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楼镇村建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 让村民钱袋子“鼓了起来”

楼镇村村民在工坊内制作醒狮。受访者供图

竹做骨,纸做皮,油墨添神采,绒毛显威风。在广东河源楼镇村内,威风凛凛的楼镇醒狮已成为当地的产业名片。

如今,楼镇村里几乎每家每户都在做醒狮,一半以上留守村民都已掌握了制作工艺。这里被誉为醒狮制造河源“第一村”。

楼镇村彩扎文化产业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带动周围镇村民就业、做强做大传统文化项目手工制作市场,还不断扩大海外市场——彩扎醒狮产品远销东南亚、北美等华人聚集地区,得到了海内外用户的广泛认可。

非遗工坊进村

楼镇村位于河源市和平县林寨镇西北部,曾是广东省省定贫困村。过去,该村贫困户的收入来源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多年来脱贫方式单一。村中存在空心化现象,留守妇女和老人较多,剩余劳动力也得不到有效利用。

2018年起,和平县以传统文化项目为依托,采取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模式,将文化产业融入当地扶贫工作当中,用文化产业助力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楼镇村由村集体、全体637户村民和传统彩扎狮头制作技艺传承人陈金明家族共同出资1500万元,成立和平县福楼醒狮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以下简称“工坊”),村民成为公司股东,享受公司盈利分红。

“加入工坊后,我们每月收入近4000元。不仅生活改善了,还可以接送孩子上下学、照顾家里的老人,同时也不耽误干家里的农活。”正在为狮头编扎竹筐的黄佐英说。

陈金明介绍,公司通过“产业扶贫资金+公司+股东+员工”的合作模式,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脱贫致富新路子,让传统醒狮手工制作技艺成为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福楼醒狮制造也被村民誉为脱贫致富的“核心引擎”,让全村脱贫致富的车轮“转起来”。

文化产业富民

为让更多的村民参与彩扎文化产业,陈金明把一个狮头的制作分为20多道简单工序,改良成容易上手的流水作业。“采用独创拆分式制作流程后,村民可以选择较为擅长的制作步骤,也可以将材料带回家中制作。

2020年,工坊营业收入1500多万元,全村637户村民获得分红70余万元。不仅如此,楼镇村还通过彩扎文化产业在和平县楼镇、彭寨、公白、阳明、上陵、下车、青州、大坝等7个镇13个贫困村设立了工作车间,吸纳300多人就业。村民通过参与彩扎手工制作获得工资收入,还包括一些残疾人和老年人,月平均工资在2500元左右,最高达7000元。可以说,彩扎让当地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目前,陈金明计划把彩扎文化产业纵深发展,集醒狮演艺、赛事、非遗文创研发于一体,并通过文旅战略融合全县优质资源,重构和平文旅。

南方日报记者 李文轩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