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牵着手心相连,怀揣着美好祝愿,让我们一起,一起走进,又一个春天!”9月17日晚21时40分,随着欢快灵动的乐曲响起,偌大的广东艺术剧院内掌声经久不息,韶关市原创大型采茶调音乐剧《又一个春天》在穗演出圆满落幕。现场观众除了为演员的精彩表演鼓掌,更将掌声献给那些在脱贫攻坚中无私奉献的驻村干部。
观众谈戏:
勾起满满回忆激发新征程新干劲
“这部剧真切地反映了基层一线扶贫干部的酸甜苦辣,里面很多故事情节和我当年在翁源驻村时可谓一模一样,这让我感触很深。”回忆起剧中情景,东莞市派驻乳源瑶族自治县大桥镇大桥村第一书记王国华眼中泛起泪光。
2019年,王国华来到韶关市当时的省定贫困村翁源县坝仔镇芙蓉村,成为了该村的第一书记。为帮助该村实现自身“造血”,他走村串户,深入调研,不断沟通,“跑断了腿,说烂了嘴”。对扶贫路上的汗水与艰辛,他深有体会,但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他总是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一定要胜利完成党交给我的光荣而神圣的使命。”
王国华表示,剧中的欧阳松就像当年的自己,而南坪村的村民几乎都能在芙蓉村中找到原型。因为无悔于曾为生活在芙蓉村这片热土上的贫困群众尽过最大的努力,因为亲身体验过贫困户脸上笑容日益明显给自己带来的成就感,所以今天的王国华再次义无反顾投入到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中,主动申请去到更为边远的乳源瑶族自治县大桥镇大桥村,书写一个全新的“又一个春天”故事。
演出剧照主创说戏:
一条小山村浓缩韶关扶贫大情怀
“创作伊始,我们就确立了要以真实的脱贫故事,反应折射精准扶贫以来,广大扶贫干部带领韶关乡亲苦干实干,让广大农村发生巨变的奋斗历程。”粤北采茶戏保护传承中心副主任、《又一个春天》导演刘酌含介绍,剧中的南坪村是一个虚构而又真实的村庄。它是剧组主创人员历时2年,多次深入全市各县(市、区)脱贫攻坚一线采风,融合韶关大小村落特色形成的产物。《又一个春天》从面上看是用一个舞台演绎一条村里发生的故事,实际上却是对韶关脱贫攻坚战线上发生的一系列故事的一次浓缩展现。
国家一级演员、导演,《又一个春天》编剧林波表示,在文艺创作过程中,实地走访了许多贫困村和第一书记,收集了大量令人动容的故事素材。为确保作品思想性、艺术性、可看性的统一,作品几易其稿、反复打磨,最终得以在舞台呈现。下一步将把《又一个春天》继续打磨提升,用文艺精品力作讲好韶关人民的奋斗故事。
“我没有参加过驻村扶贫工作,刚刚拿到剧本后就联系了参加过驻村工作的朋友,在他们带领下到了被帮扶村参观走访,深入了解驻村干部的工作生活情况。”欧阳松扮演者罗成告诉笔者,为更好进入角色,他跟着驻村的朋友在村子里采风,短短几天时间让他对脱贫攻坚这项伟大工程有了较之以往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实地体验,罗成亲身感受到了驻村工作的不易,这些体验除了为他进入角色提供了帮助,还让其思想得到了升华。他说:“一场场演下来,我和欧阳松这个角色融为了一体。我会将扶贫干部不怕吃苦、甘于奉献的精神贯彻到日常工作中,为广大观众塑造更多有血有肉的角色。”
专家评戏:
熔古铸今巧创新用心打磨佳构剧
情真动人是《又一个春天》在故事内容上的亮点,而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音乐剧有机结合则是《又一个春天》在表演方式上的出新。
广东省艺术研究所所长王炜认为,《又一个春天》拥有一部佳构剧的特点,巧妙的故事设置,将两家三代人的命运巧妙联系在一起;剧中每一个角色都刻画的有血有肉,没有一个脸谱化的角色,为观众带来最强的真实感。他说:“该剧传承了传统采茶戏讲述基层群众家长里短故事的精髓,与音乐剧的巧妙融合,是传统戏剧在时代洪流中创新发展的一种大胆尝试,它的创作经验,值得广大戏剧人,特别是传统戏曲的传承者借鉴与思考。”
文学博士、文史学者,中山大学古文献所、非遗中心兼职研究员周松芳在剧评中写道:《又一个春天》正是在基于传统,又基于非遗保护的基础上,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大胆创新的杰作,堪称“新变”的“代雄”。
“我在调到省工作前在韶关宣传文化系统工作了17年,走过很多的村。今天看到这部剧感觉特别亲切,有很多韶关乡村的影子。采茶调歌舞剧的形式十分新颖,看得出来,韶关新一代的文艺工作者用了心。”原省文化厅副厅长、剧作家陈中秋表示,自己虽然离开韶关很长一段时间,但一直关注着韶关文艺的发展。近年来,韶关不少作品走出韶关,让他感到很欣慰。希望韶关的文艺工作者不断挖掘粤北民间艺术,用新思维、新方法将这些属于韶关的瑰宝传承发扬出去,结合文旅融合大趋势,让韶关的文艺园地迎来一个又一个春天。
演出剧照韶关有戏:
城市飞速发展为文艺创作提供富壤
扶贫题材大型采茶调音乐剧《又一个春天》入选“广东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场精品剧目”,并将代表广东参加全国采茶戏汇演,记录脱贫攻坚讴歌伟大时代,更让繁花似锦的韶关文艺园地增加了一抹亮色。
近年来,韶关市文化领域不断深化改革,修订完成了《韶关市社科和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申报扶持工作方案》,草拟了《韶关市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扶持办法(征求意见稿)》,完善了社科和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扶持奖励机制,文化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近5年来,韶关市共投入资金1100多万,扶持各类文艺作品近120部(个),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成果丰硕。
韶关市深厚的历史底蕴是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围绕红色文化、工矿文化、禅宗文化、姓氏迁徙文化、瑶族文化等本土特色文化资源,韶关市组织专家进行系统梳理和挖掘研究,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出版韶文化研究丛书17本、韶关印象丛书4本。更于2019年4月在广州举办韶文化高峰论坛,进一步推动了韶文化的研究和影响力。
在政策激励下,韶关市的文艺工作者以紧扣时代脉搏、反映群众心声为追求,创作了一大批文艺精品。电影《榫卯》、大型瑶族原创音乐剧《过山“谣”》、歌曲《铜铃悠歌》分别获得广东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美术作品《龙潭三杰》《瑶乡新貌》入选广东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舞蹈《粤北往事》获2021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表演类甲组二等奖。
电影《老师,别哭》、大型粤北采茶戏《枫树湾近事》《51号信箱》、话剧《无畏的青春》、传统小戏《卖杂货》《阿三戏公爷》、纪录片《南岭物语》《时光之城·韶华如歌》等一大批优秀文艺精品享誉省内外,扩大了韶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飞速发展的韶关为文学艺术的繁荣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必将催生出更多优秀文艺精品。
【通讯员】黄俊 杨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