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必良:倡导南粤农业发展转型升级

中新网广州7月10日电题: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必良:倡导南粤农业发展转型升级

作者 王坚

“广东无论是最初的乡镇企业改造,还是后来的三级股份合作制度,经验都相当丰富,这对广东未来农业转型升级积累了组织制度优势。”华南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制度与发展研究院院长罗必良教授于近日接受采访时表示,广东农业经济发展要考虑高消费、高收益的新模式。

立足广东,促农业转型升级

华南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制度与发展研究院院长罗必良教授。 陈骥旻 摄华南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制度与发展研究院院长罗必良教授。 陈骥旻 摄

在广东,罗必良先后以核心成员参与了《中国21世纪议程广州行动方案》的起草编制工作,作为主要成员参加了“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发展规划”的调研,作为农业组顾问参加了广东省委“十大调研课题”之一的农业产业化的调研工作;并作为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的特约研究员,多次参加一年两次的“省长专家座谈会”。

罗必良表示,广东地处热带和亚热带,与其他省份的自然条件有所不同,农产品具有独特性,非常适合打“差异化战略”。此外,广东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政策宽松,组织形式灵活性与经营方式包容性极强,易受资本青睐。

“要不断求变,农业最忌‘固定思维’。”罗必良强调,广东农经改革先行先试,经验丰富,但如今其他省份积极探索出的典型经验与模式也值得学习,不能思维固化。农业经济发展要考虑高消费、高收益的新模式,引导农产品从数量到质量转变,开发多功能农村价值产业链,例如“农业观光”“农村旅游”“乡村康养”等概念。

罗必良认为,广东农村有股份合作的基因,这对广东未来农业转型升级积累了组织制度优势,并可以在结构调整、产品异质性与要素配置等方面进行重点突破。

笃志学业,关注学术最新动向

罗必良教授与学生的合影。 陈骥旻 摄罗必良教授与学生的合影。 陈骥旻 摄

罗必良1962年出生于湖北省监利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7岁时,成为村里走出来的首名重点大学的大学生,考上了华中农业大学的农业经济专业。

一入大学,罗必良便一头扎进书本里。他很早就确定了目标:考研究生、做研究。为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他开始大量地阅读学术文献,培养出了抓取学术动向的敏锐嗅觉。

罗必良在本科期间发现,农业同时具备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特征,想到了“生态经济”。他判断出这会是个重要概念,并将它确定为自己的研究方向。果然,自1981年底开始,大量生态经济学相关论文得到发表,至今仍是经济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

1986年,罗必良在西南农业大学读研究生时,在国内率先提出“技术生态学”的概念,倡导对技术创新及其使用的生态学后果进行研究。此后,他提出重构国内生态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并探索南粤农业发展新模式。

厚积薄发,学术研究有所成

华南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制度与发展研究院院长罗必良教授。 陈骥旻 摄华南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制度与发展研究院院长罗必良教授。 陈骥旻 摄

本科时,罗必良已开始把自己的许多思考写成论文,以训练逻辑思维与表达能力。这些论文其中一篇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另一篇还被当时正在编纂的一本教材收录。

1987年研究生毕业后,罗必良去了河北廊坊,任教于农业部农村经济管理干部学院。那时,他每周都会去一趟北京,在图书馆和科学院找学习资料。长期的自学让他建立了自己坚实的学术研究体系。1992年他破格成为副教授,随后受邀改赴华南农业大学任教。

当时,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农村改革情况亦是全国领先。来广州后,许多罗必良原本只能进行猜想推论的研究都找到实例印证,他取得成果的效率提升。1994年11月,年仅32岁的罗必良被评为广东省优秀中青年社会科学家。同月,他破格晋升教授,成为该校当时最年轻的教授。

这些年里,罗必良主要研究领域为农业经济与制度经济,并在生态经济、区域经济、制度经济及农村经济组织等领域均有创新性贡献,先后主持和参加各类科研课题100余项,出版专(合)著5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完)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