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岛”变通途 清远阳山县水口村有了“幸福桥”

初夏的阳光斜照在连江支流七拱河上,“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掩映在一片青山绿水之中。这片美景,在数年前,对于清远市阳山县水口村村委会下面的婆迳村、大塘村、岩角村、钱屋村4个村小组的村民而言,或许无心欣赏。因为背靠青山、三面环水的“孤岛”环境,他们外出只能乘坐小船。这不仅极其不便,也扼断了当地发展的“动脉”。

随着脱贫攻坚的推动、广州市发展改革委的对口帮扶,4个村小组在帮扶下首次实现修建了桥梁接驳外界,去年10月成功建成通车,结束了摆渡历史,村民们将其称之为“幸福桥”。

昔日 进出仅靠“一艘小船”

走进水口村,环境洁净美丽,道路宽敞平坦,路灯有序排列。圆满完成脱贫攻坚各项目标任务后,水口村不断夯实发展根基。

岩角村脱贫户欧东犬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地里种植的农作物生长蓬勃。儿子在外工作,自己在村里当保洁员,每月工资1300元。更让他高兴的是,去年10月,村里所在的“孤岛”与外界修建的桥梁成功通车,出行变得更加便利、安全。

岩角村、婆迳村、大塘村、钱屋村4个村小组世代所居的地方,背靠青山,周边三面环水,与水口村委会所处位置隔河相望。由于青山的阻隔,这片位置成为了事实上的“孤岛”。千百年来,村民进出都是靠一艘小船。

船也是村里派人自己掌舵,没有固定的班次,自然也会有很多不便。“以前我们外出,必须凑齐人数才会开船,经常需要等半天。”婆迳村脱贫户黄德明回忆道。

后来,对口帮扶单位广州市发展改革委进驻,帮扶干部及时掌握到村民的需求并向单位汇报。帮扶单位了解相关情况后,积极配合阳城镇人民政府,多方筹措建桥资金432万元,为4个自然村建造一座全长191.75米的水泥钢筋桥梁。该桥于去年10月成功建成通车,村民们称之为“幸福桥”。从此,一桥飞架“西东”,百年“孤岛”变成通途。

转变 建桥梁打通发展“动脉”

自2016年启动对口帮扶,截至2020年底,在广州市发展改革委的帮扶下,水口村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帮扶前的3532元增长至17123元。

谈及数年来的帮扶举措和成效,广州市发展改革委派驻水口村的第一书记滕琳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帮助4个村小组打通了对外连接的“桥梁”。

“‘岛’上共有4个自然村,800名村民,土地1700多亩。”“岛”上的基本情况,滕琳熟知于心。之前村民出行一直靠摆渡,不仅出行效率低,遇上恶劣天气或汛期便会遇阻。

与此同时,摆渡出行也阻碍了“岛”上的产业发展,影响了群众的正常生产。“非常明显的是,村民种植的农特产品要卖出去,运出去很不方便,人工成本也更高,添置生产物资也会遇到同样问题。不建桥,难以发展。”滕琳说。

自扶贫工作队进驻,“岛”上的村民便渴盼早日成功建桥。在帮扶单位和广清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建桥的432万元资金很快筹齐,其中,村民们自发筹措了120万元,建桥意愿之强可见一斑。

水口村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区,地下溶洞多,技术上的挑战给建桥带来了诸多困难。历经一番努力,这座桥梁在2018年初开始启动施工,历时近2年半,最终于2020年10月顺利建成通车。

提速 加快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幸福桥”架起来后,“岛”上的发展按下了“加速键”。

“通车到现在不到半年时间,村里便有十多户村民开始修盖新房子了。”婆迳村村民黄家宽新盖的楼房刚刚完成主体建设。

“我现在转型了,每天在家里种种菜、养养鸡,生活舒适多了。”做了20多年的艄公、大塘村脱贫户冯水养以前经常睡在船上,服务村民进出“岛”。桥修通后,他也顺利“下船”,在政府和帮扶单位补助建起的新房子里开始了村居生活。

村里的土地也被充分激活,产业发展显现蓬勃势头。通桥之前,“岛”上的土地大部分撂荒;通桥后,这些撂荒的土地得到整合和流转。

今年,婆迳村村民黄家坊在“岛”上租赁了100多亩地,计划发展种植业。其实早在2016年,黄家坊便回村发展,因为交通不便,虽然租赁了50多亩土地,但每次只敢开发10亩土地种植。“当时农产品运出去太不方便了,成本高、不赚钱。现在,哪怕我们不把瓜果蔬菜运出去,还会有人直接开车进村来收。”黄家坊说。

“一切都在向好发展。”水口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何土扬说,现在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更高了。下一步,村里将借阳山全域旅游创建的东风,进一步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加快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南方日报记者 段灿 魏金锋 张锦标

通讯员 黄国斌 罗小丽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