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面对面》栏目组在2019年与袁隆平许下过三年之约。这一次,他不能践诺了。
“袁爷爷骗人!”该视频的评论区,粉丝们“责备”着心中的“老Baby”,重温着他的“人间真实”,看着看着,笑着笑着,就哭了。
5月29日,袁老去世一周。此前一天,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全国上下致敬中国科学家,线上线下也还在思念着袁老:
“天晴了,来看看稻谷吧,长得好好的!”
“想您了,我一定好好吃饭。”
……
长沙明阳山,仍然花如海;无边互联网,袁“粉”情亦深。悲伤与不舍还在弥漫,一种精神力量已在不断生长。
送他的人们
一周前,一名男子加入免费接送送别者的车队,只因“不知在哪里看到了倡议”,想到“家里有车”。
他不认识组织者,乘车的也是陌生人。他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做同一件想做的事:送送袁老,陪他走完人生最后的旅途。
长沙城内,有人手捧鲜花,致以敬意;有人哭着追赶灵车,跑了很远;出租车司机自发免费接送,说“钱什么时候都可以挣”;快递小哥忙着为网友将白菊送到袁老灵前……
有人走了很远的路,只为道一声别:“农三代”张宏洁从河北石家庄赶来,带着朝圣般的虔诚,对着袁隆平的遗照深深鞠躬。
为何在这件事上,大家如此默契?
许多人给出相同的答案:他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把他高高举起。
念他的什么
网络上“袁隆平热”不减。网友们用心剪辑了视频,写下文字,纪念这个快乐的“90后梗王”——睿智的、乐观的、臭美的、顽皮的……
镜头前,80多岁的他仍不服老,快90岁时却摇摇头,说不得不服。他信誓旦旦答应着在水稻更高产的2022年“再约”,这一幕却让许多网友“破防”,“泪目”。
人们念他的贡献。杂交水稻双季亩产已突破1500公斤大关,中国人牢牢端稳中国碗,中国碗里装满中国粮。“东方魔稻”还在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美国等国家大面积种植。
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也发文悼念:“一生修道杂交稻,万家食粮中国粮”;网友刷屏赞誉:“他是真正的粮食英雄”“他的水稻研究帮助养活了世界”……
人们念他的梦想。年少时经历了饥荒,他立志学农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当乡村教师时已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并穷尽一生逐梦,研究、应用、推广杂交水稻技术。禾下乘凉的场景真真切切出现在他梦中:水稻长得跟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和朋友们坐在稻穗下乘凉喝茶。
他的学生,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王建龙传承着梦想:“先生教会了我一辈子躬耕田野的科技精神、脚踏实地的追梦精神,先生的精神和风骨必将由我们后人接棒,永续传承,生生不息。”
人们念他的率真。80多岁时,他“炫耀”自己是50多岁的身体,30多岁的心态,20多岁的肌肉弹性;16年去着同一间街边理发小店理发,养一只名叫“花花”的猫,70多岁才购入人生中第一辆车……
天上有一颗“袁隆平星”,共和国勋章曾挂在胸前,他却云淡风轻:“实在是太多了”,“一天到晚想着名利得失,也不会快乐”。
“恒星”的力量
在中国,偶像有很多,但真正称得上“全民偶像”的不多,袁隆平是其一。
“星河滚烫,你是人间理想。”“您才是最值得我们追的星!”粉丝们纷纷留言。这些直抒胸臆的表达背后,是共同价值的构筑,是精神力量的凝聚。
刘淏林,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学生,高三时因为看了一篇杂交水稻亩产增产的新闻报道,对袁隆平心生崇拜,才决定报考农学。他加入了杂交水稻研究与种植队伍,在“追星”路上走得踏实而坚定。
时代成就明星,人们需要偶像。在许多人心中,袁隆平不是流星,而是恒星,只有像袁隆平这样的偶像,才会引发全民“稻”别,无问西东。尽管他缺少所谓的颜值,又没有精湛的演技,却具有强大的价值引领与塑造力,拥有十几亿的“饭圈”。
“禾稻馨香,功比神农;苍生仰赖,德称大士。”袁老去世,让人经历了“全民追星现场”。令人感动的不仅有袁老,还有“现场”本身。有这样的偶像,是国家和人民之幸;追这样的偶像,是成熟和理性之表现。
“现场”不仅展示了一位“全民偶像”的巨大魅力,也表达了无数粉丝生于内心的“追星”态度:心怀感恩,尊崇科学,敬佩专业,崇尚实干。
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离不开袁隆平这样的“全民偶像”,也离不开和“全民偶像”一起奋斗的追星人。从全面小康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依然需要袁隆平这样的“全民偶像”,需要追星人的不懈奋斗。
“我们记得他,山河大地记得他。”
“他成了光,我们都是追光者。”
“如果天堂有味道,那一定是稻花香。”
5月29日晚,袁隆平星星耀大地,田里是水稻拔节的声音。
参考资料:
南方日报、南方+报道《袁隆平离开的三日》
人民日报客户端报道《没错,这就是“偶像”的力量!》
【记者】曹斯 郑佳欣 丁建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