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拟建华南疑难精神障碍诊疗中心 均衡配置精神卫生资源

广东精神卫生服务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服务总量仍有不足。图为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向市民提供公益心理咨询服务。资料图片

2019年,广东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共有519026人,其中95.43%得到了管理,而服药率则为85.57%,相关指标均居于国家前列。

8月19日,广东推出了《广东省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提出要健全省、市、县、镇四级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华南疑难精神障碍诊疗中心,补齐基层精神卫生服务人员的短板,实现精神卫生资源均衡配置,加强精神障碍的预防、治疗和康复管理。

目前精神卫生服务总量不足

2019年世界精神卫生日前夕,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主任贾福军提出,截至2018年,全省21个地市均设有精神专科医院或至少一所综合医院设立精神/心理科门诊。通过对基层全科医生的培训,目前省内共有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3302人,比前几年几乎翻了一番。

尽管这在全国属于领先地位,但目前我省精神卫生服务总量仍有不足,且分布不均衡。在一些县级行政区,专业机构发展严重滞后,市县级精神专科医院开展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健康服务能力不足,基层精神病预防人员能力不足。

《方案》提出了建设省、市、县、镇四级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对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提出了目标要求。

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发挥“带头大哥”的作用,制定好临床诊疗规范与标准,控制好质量,同时要造血,培养一代精神卫生人才。方案提出了,加快推动省精神卫生中心扩建,建设成为华南乃至全国疑难、危重症精神障碍的临床诊疗中心。

地市要统筹区域内精神卫生资源、服务半径、服务人口,按照三级精神专科医院配置标准改建扩建市级公立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扩增精神卫生服务能力。

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发挥精神卫生服务网底作用,依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承担和落实基层精神障碍患者随访管理和心理健康咨询等任务。

方案关注了一些隐秘的角落,提出要把监狱、戒毒场所的医疗机构纳入精神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强制医疗场所建设,各地市指定或新建至少1所符合条件的强制医疗专区,收治肇事肇祸案事件精神障碍患者。

健全精神卫生服务体系,需坚持规范治疗。《方案》为各级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设定了一条“红线”,依法依规执业,严格执行医疗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常规,推广长效针剂治疗、心理治疗、院内康复、日间医院康复等诊疗技术和模式,优化诊疗模式,改善患者就诊体验,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综合全面的诊疗服务。

预防是最佳的治方式。《方案》提出,密切关注青少年、农村妇女和留守儿童、职业人群、被监管人员、老年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心理行为问题,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常见精神障碍预防和干预模式。

将形成患者闭环管理

近年来,广东省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持续保持高水平的状态。广东的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服务网络覆盖率达100%,超过国家考核指标。在2017年全国综治考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项目中,我省名列第三。2019年,广东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共有519026人,其中95.43%得到了管理,服药率则为85.57%,各项指标在全国位居前列。

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公共卫生事业科主任医师林勇强表示,全省在册的50多万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随访管理,主要依靠2000余名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兼职精防管理人员,平均每人需要随访管理患者超过200名,甚至有医生一个人管理着1000个患者。

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广东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比为2.62人/10万。精神卫生人才缺口大,尤其在基层,由于精神卫生从业人员待遇普遍低下、职业风险高,导致了普遍存在人手紧缺、素质低、流失大,招人难的现象。

《方案》提出一揽子计划,补齐基层精神卫生人才短板,总结为扩招、转岗,提升待遇,进行“职称认定”。

——支持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开办精神医学、康复治疗学、心理学等精神卫生相关专业,引导更多优秀的高中毕业生报读精神卫生相关专业。将精神医学课程纳入订单定向农村医学人才培养内容。

——加大精神科转岗医师培训力度,符合条件的执业医师及时加注精神卫生执业范围。

——对精神卫生工作人员给予适当待遇倾斜和岗位补助,在内部分配中统筹作为重点岗位予以倾斜,并根据精神卫生岗位设置情况适当核增绩效工资总量,对符合当地规定的高层次人才单列核定绩效工资,据实发放。

——取得中级职称后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基层连续工作满10年,年度考核及聘期考核均为合格及以上等次,在当地可直接认定为基层副高级职称。

在严重精神障碍者管理上,《方案》提出,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要及时将在本机构诊疗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信息转介到居住地社区,确保形成从家庭、社区到医院的闭环管理。

事实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群体中,有部分是流浪乞讨人员,对此,《方案》提出,各地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和各类救助管理机构、托养机构、安置机构要与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签订相关协作协议,建立出入院登记、病人转院交接等制度,确保患者收得进、出得去。

南方日报记者 黄锦辉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