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非遗传播志愿服务队成立 首场“南方非遗学堂”开讲

南方日报讯 (记者/杨逸 见习记者/孙羽嘉 通讯员/李曼霞)7月25日,由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指导,广东省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岭南活力非遗艺术馆、广州市大湾区文化交流促进中心联合发起的南方非遗传播志愿服务队成立仪式暨首场“南方非遗学堂”在289艺术园区岭南活力非遗艺术馆举行。

南方非遗传播志愿服务队(下称“服务队”)成立,旨在引导促进广东省志愿者在非遗传承保护领域发挥志愿力量,更好地保护非遗、传承非遗和传播非遗。服务队将邀请广东省内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专家学者加盟“非遗名家讲师团”,提供公益性非遗讲座、培训、演出、展览、体验活动等服务,为广大群众提供认识非遗、了解非遗的多元渠道。

成立仪式现场,主办方为非遗名家讲师团首批成员颁发聘书。首期成员包括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俊华,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客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谭元亨,国家一级作家、民俗专家曾应枫,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馆长黄海妍,广东粤剧院副院长张晋琼,珠海科技学院音乐舞蹈学院院长何平,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广州城巿理工学院珠宝学院院长冯敏,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院长齐喆,广东省博物馆陈列展示中心主任白芳,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广东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王海英,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王丹,广州体育学院武术学院院长李朝旭,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教授王羊羊,广东省中医院传统疗法中心主任、“岭南陈氏针法”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秀华,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林伦伦等15位省内专家学者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主办方介绍,服务队工作主要包括“非遗普及”与“非遗传播”两大板块:服务队一方面协助开发线上线下非遗研学课程,将非遗与中国经典文化教育相对接,培育青少年非遗传承者,另一方面联动非遗传承人、政府、媒体、企业等业内专业人士,为非遗开拓多元传播渠道,将广东非遗打造成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名片”。服务队还将为非遗名家讲师团搭建“线上+线下”融合平台:线下以289艺术园区岭南活力非遗艺术馆为非遗活动基地,线上同步在南方+非遗频道开设“南方非遗学堂”,共同营造非遗保护传承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

用文化自信、文化使命、文化情怀,用具有高度、深度、温度的标准,用“奉献、互助、友爱、进步”的志愿精神,传播、传承和创新非遗,是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会长顾作义对非遗名家讲师团的期许。顾作义建议,“南方非遗学堂”要注重“传道、明理、审美、授技、创新”,在非遗传播上独树一帜,“让每一节课都是一次新的学习,一次思想的交流,一次创意的盛宴”。

成立仪式结束后,“南方非遗学堂”第一课正式开讲。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客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谭元亨与现场观众分享主题讲座“从珠玑巷传说看珠三角的变迁”。

今年6月,来自南雄市的民间文学“珠玑巷人南迁传说”正式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谭元亨认为,正是通过这些岭南先民不懈的拼搏和开拓,孕育了岭南民系“敢为天下先”的人文精神,为今天粤港澳大湾区“人文湾区”建设留下丰富的启迪。

“为非遗传承‘提灯’、为非遗创新喝彩,用传播的力量照亮非遗传承的道路,是服务队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文化使命。”服务队负责人表示,未来服务队将更直接有效地发挥媒体平台的力量,推动非遗传播与志愿服务深度融合,共同助力岭南特色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