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治理的社会学研究”论坛在华师召开

日前,“教育治理的社会学研究”分论坛暨中国社会学会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2020年学术年会在华南师范大学举行。

本次论坛由中国社会学会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华南师范大学港澳青少年教育研究中心、暨南大学教育学院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共同协办。来自全国23所高校及研究机构的50余名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中国社会学会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音乐学院党委书记王旭东教授认为,此次论坛主题具有时代性、实践性与前沿性,是教育学和社会学两个学科的深度融合;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南京大学教授贺晓星指出,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具有独特的研究视角和视野;

华南师范大学港澳青少年教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马早明教授认为,社会与教育本就是相互影响的共同体,对港澳青少年教育问题及其社会关系的研究,实际上也是教育社会学的重要议题。

本次论坛以“教育治理的社会学研究”为主题,包括三场系列研讨会,与会代表从多角度、多方面呈现其对教育社会学领域中教育治理问题的探索与思考。

论坛一围绕教育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及当下教育社会学的研究热点进行讨论。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王晓阳分析了教育社会学知识论“从斯宾塞到麦克扬”发展的三个重要节点,并提出每种知识观都是对学校教育现实的一种批判或纠偏、对社会不利阶层或群体状况的揭露与权益的维护、对可能改革与进步方向的展望;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程平源分享了关于低龄留学潮的实证研究,解释了制度、资本和面子这三种内驱力如何制造了“留学神话”以及“留学神话”带来的困境;河北大学教授傅松涛立足于治疫教育,指出应通过科学建构治疫通识本位教育,推进当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治理;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马早明针对湾区融合背景下粤港澳中小学生跨境就学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设“返回”机制、扩充学位等有效治理措施;华北理工大学教授刘旭东则分析了“双一流”高校建设过程中校友捐赠机制的生态建设,并通过对生态质量的考评提出构建校友捐赠长效机制的优化提升方案。南京大学教授贺晓星与广东教育研究院戚务念研究员对以上报告进行了点评与补充,强调教育社会学既有教育学的学理性特点,又具有社会学的实践性特征。

论坛二聚焦于教育治理的内部主体及相关影响因素。北京物资学院副教授季靖聚焦于影响大学生学业成绩的因素,指出学生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性与家庭文化资本等因素对大学生学业成绩有显著影响;郑州大学副教授董永贵分析了农家子弟学业成功过程中的教师角色,指出教师是农家子弟实现阶层跃迁的“贵人”;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副教授潘峰从代际视角探讨了原生家庭如何培育“农二代”特殊的人格结构并影响之后的创业精神塑造;天津师范大学博士后孙伦轩基于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的数据分析,提出重点大学建设对青年精英的国家认同产生了积极显著的影响;清华大学博士后安超指出中产阶级父母要走出教育焦虑,需觉知科学知识和个体教育的有限性并更多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其他与会代表聚焦于教育治理的主体,或从社会学角度探讨教育治理内部主体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健康,或讨论高校青年教师的压力现状,或反思融合教育实践与推进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等。丰富的研究视角、严谨的研究方法,使与会者不仅领略到了学术研究的魅力,也深深体悟到作为教育社会学研究者肩上所背负的责任和使命。

论坛三是青年教育社会学者的研究分享会,来自各高校的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分享了他们的研究。参会代表们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对农村教育治理机制体制、农村大学生成长的问题与影响因素、青少年校外教育消费问题、学生学业表现及其影响因素等主题进行了讨论。鲜明的观点、生动的例证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共鸣,年轻学者们之间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也让与会代表们感受到了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新生力量。

本次论坛共有23人进行了论文发表,另有12人担任了论坛主持人和论文点评人,共同营造了浓厚的学术交流氛围。此次论坛搭建了教育社会学学术讨论、学术争鸣的平台,为教育社会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最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副校长王心洁教授和中国社会学会教育社会学专委会理事长王旭东教授对本次学术年会作总结。

南方日报记者 姚瑶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