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深圳市政府管理服务指挥中心,一个能看、能用、能联动的“城市大脑”出现在人们面前。
超大城市的治理问题,向来是道难题。在改革创新的前沿阵地深圳,一个最强“城市大脑”已见雏形。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让城市治理从“经验治理”走向“科学治理”、由“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
2018年6月29日,福田中心区灯光秀将连续3天预演的消息迅速成为热门舆情。2018年6月30日一早,深圳市福田区智慧城市指挥中心里的“城市大脑”迅速发出预警。到了晚间,全市约10余万群众往中心区和莲花山等处聚集,情况开始变得严峻……
“根据视频监控和人流热力图捕捉的实时影像,我们制定了科学的应急指挥方案,及时疏散、引导人群流向,避免了踩踏险情的发生。”深圳市福田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副局长高增感慨,那一晚福田区的“城市大脑”帮了大忙,共疏散12万余人,未发生任何意外情况。
什么是“城市大脑”?“可感知、会思考、善指挥、有情感、能记忆,是‘城市大脑’的特点。”高增介绍,“城市大脑”最为直接的好处,是能够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
在改革创新的前沿阵地深圳,一个最强“城市大脑”已见雏形。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让城市治理从“经验治理”走向“科学治理”、由“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
科学决策
2018年8月29日,深圳突降暴雨,一连两日。时间长、降雨量大,成为自1952年以来深圳最强降雨,福田区受灾严重。
情况告急!29日14时55分,福田区迅速启动防汛Ⅳ级应急响应,区三防指挥部领导带班值守,利用新上线的智慧三防指挥平台研判了气象降雨趋势,察看了雨水积涝态势,指挥协调了灾情处置与安置工作。
“平台支撑了应急指挥过程中辅助决策、指挥调度、事后评估等工作,有效减少了受灾损失,提升了处置效率。”高增介绍,由于决策正确、处置及时,暴雨灾害并未造成重大损失、人员伤亡。
不论是可预见的人为因素,还是无法预知的自然情况,有了“城市大脑”,再棘手的难题都能迎刃而解。迅速收集、处理信息和数据,帮助管理者做出科学决策,已经成为每一颗“城市大脑”的必备技能。
在福田,被称为决策中枢的“城市大脑”还肩负更多使命。福田区“城市大脑”可以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运用,在城市管理、民生服务、经济运行等方面,形成全方位的数据服务和全过程的分析研判,为政府科学决策做支撑。
以经济运行为例,福田区建设了经济数据监测预警系统,整合部门经济数据、汇集社会公开数据,建成了经济大数据库,实时动态对经济运行情况进行监测预警,及时发现问题并可视化展现,为经济决策提供大数据支撑。“现在福田区关于经济发展分析的会议,都会展示‘城市大脑’的数据分析。”高增告诉《南方》杂志记者。
那么“城市大脑”到底是如何运转的?在福田区智慧城市指挥中心值班大厅,《南方》杂志记者有了更加直观、具体的感受。
“在智慧城市指挥中心的日常值守工作中,预设了平时和战时两种值班监控模式。”福田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平时值班模式”展示福田区辖区内的气象监控、人流热力图、实时路况及重点场所的监控图像等。当遇突发情况时,立即转入“战时值班模式”,这一模式通常以事件为中心,第一时间调用与之相关的所有系统对应急指挥给予支持。
正是这些大大小小的功能,构成了“城市大脑”,也让城市活了起来。具体来讲,福田区“城市大脑”是由一中心、五平台、N应用构成,即“福田区智慧城市指挥中心”为核心,“预警监测平台、综合治理平台、决策支持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基础技术平台”为载体,开发一系列应用系统。据悉,目前福田区的“一中心、五平台”已搭建完成。
精细城市
施工噪声、校园噪声、车辆噪声……你是否知晓每种噪声的监管部门是哪些?如何快速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噪声问题?在深圳市坪山区,你可以试试微信号“@坪山”。
打开微信端的“@坪山”,不论你是常住居民还是匆匆过客,只要发现问题,“@坪山”便能帮你一键解决。让民生诉求落地成为民生实事,这一切得益于坪山区打造的“一张表单统情况,一个系统分事件,一套标准抓落实”的新型民生诉求系统。
民生诉求系统是坪山区“城市大脑”最为重要的探索之一,是坪山区的“一号改革任务”。2019年12月,在由人民网和中央党校联合主办的2019年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中,坪山区《以民生诉求改革为抓手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荣获“最佳案例”。
此外,系统还实现了精准分拨派件,全部事件兜底解决。通过5年的持续细分,已经分到了1285小类,其中仅噪声问题就已经细分成了29类。
“自2017年以来,我们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以打造‘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需、我有所为’的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学习借鉴知名企业‘流程+IT’的经验,持续推进‘小切口、深层次、渐进式’改革,有序推进公众参与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深圳市坪山区委书记陶永欣告诉《南方》杂志记者,“城市大脑”最终还是要回归于服务群众。
陶永欣介绍,早在2013年坪山区便开始了民生诉求改革的起步工作。到目前为止,民生诉求系统已经经过五轮流程优化,实现了“整渠道、统分拨”“并表单、缩时限”“抓实效、优体验”“融智慧、助治理”“惠民生、促发展”循序渐进的五个阶段性目标。
在最新一轮优化中,坪山区推出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民生诉求系统”改革,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下沉到社区,构建起基层智慧治理体系。
在回应诉求之外,坪山区“城市大脑”还将一系列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并报送区领导以及区人大代表、区政协委员等。“区领导每天早晨都能收到手机短信早报。”坪山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局长胡锴介绍。
暖心政府
曾经,一句“来了就是深圳人”让每个来到深圳的人倍感亲切;如今,“来了就用i深圳”是这座日新月异的城市带给所有人的惊喜与温暖。
打开名为“i深圳”的淡蓝色APP,不论你是普通群众还是企业办事员,小到预约挂号,大到经营许可办理,动动手指均能一键搞定。截至4月底,“i深圳”APP累计下载数超1998万,注册用户数超1430万,累计访问量超11亿。
毫不夸张地说,它已经走进了大多数深圳市民的生活,成为24小时陪伴在市民身边的生活“好帮手”。市民在“i深圳”可一站式享受社会保障、交通出行、警务安全、生活缴费、电子证明等与其息息相关的服务。
2019年1月,深圳市推出全市统一政务服务APP——“i深圳”,在这一移动政务服务平台上,超过8000项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实现了“指尖办理”。实际上,深圳的智慧城市建设探索不仅仅停留在政务服务方面,在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地方都隐藏着“小智慧”。
以智慧交通为例,深圳正在打造灯控一张网,实时优化交通信号灯的控制策略。简单来说,过去是车看灯,读秒数通行,现在是灯看车,读车数放行,极大优化了主干道路口等待时间。在试点应用的200个路口,初步实现了高峰期路口通行能力提升约10%。未来还将推广到全市2000多个路口,实现全市统一协同控制。通过开展“AI+”非现场执法方案,加大执法力度,据统计,通过该方案加持,深圳路面上大货车违法数量减少约90%。
数据赋能
在深圳市龙岗区,智慧“城市大脑”将跨部门数据进行融合,提升了政务服务效能。
“龙岗区发改局搭建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持续归集信用信息超过8834万条,涵盖辖区内登记的商事主体约111万个,为推进诚信体系建设,服务全区各部门资质审核、评优评先、资金扶持、采购招标、信用监管等业务应用提供了重要抓手。”龙岗区大数据中心数据资源科科长陈帮泰举例道,龙岗区依托区大数据平台,推进区内业务系统和数据资源“应接尽接”。
在看得见的地方,数据化的监管方式大幅提升了效率。比如,在土地监察执法方面,基于“龙岗一张图”,通过7天/次高频率更新的677个高空全景点影像数据,实现全景影像数据展示、历史版本对比,为“天眼”查违提供了有力支撑,大幅提升了发现、取证和处置效率。
实现高效监管的背后,是基于龙岗区对政务数据的收集、处理、开发等。走进龙岗新型智慧城区运行管理中心,一块168平方米大屏上,跃动着数以亿计、类型繁多的数据。
“数据”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如何推动城市数据共享,打破“信息孤岛”,是智慧城市建设最大的难点之一。陈帮泰告诉《南方》杂志记者,龙岗走出了自己的独特路径。在体制机制方面,龙岗在全市率先成立由区委书记、区长任“双组长”的智慧城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2015年,龙岗区设立了深圳市首个正处级数据统筹机构龙岗区数据统筹办公室(龙岗区大数据中心前身),编制人员配备相当强大。
在信息化项目建设上,龙岗创新实行“总包”模式。“以前的信息化建设基本是各个部门自己搞,标准、规范都不统一。”陈帮泰介绍,龙岗引入智慧城市建设“总承包商”,建设自主可控的政务大数据基础设施,这样就杜绝了新的“信息孤岛”产生。
据了解,截至2020年底,龙岗政务数据规模突破140亿条,物联网、视频等动态数据规模突破800亿条,建成各类基础数据库、专题数据库,构建了坚实有力的政务数据“底座”。
此外,作为全市唯一省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龙岗区在全国率先推进全域、全量、全类型政府数据开放利用,与鹏城实验室、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等共建联合实验室、搭建AI算法训练赋能平台,为人工智能企业提供“数据+算力+平台”一体化服务等创新举措。截至目前,龙岗区开放数据资源151项,开放数据集数量位列全市第一。
作为我国首批新型智慧城市试点城市,2018年深圳出台了《深圳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方案》,提出智慧城市建设“六个一”(一图全面感知、一号走遍深圳、一键可知全局、一体运行联动、一站创新创业、一屏智享生活)的目标。
如今,这一目标正在一步步走向现实。智慧城市的探索,正让这座风华正茂的年轻城市能感知、会思考、可进化、有温度。
◎《南方》杂志记者/温柔 史成雷 实习生/姚筱楚 发自深圳
◎本文责编/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