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讯 9月24日,广东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粤东)现场推进会在潮州召开。
记者了解到,广东各地正因地制宜,加强规划设计管控,坚持先规划、后设计、再建设,着力打造凸显地域文化特征的乡村风貌。同时,依托拆旧复垦、南粤古驿道保护修复和利用工作等重要抓手,广东将打造一批各美其美、生态宜居的岭南特色乡村。
塑造有地域特色的景观
沿小径往潮州市饶平县东明村深处走去,莲池、古树公园、古围屋依次映入眼帘,各个观赏节点分布错落有致。在村里的红色旧址游击队地下交通站前,89岁的陈东旗老人正在制作竹编工艺品。
过去的东明村是另一种面貌——路面泥泞难行,老楼杂草丛生,地下交通站等历史建筑也因久经岁月而颓败。这座小村庄是如何实现转身的?
东明村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该村规划先行,将风貌管控列入村规民约,有效遏制违规建房。“我们以独具客家特色的‘石头竹子米黄墙’作为统一基调,充分利用村头巷尾、房前屋后闲置土地,见缝插绿、见空建园,打造兼具生产性和观赏性的‘四小园’。”东明村下龙坑围屋、游击队地下交通站等一批兼具地方特色与历史意义的建筑也得到了保护与活化。
放眼全省,一些地方宅基地和农房建设长期处于失管状态,“一户多宅”问题突出,村庄建筑布局杂乱;一些地方农房风貌提升顶层设计不足,缺乏操作指引,改造方式单一且缺少岭南传统元素。部分农民乱占耕地违法建房,存在较多安全隐患;一些地方农村“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有新貌无特色”现象突出。
据了解,接下来我省将坚持先规划、后设计、再建设,以村庄规划引导空间和用地布局优化,以村庄设计塑造村庄景观地域特色和形态美感,以人居环境整治升级提升村容村貌。同时,厘清村庄规划和村庄风貌设计的边界,着力打造凸显地域文化特征的乡村风貌。
粤东四市有691万农村人口,但人均耕地面积仅有0.6亩,是开展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工作的重点地区。粤东各市在这方面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比如,汕头市全市873个涉农村(社区)已全部完成美丽乡村规划编制;汕尾市完成23个农房管控风貌提升村庄,陆河县成功申报为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揭阳市累计创建了748个美丽宜居村;潮州市成功打造2条省级乡村旅游精品线路、4个省级文化和旅游特色村。潮州市饶平县修缮麒麟岭等古驿道23公里,建设“茂芝会议”红色旅游及爱国教育基地,推动红色基因与乡村风貌有机融合。
古驿道带动风貌提升
乡村风貌提升改善,村民是最直接的受益者。陈东旗告诉记者,随着游客增多,他在村里展示竹编手艺,制作、售卖工艺品,最多时一天可以收入600多元。东明小学4年前仅有7名学生就读,如今路修好了,学生数量增加到了30多人。
省自然资源厅主要负责人介绍,我省将强化资源精准供给,充分保障农房建设等合理用地需求。按照“按需定供、应保尽保”的要求,落实建设用地规模和用地用林指标,要求各地在新编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时应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规模,用于保障村民住宅建设合理需求和乡村产业发展空间,并落实到村庄规划中。
同时,发挥三大抓手作用,点线面结合促进乡村风貌提升。一方面,扎实推进拆旧复垦工作,为乡村发展腾出建设空间。目前,全省已完成项目验收备案6.3万亩,交易复垦指标2.79万亩,成交金额171.94亿元。另一方面,持续推动南粤古驿道保护修复和利用工作,全省已累计完成18条总长1000多公里的古驿道重点线路保护利用工作,修复历史遗存近3000处。
以古驿道线性文化空间为载体,对沿线100多个省定贫困村的建筑风貌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文化挖掘利用等进行实地指导,实现碧道、绿道、古驿道的道道相通、美美与共。
同时,广东还将大力推进垦造水田。省自然资源厅主要负责人介绍,全省已动工垦造29.19万亩,完工28.26万亩,出售水田指标4.94万亩,为乡村振兴筹集资金约183.17亿元,也为南粤大地绘就美丽的田园画卷。
南方日报记者 黄叙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