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加快补齐垃圾分类硬件设施

东莞万江坝头社区的分散式厨余垃圾处理中心,厨余垃圾最终被处理成有机肥。南方日报记者 张子俊 摄

东莞海心沙资源循环利用基地的餐厨垃圾处理厂,一车车厨余垃圾经过处理成为生物柴油和天然气;在汕头市雷打石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黑水虻正啃食厨余垃圾,产出肥料。厨余垃圾在广东多地逐渐变废为宝。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近日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全省新增生活垃圾处理能力9.4万吨/日,目前总处理能力达14.9万吨/日,是生活垃圾产生量的1.2倍,生活垃圾处理格局实现历史性飞跃。其中,焚烧处理能力9.4万吨/日,厨余垃圾处理能力近1万吨/日。

这一飞跃如何实现?

垃圾分类收运配套、处理设施的不断完善,是重要保障。记者走访全省多地发现,以市民生活中产生量较大的厨余垃圾为例,多地已配备专业分类运输车,并对厨余垃圾分类处理,针对餐饮、食堂等集中产生的大量厨余垃圾,运至大型厨余垃圾处理厂;而社区产生的相对小量的厨余垃圾,多地正探索通过分散式处理设施就近处置、生物质处置。最终厨余垃圾通过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变废为宝。

21地市均配置专用车辆收运厨余垃圾

走在深圳新桥街道上寮社区,一辆绿色小三轮清运车从身旁驶过,随后在沿街的一家小店停下,将店门口的厨余垃圾桶清空。

“以前我们自己备一个桶,垃圾装满了就拖到投放点扔,但一路上难免有滴漏,也让街道脏臭,很多居民有意见。”经营着一家螺蛳粉店的吴阿姨说,从今年开始,社区给每个店发了一个专用的厨余垃圾桶,每天定时上门收垃圾,“我们方便了,路面也慢慢变干净”。

该社区内类似的小餐饮店还有很多。“以前不够重视城中村里分散的小餐饮店,后来发现这些店数量多,产生的厨余垃圾量不小。”新桥街道城管办垃圾分类负责人刘跃新介绍,街道将把厨余垃圾收运任务按人口比例分配到各社区,再对厨余垃圾产废单位开展地毯式排查,共排查产废单位2071家。

但在收运过程中发现,不少小店在狭小的巷道里,传统的厨余垃圾运输车进不去。“我们就采购了多种样式、大小不一的垃圾车,最小的清运车辆只有86厘米宽。”刘跃新表示,大小清运车走街串巷收运厨余垃圾,实现了社区厨余垃圾收运全覆盖。

像深圳这样建设完善匹配的分类收运体系的地市还有很多,各地根据前端分类收集和末端处理能力实际,逐步配足、配齐专用收运车辆,广州、深圳等市推动形成“专桶专用、专车专收、专线转运”,全省21地市也均配置厨余垃圾收运专用车辆,在示范区域内推行分类收运。

而针对社区家庭产生的厨余垃圾,深圳也通过增加小型厨余垃圾处理设施补齐处理能力。在深圳福凤厨余垃圾干湿分离转运站,称重后,通过次高压机械压榨,将厨余垃圾进行干湿分离,分离出的湿垃圾通过惰质化技术处理成为热值较高的惰质块。

“之前每天只能收到20吨左右的厨余垃圾,随着垃圾分类加速推进,现在增加到每天120吨左右。”转运站现场负责人李玉博介绍,分离出的惰质块运至虎坑环境园焚烧处置,而污水经处理后再达标排放。

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近日发布数据显示,在厨余垃圾处理能力上,全深圳已建成4座大型餐厨垃圾处理厂、55处小型厨余垃圾处理设施,日处理能力达3000吨。同时,厨余垃圾回收量由2530吨/日增至5640吨/日。

专业厨余垃圾处理厂变废为宝

除了在前端收运环节各地因地制宜完善配套,在末端处理环节,针对餐饮企业、食堂等产生大量厨余垃圾,多地建有专业的厨余垃圾处理厂将其变废为宝。

东莞海心沙资源循环利用基地的餐厨垃圾处理厂内,一辆辆专用收运车将厨余垃圾倒入料仓,随后垃圾随着输送带进行处理。“经过分拣、破碎、分选等,最后分离出残渣和浆液。”东实新能源公司总经理助理邓勇军介绍,残渣运至一旁的热电厂用于焚烧发电,而含油水较多的浆液进一步提取油脂,最后转化用于制作生物柴油;而剩下的有机物质,可用于饲养黑水虻,最后制成饲料。有机废水则进入厌氧系统,经过厌氧发酵后处理成天然气,最后并入燃气管道。

“厨余垃圾在生活垃圾中的占比很大,目前这里每天能回收约180吨厨余垃圾。”邓勇军说,此前未分类处理时,厨余垃圾含水量大,直接焚烧需放置多天沥干渗滤液,而在2019年这一专业处理设施正式运营后,大大减轻了热电厂压力。

餐厨垃圾处理厂是东莞补齐垃圾处理设施的一瞥,在占地716亩的基地内,还分布着麻涌环保热电厂、表面废物综合回收中心等,可处置其他垃圾、厨余垃圾、危险废物等,每年的处理规模达到190万吨。

而在广州黄埔区北部的福山循环经济产业园,一辆满载厨余垃圾的车驶入,过磅,卸料……成吨垃圾进入生物质综合处理厂,经过脱水、破碎、筛渣等工序,杂质被筛出,厨余垃圾本身化成浆状物,再送进发酵系统进行联合厌氧消化后,厨余垃圾发酵出沼气,提纯后用于发电。

在广州东部生物质综合处理厂内的动物固废卸料入口,运输人员正将运来的动物固废送入处理区域。经过间热式高温灭菌脱水工艺,动物固废将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其中,动物油脂将通过深加工变为生物柴油、绿色增塑剂;肉骨渣通过加工成为绿色有机肥。

广州东部生物质综合处理厂,是目前全国规模设计规模最大,实际产能最大的餐饮、厨余垃圾分类处理项目。同时,也是国内首个集餐饮垃圾、厨余垃圾、动物固废、粪污处理及生物柴油制备、沼气发电为一体的综合有机垃圾处理项目。

生物质厂一期项目运行方、朗坤环境集团副总裁王海涛介绍,采用“预处理+联合厌氧消化+综合利用”处理工艺,可将餐饮垃圾、厨余垃圾、病死禽畜和城市粪污等经过预处理后的浆液进行联合厌氧发酵处理。最终,四类有机废弃物经过协同处理,被生产为电能、沼气、生物柴油、肥料等。

除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外,近年来,广州聚焦设施建设短板弱项,超前谋划,高标准建成七大循环经济产业园。全市焚烧处理能力达1.55万吨/日,生化处理能力达4680吨/日,生活垃圾后端处理能力与前端分类基本匹配。

目前,针对厨余垃圾,多地已经加快补齐集中式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全省已建成超20座规模化集中式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多地具备规模化集中式处理厨余垃圾能力,在垃圾分类上发挥重要作用。

黑水虻吃厨余垃圾产出饲料和肥料

相比于餐饮企业、单位食堂等,社区居民日常产生的厨余垃圾则相对分散,不少地市也探索就地解决。

在东莞万江坝头社区的分散式厨余垃圾处理中心,从社区收集的厨余垃圾经过粉碎、脱水、发酵等处理,最终变成生物发酵有机肥。“处理中心主要负责处理社区内居民、商铺产生的厨余垃圾及农贸市场的果蔬易腐垃圾。”坝头社区党工委委员苏柱朋介绍,社区内产生的厨余垃圾以前要运到较远的地方处置,现在可以就地处理,3吨进料可生产出约600公斤肥料,一部分用于社区内绿化,另一部分则用于奖励垃圾分类做得好的村民,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目前,东莞针对厨余垃圾处置,正形成“集中与就地”处置相结合的处理链。同时,可回收物正以规范行业发展、培育龙头企业的方式推进处理链发展,有害垃圾初步形成“镇收集、市处理、专业公司处置”的处理链,其他垃圾“焚烧为主、填埋为辅”,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而在汕头市雷打石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一批批厨余垃圾由布料系统均匀平铺于养殖池,经过孵化的黑水虻幼虫不断挪动消化。这成为汕头市利用生物手段推进垃圾分类的创新模式之一。

“黑水虻幼虫在食物充分的情况下可全天24小时进食,1公斤幼虫经6—8天培育后每天可处理10吨厨余垃圾。”广州安芮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汕头负责人邝文校介绍,“吃进去的是厨余垃圾,产出来的是饲料和肥料”。

黑水虻将有机废弃物采食完毕后,幼虫可直接用于经济动物养殖,亦可制作蛋白饲料或提取油脂以及开发抗菌剂等深加工产品。而黑水虻生长过程中产生的粪便,经发酵腐熟后也可作为优质生物肥料利用。“利用黑水虻的生物特性,使有机废弃物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达到新高度,保证了厨余垃圾处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邝文校表示。

利用黑水虻处理厨余垃圾,是汕头推进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建设的缩影。近年来,汕头加快收运、处理体系建设,目前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达7220吨,厨余垃圾日处理能力约50吨,另有4座厨余垃圾处理设施至2022年底建成投产,届时厨余垃圾处理能力将达1250吨/天。

当前,多地也正因地制宜探索“集中处置+分散处置”模式,全省厨余垃圾处理能力达到近1万吨/日。

●南方日报记者 张子俊 冯艳丹 杨立轩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