党员居民挨家挨户奔走宣传,同时召集村民代表、股东代表、楼栋长等召开座谈会,耐心分析撤掉楼内垃圾桶的必要性及利害关系,林和苑小区终于在2019年11月28日顺利完成撤桶工作,为社区顺利启动垃圾分类工作提供保障。

目前,在全市积极开展“令行禁止、有呼必应”行动中,广州已有23万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回社区报到并参与垃圾分类服务,初步建立起社区基层党组织、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志愿者“五位一体”联动机制。依托全市1614个社区共建联席会议制度,广大干部群众共谋、共建、共治、共评垃圾分类身边事,有力推动了幸福社区共同缔造。

在广大党员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广州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8%,居民分类知晓率、参与率分别达到99.1%、95.5%。不仅如此,全市3653个物业管理小区、2907个非物业管理居住区全部完成楼道撤桶。目前,广州已配置1.6万座垃圾中转站、3501辆分类收运车辆,共有1492条分类运输线路,率先建立起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提前完成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试点目标,在46个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考核排名中位居前列。

自2014年起,广州持续推动垃圾分类示范单位、示范街(镇)、样板社区创建工作,至2019年,全市共创建了600个生活垃圾精准分类样板居住小区(社区)、50条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行政村和20个餐厨垃圾分类收集专收专运处理农贸市场,逐步形成各行业多头并进、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在天河区最大的城中村——车陂村,自今年2月以来,车陂村率先在全市开展城中村垃圾分类优化提升试点工作,探索“管理、投放、收运、责任、宣传”五网融合共治的城中村垃圾分类模式。鉴于城中村缺乏物业管理服务企业,车陂村以党建促共建,采取街道负责、政府兜底的办法,组建了由街道分类办、城管执法队、环保中队、环卫站和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组成的“垃圾分类工作五人小组”。在实际管理中,结合城中村居住现状特点,严把房东关,建立了“街居-村社-房东-租户”四级联动机制,督促屋主、二手房东将垃圾分类义务写进租赁合同。

全新的智能垃圾分类柜放置在村口,如今,车陂村垃圾分类知晓率达100%,村内餐饮店垃圾收运量增长了6.07倍。在惠民利民的同时,可在感应中自动开合的智能垃圾分类柜,也成为了亮丽活泼的生活场景。

今年来,广州推动全市1.8万个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升级改造,截至11月底,升级改造率已超过90%。改造后的生活垃圾投放点样式新颖,外形美观,配套齐全,形成了宣传垃圾分类“新时尚”的城市人文风景线。

调动行业力量,量身定制分类工作指引

除了打造垃圾分类示范小区、示范村外,广州各行各业也在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可持续开展的垃圾分类模式。全市3400余所学校举行“垃圾分类开学第一课”活动,实现200多万学生带动50万户家庭参与垃圾分类,其中,广州市执信中学被中央文明办指定为全国垃圾分类进校园工作项目基层联系点。此外,在企业里,美团外卖、麦当劳、肯德基广州门店也率先在全国行业系统推广垃圾分类。

近日,《广州市住宅小区生活垃圾分类物业服务工作指引》发布,推动形成“物业公司负责+企业参与”的分类模式,以社区为推动垃圾分类基本单元,调动全民美好家园共同缔造。此外,广州在没有物业管理的社区实行社区组织、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形成了垃圾分类的都府社区、广九社区模式。

一进入广九社区,便见社区沿街处竖立的“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标示牌,社区的宣传栏里既展示着属于广九铁路时代的城市记忆,也推广着新时代垃圾分类的文明风尚。一年来,广九社区坚持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通过社工引导辖区居民分类投放,投放精准率大幅增长。广九社区在实现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全覆盖的同时,还进一步增加了果皮、蔬菜处理设备,进一步从源头进行垃圾细分。

垃圾分类正在从身边小事变成全民参与的城市大事,广州垃圾分类工作起步早,经过多年的摸索,分类体系愈加科学,分类模式愈加规范,随着垃圾处理终端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已初步实现“全链条提升、全方位覆盖、全社会参与”的垃圾分类局面。

不仅在城市中心城区,广州的郊区还将探索垃圾分类与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同步推进。在推广垃圾分类工作中,涌现出白云区大源村、花都区竹洞村、锦山村和从化区西塘村、莲麻村、南平村等一批示范点,其中,花都区被列为全省唯一的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区。

广州垃圾分类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离不开顶层设计的科学规划。目前,广州已将垃圾分类工作列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并进行考核,同时,全市建立了垃圾分类联席会议制度,采取市、区、街镇、社区四级长效管理机制。

2019年,广东省委深改委颁布《关于加强广州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并配套出台了《广州市深化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全面实施《广州市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区域生态补偿办法》《广州市生活垃圾处理阶梯式分类计费管理办法》《低值可回收物购买服务管理办法》等3项经济激励配套政策,针对机团单位、学校、酒店、宾馆、农村等领域量身定制了12项工作指引。在政策的引导下,广州正高标准打造全国垃圾分类样板城市。

南方日报记者 郎慧 许舒智 通讯员 成广聚

统筹:冯艳丹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