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影像解读深圳梦 人文纪录片《城与人》第二季上线

深圳新闻网8月8日讯(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记者 邓涛)中国深圳,世界当代史上最大的移民城市。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们,以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方式来到这里,追逐梦想。中国梦,是这个时代最大的正能量,而深圳梦,则是中国梦的华彩篇章。

深圳人,是“梦之队”的先锋力量。一个个闪亮的深圳梦,是奋斗者们砥砺前行的终极力量,也是深圳这座城市飞翔的强大翅膀。

点开一部系列片,许你一座城

从2016年开始,创作团队萌发了做《城与人 —— 成就深圳移民城市的移民故事》系列人文纪录片的想法,期望借助影像的手段,瞄准生活、工作在深圳的新移民,通过丰富的、个性化的故事来触摸这座城市的心跳,向世人展现一个个来自五湖四海的鲜活的深圳人,讲述一个个色彩斑斓却又不失温度的深圳故事,从中找寻思想的深沉、精神的闪光和情感的归宿,并策划以“一纪”(十二年)为周期,每三年拍两季,每季拍摄15-21个人物,实时跟进深圳的移民故事。最终,希望这些影像文本会随着这个城市的高速发展沉淀下来,作为深圳向前飞奔的一个侧影。

2017年,在充分考虑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背景、不同职业、不同国籍的多元化属性后,创作团队 分“ 乡愁”、 “不折腾?会死!” 、“初来乍到” 、“他乡 · 故乡” 、 “闯深圳 ”、“难以离开的理由”、“移二代” 7个篇章,完成了《城与人—成就深圳移民城市的移民故事》第一季21个人物的拍摄,这里面有企业创始人、有艺术家、有刚到深圳的大学生、有外国友人、有出生或跟随父母来到深圳的“移二代”,透过他们的视角,通过富有人情味和感染力的故事,全方位表现社会的变迁与时代的演进,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一点一滴地构建城市精神的轮廓,为城市带来新的影像叙事符号与文化记忆。

2020年,《城与人—成就深圳移民城市的移民故事》第二季也已拍摄完成,再次将“深圳精神”这一宏大的主题,通过“具体而微”的影像符码进行生动解读。第二季分为“敢想敢做是创客”、“乡愁”、“外国人在深圳”、“不折腾?会死!”、“闯深圳”、“我是海归”六个篇章,选取了17个人物进行纪录拍摄,竭力挖掘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人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在赋予人文关怀的同时,贯注理性思维,从而使本片更具典型性和标本意义。在叙述方式上,注重以平民化视角和平实化语言,关注宏大叙事之外的小叙事,小人物,以真实的故事为主线,讲述一个个深圳人平凡但又不乏撞击人们心灵的故事。通过他们,描绘一群新时代的中国改革开放前沿的“奋斗者”的群像,为这个崭新的时代证言,为这个伟大的城市发声。

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却有一份共同的热爱

深圳是一座移民之城,尽管人们来自五湖四海,但所谓“英雄不问出处,出处不如聚处”,这才有了让人放手一拼、全力一搏的充分理由。

“我能够用我的眼睛、用我的耳朵去感受深圳这片土地、感受深圳这份热情。”广东鑫森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董华文最开始来到深圳,是来参加大亚湾核电站建设的。后来开始自主创业做工程,经历过顺风顺水的喜悦,也经历过卖房求生的彷徨,但不管在任何时候,他都始终恪守一条:诚信。董华文觉得,也正是这一点,才最终让他从绝境中重新站起来。

王艺涵是在深圳出生、长大的95后“深二代”,从小就学习舞蹈,后来以全国专业第一名的身份考入了解放军艺术学院。她个性非常要强,也非常坚韧,一个动作不到位,一遍遍地排。大学毕业,她也去英国留过学,走过、看过世界很多地方,但她始终还是觉得深圳最好,“我觉得深圳家的感觉,它很宜居,它也很包容,很开放,它是每个人可以去追梦的地方。” 现在,她和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排演改革开放主题的原创舞剧《春潮》,她想用这样的方式来重新认识这座她生活了20多年的城市。

深圳,让王艺涵感到像家一样温馨,也让来自国际的工程师们无比兴奋。进驻华强北HAX孵化器的波兰创客Jan就感觉“深圳是一个很大的城市,但同时也井井有条,拥有无限的资源,任何技术在这里唾手可及,所以在深圳,我们可以很有效地工作。”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吗?现在,Jan已经把他的老婆、孩子全都带到了深圳,在这里生活了。而对于前柔宇工程师Sam来说,“深圳给我感觉就是美国的Silicon Valley(硅谷),是一个科技的地方,在这里你能做任何你想做的东西,在我这个年龄的时候,这是一个很对的地方。”

作为深圳知名合唱指挥家,深圳高级中学百合合唱团指挥胡漫雪老师是1997香港回归那一年毅然放弃了大学教师的职位,来到深高当了一名音乐老师。这些年,她在百合合唱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也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她说,“深圳对于我个人来说,是一个让我可以实现梦想的地方,在深圳我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都有可能发生,就是我一直可以有新的想法,去尝试。在深圳,我都可以实现。”2014年,在接触了“飞越彩虹多民族童声合唱团”公益项目后,她又开始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去到贵州、云南、内蒙等地民族地区,致力于飞越彩虹的公益培训,并对当地的民族音乐充分挖掘、吸收,通过艺术创新赋予这些原生态音乐和声的美感,焕发新的活力,同时又反哺给百合、飞越彩虹,回赠给深圳这座城市。虽有奔波之苦,却也乐此不疲。

对于1982年就调到深圳,在这工作了几十年的河源籍画家骆文冠老师来说,他几乎经历了深圳所有的发展时期,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他把他的所见、所思、所感,全部反映到了创作的美术作品中去。“深圳有最新的生活,最新的开放改革,这种感受是非常的强烈的,充满了希望,充满了激情。”现在,这个共和国的同龄人一头飘逸的银发,仍时常往返于和平和深圳之间,他说,他有两个家乡,一个在和平,一个在深圳。

这座梦想之城给予了奋斗者无限的可能

深圳,是一座梦想之城,只有你有本事,有雄心,有斗志,就拥有无限的可能。菱亚能源科技总经理陈兴明到现在都还记得1996年从学校出来的时候,“抱着出来学一学、闯一闯的感觉,就来到了深圳。第一感觉是深圳机会很多。”但是,他没想到凭着他的专业特长在深圳电力行业深耕20多年。回首这20多年,他说,深圳的万家灯火,就是他最大的荣光。

直到现在,邵伟伟大学的同班同学都不敢相信,短短8年时间,船舶驾驶专业出身的他能从远洋货轮的一名三副成为深圳知名的城市风光摄影师。“我自己都觉得挺意外的,我觉得在深圳这个地方,只要你认定一件事情,你坚持去做,你努力去做,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深圳,在邵伟伟心里,就是一座梦想之城,奇迹之城,它会给你的人生提供很多种可能。

202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毋庸置疑的是,这40年的发展给这座城市注入的不只是物质和荣耀,还有一种难能可贵的状态,创业的状态。创业,已经深深融入这座城市的骨髓,成为这座城市的基因。

2007年,城市漫步机器人创始人李正从广州来到深圳。“刚来到华强北的时候给震撼住了,我觉得我未来应该是要在这里来创业,因为这里商机太多了,客户太多了。”创业成就梦想,创新引领未来。在华强北,拥有扎实软件基础的李正搞过GPS,做过儿童智能手表,2016年开始投入其全部身家做智能机器人,如今更是研发出双足机器人,李正的每一步都不是因循守旧,而是以创新的意识去创业,出奇制胜,实现“弯道超车”。 与李正同样享受创业的快感的,还是誉家装饰的创始人谢宇兵。“我从小做事情就是有抱负的,我认为只有创业才有更大的空间,敢于挑战不服输,越折腾越幸运。”从部队退伍以后,谢宇兵做过餐饮配套,后来进入家装行业,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许多年,他以产品思维做装修,坚持全案定制整装全流程、高标准服务,在他看来,“家装公司要重点比拼的不是价格,而是解决用户痛点的能力。”对谢宇兵来说,客户的口碑和赞赏就是最大的褒奖。

从小喜欢拆装各种设备的潘昊,2007年从重庆大学电子专业毕业后,进入到了英特尔制造部门担任产品工程师,2008年7月,他从北京南下深圳,创立了矽递科技,3年后,他成立了深圳第一家创客民间组织——柴火创客空间。对于深圳,潘昊从不掩饰对它的热爱,“我今天的事业也好,今天的路径(也好),是因为深圳而成就起来的,所以深圳我觉得对于一个Maker而言,它是独一无二的城市,是最好的城市。”与潘昊的观点不谋而合,2013年来深的以色列籍犹太家庭教育创业者Raphael·Genis也认为:“只要你来到深圳,你有想法,你有idea,哪怕你没有资源,也一定可以做到,靠你的奋斗,你的努力。”

平凡铸就伟大

对于一座城市的人来说,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平凡的,但是他们用自己的坚守、拼搏、奉献、付出……传递着真善美,让我们这个城市更加温暖,前行更有力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正是他们的平凡,铸就了这座城市的伟大。

深圳家装家居行业协会会长李晓锋,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跨界者,他在媒体工作了很长时间,电视、报纸、网媒都干过,后来又做过金融,直到最后成为深圳家装家居行业协会会长。他举办行业技能竞赛,寻找全城最能“装”的人,把一些新思想、新观念导入家装家居这个传统行业,干得风生水起。他最朴素的愿望就是希望带给这个行业的从业者以“尊严”,让他们用匠心、用品质赢得市场的尊重。在他看来,“所有的牛逼背后都是苦逼,回顾25年来这么多岗位,其实背后的辛苦说实话只有我自己清楚。但是辛苦过后,回过头来,我觉得还是值得的。”

中兴网信5G应用产业研究院院长孙文,对5G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喜欢学习,也喜欢分享,“我认为把自己学到的一些东西分享出去,本身一个是能够惠及更多的人,另外一个方面其实对于自己个人的这样的一个提升也本身是很有利的,我愿意去花时间去做这个事。”与孙文的“分享”呼应,深圳雅枫国际酒店董事总经理苏锐钊注重的是“回馈”。他上世纪80年代从老家潮州来深圳上大学,始终难忘刚到深圳时见到的那种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他的成功离不开深圳,而他也总想通过做公益的方式来回馈这片土地。在他看来,“只要我们每个人能够行动起来,我相信人与人之间,整个社会一定能够和谐的发展。所以我觉得公益这个事情一定会继续坚持做下去。”

深圳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环境方面的欠账。中电建生态环境集团的刘任远是参加过三峡工程建设的建设者,来到深圳后,在水务局当过公务员,现在则加入中电建,投身治污攻坚一线,“5+2”、“白+黑”,干得不亦乐乎,同时也给自己的人生找准了新的定位。“我非常喜欢深圳这座城市,作为一个水环境治理者,我能够为深圳的城市发展也好,城市美化也好,做出自己的贡献,我非常荣幸,感到很自豪。”与刘任远的专注一样。华大基因常务副总裁杜玉涛,华大内部都叫她杜老师。自2007年跟随华大来到深圳,杜老师一直忙科研,忙工作,所以,她对深圳的喜欢也是逐渐加深的,在经过十几年的相处之后,她觉得“深圳是一个既适合做工作、做事业,又适合生活的地方,深圳算是第二故乡。”因为今年疫情的原因,杜老师就更忙了,创作团队对她的拍摄几乎都是断断续续,插空进行的,在杜老师的身上,总是透着科学家的冷静和理性,她说,基因科技造福人类是华大一直以来的愿景和从没改变的初心,她未来的日子一定会用终生的努力去为之奋斗。

40年,2000万人的迁徙,共同书写了一座城市的传奇!创作团队始终有这样的感觉,《城与人》的拍摄过程,就是“读人”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常常会被感动,常常会觉得和这样一群深圳人并肩前行的感觉,真好!

伟大的时代是由千千万万的建设者造就的,特区深圳是由一群具有创造精神、奋斗精神、梦想精神的人建设而成的。我们要做的,是把“来自五湖四海的深圳人的梦想”和“用行动实现梦想的深圳人”作为纪录片创作的主要内容,从“城与人”关系的角度打开小切口,讲好从全国乃至世界移居到深圳的深圳移民的故事,塑造一系列鲜活的、对信念坚持、对美好向往,有行动力、有想象力、有创造力的深圳移民群像,传递“来了就是深圳人”、“千千万万普通深圳人最伟大”、“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等价值观念,从而让中国乃至世界更多人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与荣光,鼓舞更多有识之士聚集深圳、热爱深圳、扎根深圳,提升深圳的家园感和归属感。

这是一次真正意义的“中国意愿,深圳表达”,也是一次深圳正能量的酣畅淋漓的释放,但更重要的是,这是通过影像符码推动城市精神构建,彰显城市魅力,输出城市价值观,将城市的影响力和文化扩张力结合起来提升城市软实力的一次有益尝试。

“深圳是梦开始的地方,也是梦实现的地方。”回首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年,最深刻的变化在于人;眺望新时代的新征程,最强大的动力还将源于人。记录这些可爱的深圳人,讲述各种各样的深圳故事,《城与人》第二季不会是终点!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