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强省”的广东路线图

◎《南方》杂志记者/叶石界发自广州、惠州

◎本文责编/郭芳

近日,《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印发。这是广东建设“制造强省”的指引性文件。

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着其他发展中国家低成本优势和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两端挤压”。作为我国制造业排头兵,广东如何突围?《规划》给出了方案—坚持制造业立省不动摇,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六大工程”,培育发展战略性产业集群。

“制造业支撑起了广东过去40多年的发展奇迹。未来广东要聚焦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全力促进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转型,相信一定能加快实现从制造大省到制造强省的转变。”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陈鸿宇对《南方》杂志记者表示。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任务书”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广东的工业投资取得了“开门红”。

上半年,全省完成工业投资4519.26亿元,同比增长24.5%,两年平均增长7.2%。这是自2016年以来广东工业投资增速首次超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这从中折射出企业对未来的信心。”陈鸿宇分析说。

从改革开放初期“三来一补”开始,广东制造业一路高歌猛进,如今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企业数量均居全国第一。从细分行业来看,广东已经形成了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等7个产值超万亿元的产业集群,家电、电子信息等部分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

广东制造有基础、有优势,也有短板。“十三五”时期,广东产业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总体处于全球制造业第三阵列向第二阵列跃升阶段。但是,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还存在明显薄弱环节,电子信息“一业独大”,中高端供给不足等,是广东建设“制造强省”的突出瓶颈。

如何破局?《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广东坚持制造业立省不动摇,将继续巩固提升制造业在全省经济中的支柱地位。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四大发展定位:努力打造世界先进水平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创新聚集地、制造业高水平开放合作先行地、国际一流的制造业发展环境高地。

《规划》制定了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任务书”:到2025年,制造业整体实力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若干个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要成为全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典范;到更长远的2035年,制造业综合实力要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领先水平,成为全球制造业核心。

与此同时,目标值也很明确:到2025年,广东的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在30%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3%。2020年,广东这两个指标的数值分别是27.2%和31.1%。

在广东省社科院副院长向晓梅看来,如果说前一指标追求的是制造业的量,那么后一指标则追求的是制造业的质。“这两个数据充分体现广东对制造业的高度重视,也可以看出广东有信心有决心建设好制造强省”。

三大重点勾勒广东制造框架

广东制造业的发展重点在哪里?《规划》提出,高起点谋划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未来产业。

其中,战略性支柱产业包括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等十大领域,是广东制造的基本盘和稳定器;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半导体及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等十大领域,是广东制造的新焦点和新引擎;未来产业,主要包括卫星互联网、光通信与太赫兹、干细胞等基于前沿、重大科技创新而形成的产业,虽然尚处于孕育阶段或成长初期,却代表未来发展的方向。

“这三大重点方向,勾勒出的产业框架很清晰,既有传统优势行业,也有抢占全球制造业制高点的前沿领域;既契合广东的产业基础,也符合未来升级的需要。”陈鸿宇说。

这些产业,如今正不断迸发出强劲的活力。

记者日前走进惠州大亚湾石化区,恒力石化(惠州)PTA(精对苯二甲酸)项目工地上,工人正冒着酷暑忙碌着。这个总投资150亿元的项目,是建设两条250万吨/年的PTA生产线。自去年项目落户以来,进展不断加速:去年8月13日项目签约,今年1月7日正式动工建设,预计到明年二季度,生产线将投产。

“项目投产后,将进一步丰富惠州乃至广东石化产业链中下游的产品。”恒力石化(惠州)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琪向《南方》杂志记者介绍。该项目的原料对二甲苯,相当一部分来自石化区中海油惠州石化管道的隔墙供应。

今年以来,落户在这里的埃克森美孚、中海壳牌三期、恒力PTA等重大项目加速推进,欧德油储I3地块石化仓储项目刚刚正式竣工……这半年里,大亚湾石化区实现产值827.4亿元,增长31%。随着一个个来自全球的化工项目集聚,这里的石化产业链越来越长,也越来越强。

大亚湾石化区,是广东绿色石化产业不断壮大的一个缩影—今年上半年,广东这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743.8亿元,同比增长20.7%。

按产业集群来看,今年上半年,绿色石化、智能家电等6个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以及智能机器人、高端装备制造等8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增加值增速,都超过了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速。

未来5年,广东的重大项目将为“制造强省”建设注入强大动力。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广东省工信厅梳理了“十四五”时期全省重点产业项目889个、合计投资额2.28万亿元,重点企业1471家,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平台2920个,主要园区载体245个。“这是广东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十四五’时期产业发展的主要着力点。”广东省工信厅副厅长吴东文说。

探索产业集群治理机制

《规划》公布的两大战略性产业布局图中,广东首次以“三星、二星、一星”分别代表“核心城市、重点城市、一般城市”的方式,标注每个产业在全省21个地市的布局。

标注产业的区域布局,意味着推动产业由集聚化发展向集群化发展转变。“从集聚到集群,这是一个升级过程。在全球产业竞合格局中,单个生产环节的竞争已经被产业链所取代,产业集群的竞跑是大趋势。集群化的特征,就是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资本链等形成链接更紧密的产业生态。”陈鸿宇说。

其实,从广东的产业集群分布来看,往往是跨行政边界的。

比如汽车产业集群,广州有整车制造,佛山有零部件配套,深圳则有完整的新能源汽车动力品类。“汽车产业集群的跨地区分布,并不是简单的集聚。这也意味着需要跨区域的更高层次的统筹机制,增强政策协同效应,实现集群内各地在技术研发、产业配套等方面的共享。”陈鸿宇说。

从重点产业跨地区、跨部门联动协作来看,《规划》给出了产业集群治理的方向—

推动构建“企业+政府+中介组织+配套服务”通力合作的新型产业集群治理机制,加强产业横向跨界协同合作,督促各市出台引导本地产业差异化发展的政策,在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的关键核心技术、基础研究、专业人才和政策短板的攻关上实现分工协作、各展所长。

今年4月,《广东省战略性产业集群联动协调推进机制》印发实施,推动“链长制”的落地。这也被视为补链、延链、强链的一种重要制度设计。

陈鸿宇认为,产业集群的治理,关键要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在产业链的搭建中,要更强调市场主体特别是核心骨干企业的作用,政府部门则要在财税、金融、土地等方面形成更高效、更精准的政策链,以及在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等方面下功夫,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