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熊洞回到了四川凉山的烂房子村。
特殊的是,这次他不仅仅是回家,还站上三尺讲台成为一名支教老师。
今年暑假期间,熊洞回到烂房子村,在原村小办起支教班。
“走遍天下书为侣,我们来朗诵,(预备)起阳光灿烂的烂房子村村小里,26岁的熊洞挺了挺腰杆,手握起书卷。
10年前,熊洞的腰直不起来。因为3岁时的一次意外,他的右大腿和右小腿粘连在一起,只能爬行着放羊。那时候走着去上学是他梦寐以求的事。
10年后,熊洞不仅站了起来,还成了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交通工程系的一名准大二学生。
曾经遇支教被改变命运,如今他成了接力者,想去改写更多人的命运。
重返大山
重返大山,最初并不在熊洞的暑假计划里。
6月中旬,他在四川德阳的卓玛特重工有限公司联系上一份暑期工。厂长杨大春承诺,只要干得好,按120元/天付薪酬。从7月14日上班算起,若坚持到8月底,可获近4000元。这样一来,熊洞来年的学费就有着落了。
一次上网经历改变了他的计划。6月27日晚,熊洞打开QQ空间,多年前支教老师的照片被他一页页翻开,记忆的盒子悄然打开,他忽然做了一个决定——回家支教。
“他们像天使一样默默地守护着我们,像一盏灯,照亮黑夜的村庄。”熊洞说,“我现在也可以和以前的支教老师一样,把外面精彩的世界和知识分享给孩子们。”
熊洞第一时间向杨大春坦陈计划的改变,杨大春大加赞赏:“小伙子,你的选择很有意义,想做就去做吧。”
这番鼓励更坚定了熊洞的决心。临近放假,他先自掏腰包,网购了一批小学教辅读物,快递至木里县城,同时抓紧与村小组长李包联系,请他帮忙选定场地,通知学生。
听说熊洞回乡支教,李包非常高兴。受疫情影响,上个学期村小的孩子们只上了一个月的课。
7月13日,学校放假,为节省路费,熊洞辗转从成都、西昌、木里,再到白碉乡,耗费3天。
熊洞一回到家,还没顾上帮忙干农活,就去和李包商议,落实支教班事宜。
村里30户人家共17名孩子在白碉乡中心学校走读。7月17日下午,17名学生的家长齐聚烂房子村小,参加支教班开班动员会,一个都没少。
7月18日,支教班正式开课。
“你们是一个集体,一个团队,所以大家都需要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熊洞给孩子们上的第一节课是“团结”。10年前,支教老师也是这样教导他。
“城市有什么样的房子?大学是不是很大?”没有出过山村,孩子们很好奇外面的世界,熊洞详细解答。
天气炎热,一节课下来,熊洞后背都湿透了,但望着一张张认真听讲的孩子的脸,他仿佛看到了10年前的自己。
为了上好每一节课,熊洞会在前一晚认真备课,有时凌晨一两点,他还在校友微信群里请教教学问题。
边摸索边前进,熊洞使出浑身解数,语文、数学、音乐一起教,一天上课六七个小时,累到筋疲力尽,但也乐在其中。
孩子们的祝福。
爬行求学
烂房子村的村小(如今成了村里的幼儿园)是熊洞的福地。
这座建于1985年的村小,是一座泥巴垒的土房子,曾是白碉乡内唯一不通公路的“麻雀学校”。
14年前,在白碉乡中心学校校长罗文忠的陪同下,佛山“好友营支教”的创办人伍景勋走了整整4个小时,来到烂房子村小。当时罗文忠正为缺老师着急,支教队带来了希望。
2007年后,“好友营支教”向烂房子村小陆续派出支教老师,包括袁立明、孙涛、黄璇等。
熊洞因为身体原因,没能成为支教班的首批学员。原来,3岁时,他因为一次意外,右侧大腿和小腿在被烫伤后粘在了一起,由于没有条件及时接受治疗,整整13年只能蹲在地上爬行。
熊洞因为一次意外,一度只能艰难爬行上学。
熊洞的母亲陶桑如今在潮州打工。她回忆起往事,五味杂陈。她告诉记者,因为家贫,三个儿子上学经历都坎坷。
看着弟弟熊抓和好友李世明走进学校,熊洞非常羡慕。
熊抓、李世明也经常陪着熊洞,一起在山坡放羊。但熊洞不希望自己的一生都这么活。
2009年9月,在李世明的鼓励下,16岁的熊洞主动向母亲提出了读书的请求。
陶桑记得,熊洞成为当时支教班年龄最大的学生,第一天放学回家,书包还是侄女熊振秀帮忙背回来的。
从家到村小,这段普通人仅需七八分钟的路程,熊洞却得缓慢爬行半个小时,托在地上的右手掌还经常被沙石磨破、流血。
不服气的熊洞后来是将书包绑在了背上,让书包在蹲爬时不至于被甩出、掉下。
两个月后,支教老师袁立明登门家访,带来一个好消息。
“他说要将熊洞带出山,把腿治好。”陶桑当时是半信半疑,但看着孩子期侍的样子,她决定试一下。
为了帮助熊洞康复,2009年10月,伍景勋再次来到烂房子村村小,了解到熊洞相关情况后,便与众人在网上发起捐助活动,募集到了4万元捐款。
袁立明还记得,当年12月11日,在大雪封山前,他们说服了陶桑,带上熊洞、熊抓,步行走出大山,再坐汽车去到成都一家医院,但近10万元的手术费让他们犯难。
伍景勋随后联系到了佛山顺德和平创伤外科医院(现名“顺德和平外科医院”,下同),该院院长谢振荣承诺会全力救治。
于是,熊洞一行从成都来到了佛山。
珍惜“新生”
“熊洞患上的是蹼状挛缩,但在其从医历程中,还是前所未遇的病例。”顺德和平外科医院主管医生张敬良回忆,他带领团队在一个月内为熊洞先后实施了两次大手术,助其闯过生死关,并在其右膝关节装上外固定支架,进行延长伸直术,“每天组织拉伸一毫米,会很疼,但他都咬牙坚持下来了”。
该院还为熊洞减免了医疗费用,并发动全院员工募捐了近9000元。住院期间,护士马实云买来一本《十万个为什么》,躺在病床上的熊洞如饥似渴地读起来。
2010年3月3日,熊洞出院,当他拄单拐走出院门时,激动地哭了。
2010年3月,经过3个月的持续治疗,熊洞顺利出院。
熊洞很珍惜“新生”。回到家里他一边干农活,一边读书。经过袁立明等支教老师的辅导,他很快从一年级跳读到了三年级。
为了能走着去上学,熊洞坚持拉伸锻炼。半年后他右脚稍颠、左脚发力,已能行走5公里。
2011年9月,顺德和平外科医院党支部书记朱新民前往烂房子村探访,熊洞的右腿组织已近痊愈。陶桑特地手缝了一对鞋垫,赠予广东医生。熊洞在鞋垫上写下一行字:“感谢你们帮我站起来”。
小伙子展现出的坚强,让朱新民内心触动。
2011年9月,陶桑(右)向来访的朱新民(左)赠送亲手缝制的鞋垫。
2012年春节前,朱新民在医院设立“爱心屋”,募集到一批捐赠的衣服,发给烂房子村民。熊洞收到后,向朱新民发了感恩短信。
此时,刚巧医院一位热心同事想捐钱给“爱心屋”,朱新民建议其直接资助熊洞。
随后5年,这位热心人士每年坚持给熊洞资助3000多元。这笔钱对于熊洞一家来说,好比雪中送炭,让他不再担忧因家贫而辍学。
熊洞的三年初中,是在白碉乡中心校度过的,他喜欢上了诗歌,用文学滋润心灵,开拓视野。
日子过得飞快。
2016年夏天,熊洞初中毕业,已是23岁的小伙子面临进一步求学的选择,最初他打算报读医科,但由于学费高,最终选择读中专——攀枝花市建工程学校。
3年后,熊洞考上了位于德阳的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大一期间,他获得了系集体创新创业比赛一等奖,并入围叶圣陶杯全国作文大赛。
继续追梦
从凉山到攀枝花再到德阳,熊洞“走”出了大山。
而大山里的烂房子村,也因为国家脱贫攻坚工程的推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四川什邡中职院校毕业的李世明回村后,当选村小组长。正好赶上雅砻江锦屏电站落成,烂房子村剩余的30户人家都通上了电。
在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烂房子村修起了一条直通水运码头的水泥路,孩子们上学再也不用翻山越岭了。
2015年后,烂房子村小等4所“麻雀学校”不再办学,学生集中到白碉乡中心校接受义务教育。
作为支教班最后一届学生,熊洞的侄女熊群在今年高考中考得625分,成为木里县的高考理科第一名。
今年2月,凉山州木里县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但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作为过来人,熊洞深知教育对一个人的深刻改变。
熊洞回乡支教的行动也打动了其小学同学杨李秀。杨李秀是一名临床医学专业的大学生。8月1日,她加入了熊洞的行列,成为支教班的第二位老师。
熊洞、杨李秀与孩子们。
杨李秀说熊洞身上有三个特质:特别能吃苦,特别热心肠,特别有爱心。
10年前,杨李秀的梦想是走出大山当一名摄影记者,把外面精彩的世界记录下来,带回家乡。10年后,受大山里落后的医疗条件触动,她成为了一名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
9月,熊洞结束暑期班教学回到大学课堂,以勤工俭学的方式继续奋斗追梦之路。
他很清楚,家乡的教育脱贫之路任重道远。
南方日报记者 欧阳少伟 黎詠芝 张培发
统筹:何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