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八佰》热映,梅州抗战英雄谢晋元引发广泛关注

电影《八佰》成为影院复工以来当之无愧的“爆款”电影。它讲述了淞沪会战期间,“八百壮士”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故事。

影片与广东梅州息息相关。在这次战役中,中方指挥战役的团附谢晋元是梅州蕉岭人。

谢晋元的次子谢继民今年已84岁,如今一家人居住在上海。8月25日,记者电话连线谢继民,他向记者讲述了他眼中的父亲谢晋元和他对电影《八佰》的评价。

谢继民说,四行仓库保卫战在中国抗战史上写下非常壮烈、光辉的一页,导演很会选题材。“现在全国都在讨论‘八百壮士’的事迹,电影让这段历史受到关注,这是好事。”

谢晋元次子

父亲没想过当英雄

谢继民对父亲的记忆,几乎全部来自母亲、老兵,以及父亲的日记。“父亲预料到全面抗战即将爆发,为了安心上战场,1936年3月,他护送怀孕的母亲和我大姐、二姐、哥哥回到老家蕉岭县新埔镇。”谢继民说,同年10月他才出生,那时父亲已奔走在抗日救国的战场上。家里按照父亲的嘱咐,为他取名“继民”。

次年,日寇加紧侵华步伐,淞沪会战打响,32岁的谢晋元成为四行仓库保卫战的指挥官,孤军八百壮士的故事也由此开始。

“父亲不是想做英雄。”谈到四行仓库保卫战,谢继民说,守卫祖国,只是父亲出于一名中国军人的责任。“‘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军官议论的焦点便是‘中国能不能与日本打?’大部分人都认为‘不可打’,因为实力差距悬殊。而父亲不同意,他认为只要是军人都要坚守自己的岗位。”

“四行仓库保卫战中体现的就是他作为中国军人,不放弃、不认输的指挥作战原则。”谢继民补充道。

谢晋元率八百壮士在四行仓库血战四昼夜后,奉命撤入上海租界,日军多次要求引渡未果。1941年,谢晋元被汪伪政权收买的叛徒杀害,年仅36岁。

父亲牺牲的消息传到梅州,母亲痛不欲生,想过一死了之,但想到家中老小,她还是硬把这个家撑了起来。“在蕉岭,从小在上海长大的母亲学着下田种地,一人负担起祖父母、我们四个孩子和大伯女儿的生活。”谢继民说。

直到1946年,谢继民才与母亲和哥哥姐姐从梅州回到上海。报纸刊登了他们回沪的消息后,第二天就有孤军战士找上门。“当时在上海各区的孤军士兵有五六十人。这些孤军战士的生活和工作大多没着落。我记得母亲说过,‘团长牺牲了,我作为团长夫人,要把担子挑起来。’她每个月都会给他们发一些生活补贴。”

孤军每个月都要到他们的住所,看望谢继民和他的母亲。“那时,他们常常会聊起四行仓库保卫战的四天,聊他们所在的每一个岗位,每一个楼面、窗口所发生的事。”

在谢继民的眼中,父亲是个读书很厉害的人:“他的文化、体育都很好,考进了广东大学(现为中山大学)。孙中山先生对父亲有很大的影响。”

谢晋元扮演者

演出“神经质”般的疲劳感

作为梅州蕉岭“抗日三英杰”之一,谢晋元出生于蕉岭县新铺镇尖坑村方塘子谢家祖居“儒林第”,20岁从广东大学毕业后选择投笔从戎,进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电影《八佰》中谢晋元的扮演者杜淳,将谢晋元称作“儒将”。

早在准备阶段,杜淳就充分了解了谢晋元的生平,“了解他是一个怎样的人”。通过做功课,杜淳发现,“他身上有文人气质,他是受过双重教育、非常精英的军官。”

既是军人领袖,又是能拍人肩膀一起奋战的战士,成为了演好角色的难点。“谢晋元特别难演。”导演管虎在此前接受采访时说。

谢继民说,据父亲的日记记载,在四行仓库保卫战的时候,他和营长每天早晚都会从一楼到顶楼巡视一圈,每个岗位逐个看。“他在日记里写:‘机枪手、投弹手、班长、排长、连长都是我。’意思是,当时他是一个个去教士兵们怎么打机枪、怎么投弹,因为很多士兵的军事素质和文化素质都比较低,并不知道怎么作战。”

这种紧张的情绪状态,被管虎形容为一种“神经质”般的疲劳感,这也是他对杜淳的表演要求。在银幕上,杜淳饰演的谢晋元胡茬不修饰、瞳孔布满血丝,都是为了表现出三四天没有睡觉的状态。此外,为了演好谢晋元,杜淳还专门学习了毛笔书法。尽管相关的镜头最后没有用上,但在杜淳看来,尽力贴近人物的状态,是一名演员应该做的。

谢晋元是客家人,杜淳还专门学习了“梅州普通话”,台词老师之一是本就为客家人的演员张颂文。有观众认为,杜淳在片中的“梅普”过于“夹生”,甚至有些出戏。对此杜淳回应称,他演的就是“说不好普通话的客家人”。

谢继民对杜淳的表演表示赞赏:“表演得很好,很传神,基本能展现出我父亲的风采。”

观众

战士慷慨赴死情节最震撼

电影《八佰》上映后,在梅州掀起了一股观影热潮。“太惨烈了,整个电影院都能听到啜泣的声音。”梅州市民温女士上周末带着正在上初中的儿子一同观看。她说,希望通过电影,让儿子感受到前人为祖国统一和繁荣所作出的牺牲和贡献,汲取“正能量”。

正在读高中的林睿轩说,在观看电影之前,他特地查阅了“八百壮士”固守四行仓库的历史资料。“有句话说:‘我们如今的岁月静好,是曾经有人负重前行’,看完电影后深有感触。”林睿轩说,电影中他最感动,也最震撼的一幕,是为防止日军工程兵爆破墙体,守军战士们身捆手榴弹慷慨赴死的情节。“看着他们往下跳前,递给战友望转交的家书,心里很难过。他们也有惦记着的家人,为了国家这个大家,只能舍弃小家。”

杜淳非常感谢梅州影迷朋友们的肯定:“谢晋元将军是广东梅州蕉岭人,我能够出演他,是我莫大的荣幸,能够演到我们广东梅州蕉岭出来的英雄人物,对于我来说也是一种骄傲。”

近年,谢继民把诸多历史细节串珠成链写成了书籍《我的父亲谢晋元将军》,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便是参考了这本书的描述进行布展的。谢继民说,电影上映后,四行仓库保卫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我的父亲谢晋元将军》也于近期再度热卖,身为作者的他“现在都很难买到了”。

对话

专访《八佰》主演杜淳、欧豪:

剧组认真得“令人发指” 拍出中华民族的血性

与传统战争题材影片不同,《八佰》将角色有血有肉有情的一面展示给观众。导演管虎如此表示,自己要拍的并非“战争”,而是战争中的“人”。

作品热映之际,南方日报独家专访《八佰》谢晋元的扮演者杜淳,和“端午”的扮演者欧豪。两人表示,他们希望让观众看到中国人的血性和凝聚力。

南方日报:《八佰》外界评价不俗,在拍摄中,作为演员,有没有让你印象深刻的细节感受到剧组的用心之处?

杜淳:这部电影的每一个镜头都没办法简单拍。以结尾冲桥那场戏为例,足足拍了十天,每个镜头里都包含那么多人,那么多的炸点,还有照明灯、追光,身上的弹着点,只要一个镜头没有过,再想拍第二个镜头,就要等40分钟到1个小时,因为所有的炸点、演员身上的弹着点都要重新去补。

欧豪:如淳哥所说,剧组所有人认真得“令人发指”,导演要求非常高,不管有多难,我们一定要达到完美。从这一点说,整个剧组的人也体现了一种《八佰》的精神,大家都很有凝聚力,努着劲来完成好每一场戏。

南方日报:《八佰》的特别之处,是以散兵的视角来切入,比如“端午”这个人物。

欧豪:这个视角很特别。我认为“端午”不仅仅是“八百壮士”的一个代表,也是战争背景下千千万万普通青年觉醒并反抗的一个缩影。“端午”内心是有一团火的,需要一个点来点燃。他在这四个昼夜里的成长与变化,让我对这个角色特别着迷。这也是为什么我说我在戏里“陪着端午活了一次,也死了一次”。

南方日报:谢晋元身上有哪些闪光点打动了你?

杜淳:谢晋元最打动我的,是他为了国家舍生取义、甘心赴死的精神。这个戏的每个角色要承担自己的那部分,谢晋元承担的部分就是一个精神领袖,他需要向外界传达《八佰》的精神到底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留在四行仓库,为什么要守住四行仓库。

南方日报:你怎么看《八佰》的精神?

欧豪:我觉得影片最重要的一点是体现我们中华民族、中国人的一种凝聚力。我对一句台词印象特别深刻,“让吾辈子孙不再受屈辱”。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体现这种精神,也让大家看到中国人的血性和凝聚力。

南方日报驻京记者 刘长欣 记者 张柳青 实习生 谭海燕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