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深圳上海的竞赛式护航

在中国,如果大喊一声“最强工业城市”,深圳和上海可能会同时回头。

沪深争霸赛,不仅体现在股市,也存在于以工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中。

2021年全国两会前夕,工信部部长肖亚庆宣布:十三五期间,我国工业增加值由23.5万亿元增加到31.3万亿元,连续11年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

“中国制造”不仅变大而且更强。根据联合国工发组织最新发布《2020年工业竞争力绩效报告》,全世界工业竞争力绩效排名前五的国家依次是:德国、中国、韩国、日本和美国。中国工业首次从质量角度攀升到世界第二。中国工业这么强了吗?上海与深圳,不啻为观察中国工业实力的绝佳样本。

目前,中国工业实力最强的城市有三个梯队。

第一梯队:沪深双雄的近万亿规模;

第二梯队:苏州、重庆的6000亿以上规模;

第三梯队:广州、东莞、泉州、宁波、无锡、武汉的5000亿左右规模。北方城市群退到十名以外。

2018年,深圳以9254亿元的工业增加值,位列中国内地榜首,上海以8694.95亿元紧随其后。

2019年,特斯拉落户,上海反超深圳。不过82.74亿元的领先优势,还不足以让上海高枕无忧。从工业投资来看,2019年上海工业投资增速为11.30%,同期深圳的工业投资增速为11.50%,二者“油门”给的力度相似,有关中国工业第一强市名号的争夺,愈演愈烈。(搜狐城市数据)

2021年,上海第一时间发布消息:2020年的工业增加值9657亿,规模居于全国城市首位。深圳官宣: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接近1万亿。看来,沪深仍然咬得很紧。与此同时,在工业总产值上,深圳高达3.7万亿元,连续2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又超出上海一头。可以用“不分伯仲”评价上海、深圳当前的总体工业实力。

未来,谁更有潜力呢?

从工业门类看,上海的特点是门类全,基础厚。作为我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上海堪称我国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城市,包括钢铁,石化,汽车制造,造船,航空,电子,半导体,从重工业到日用消费品,从先进的半导体制造到一般的汽车生产,上海几乎应有尽有。

深圳的特点是高新强,效益高。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代表性城市,创造了世界工业史上的发展奇迹。深圳几乎没有重工业,但电子信息产业极为发达,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为72.5%和66.1%,也是世界5G产业的领军城市。在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半导体设计,计算机,精密原器件制造领域,深圳都在领跑。2020年,深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增长10.6%,大幅高于全国增速。

从工业用地看,上海家底丰厚,辖区面积6340平方公里,是深圳的三倍,其工业用地规模也接近深圳三倍,高达550平方公里;深圳在工业用地绝对值上差了一截,只有200平方公里。但和自身城市面积1997平方公里相比,工业用地占比之高,位列一线城市首位。

从工业主体看,上海工业企业中“国资”和“外资”处于主导地位,深圳工业企业里“民营”是绝对主力。

面向“十四五”,上海和深圳都提出各自的工业发展主攻方向。

上海:推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倍增,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生命健康、时尚消费品六大重点产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产业集群,推进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全面实施智能制造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在线新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聚焦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特色电商、网络视听等重点领域,培育壮大一批本土龙头企业,打造新生代互联网企业集群。

深圳:力争到2025年,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突破3万亿元,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接近1万亿元,在生物医药、新材料、人工智能等领域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届时,年度产值超1000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5家,500—1000亿元的达到5家,100—500亿元的达到40家。实施“独角兽”企业培育计划,支持“独角兽”企业做大做强。

结论:上海和深圳将会成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工业之都。上海更偏“综合型”,深圳更像个“理工男”。上海偏向:大、全、重;深圳凸显:精、专、高。

有文章曾以特斯拉超级工厂落户上海,来说明深圳制造业优势不再。

持有这种观点的“洗稿自媒体”,可能既不了解深圳制造业,也不了解特斯拉。2018年,特斯拉宣布落户上海,成为上海有史以来最大的外资制造业项目。

笔者看来,这更多是中美博弈背景下的产物,中方首次开放汽车领域外商独资限制,允许特斯拉独资建厂。之所以选择上海,也并非单纯因为上海制造业政策环境。双方还是考虑到上海具有非常典型的中国符号意义,足以向外界释放充分的讯息,而且上海也确实是备受外资青睐的中国城市。

其实,同年还有两个百亿美金级别外商制造业投资项目,被安排给了广东,分别是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和埃克森美孚惠州项目。这两个项目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引进的最大外资项目之一。巴斯夫项目同时是中国第一个外商独资的化工项目。

目前扩大工业投资,上海和深圳都不容易。自身都面临着金融业、现代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挤压。这是客观情况。

一般来说,扩大工业投资有三条路:现有企业扩大产能,新兴独角兽做大,引进新企业落户。第三条路确实不好走,以深圳上海的发展阶段,所需要引进的高端制造企业,目前已经被各国严防死守,像宝贝一样护在手心里。你能给的补贴优惠别人都能给。

引进来难度增加,迁出去压力增大。上海和深圳都是被国内其它地区招商引资的重点。有基层工作人员开玩笑地说,许多兄弟城市都是高举学习的旗帜,成建制、有组织的,到沪深两地的工业区、产业园里挖墙角。上海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已经从2010年1.6万家下降到2019年8776家。(艾媒数据提供)

这里固然有企业发展阶段、产业升级趋势、辐射带动应有作为等因素,但两地都在坚决避免由于产业空间不足等一般性因素,导致外来企业无法落地和本地企业扩大产能受阻。

2019年,2020年上海连续举行城市推介大会;2019年,2020年深圳连续举行全球招商大会。两地主政者亲临主持,大批龙头企业为两座城市站台。

上海方阵:开云、ABB、摩根大通、思爱普、微软、复星国际、默克、路易达孚、哔哩哔哩等企业负责人现场发言,以亲历者身份为上海“点赞”,畅谈在沪发展的真切感受,并表达了进一步深耕上海、投资上海的意愿和行动。

深圳方阵:高通、法国赛诺菲巴斯德、京东、空客、美国IBM、波士顿咨询、瑞士ABB、英国保诚等公司高管致辞,阐述各自业务板块在深圳发展壮大的历程,表明来深投资产业布局意向及在深发展愿景等。

面积狭小的深圳,忧患意识强烈。2020年,深圳一口气新增30平方公里的产业空间,并划定270平方公里的工业区块线,未来还要通过混合用地等方式继续增加100平方公里的产业空间。

一般性的招商引资,在新时代可能已经不够用了。深圳开始向资本层面进发,意图打破物理空间的约束。

“你不来,我过去”,“先帮助你发展,再促使你落户”。实力雄厚的深圳国资和深圳天使母基金正在四面出击,华为荣耀、苏宁易购……恐怕只是序曲。

最后总结,拥有上海和深圳两种类型和发展路径的工业城市,是中国之幸;

谁更成功,都是中国之福。

作者:余治国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