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新冠病人数可能是确诊数的6至24倍

“新冠确诊患者就像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数据显示,大约有87%的新冠患者属于无症状或症状轻微,他们虽然症状轻微,但还是会感染他人。在新冠流行地区,真实病人数可能是PCR检测确诊数的6至24倍。”在刚刚开幕的“2020国际健康促进与发展论坛”上,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林希虹透露了上述数据。

11月19日—20日,“2020国际健康促进与发展论坛”在广东药科大学举办,中国科学院院士顾东风、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洪兵、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林希虹、广东药科大学校长郭姣,以及来自中国、美国、德国、英国、西班牙和加拿大6个国家的业内知名专家和行业代表共88人参加大会。大会采用“线上+线下”的方式进行。

在大会开幕式上,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周紫霄总结了广东抗疫的五大法宝:全社会动员,上下同心;从公卫角度,尊重科学和专业;从下往上快速高效的流行病学调查、检测;联防联控,防人防物;全世界命运与共,各国专家的共同研讨。

在主旨报告环节,院士与专家们结合世界各地新冠疫情防控的现状及效果,深入分析了新冠疫情的传播、健康影响以及干预措施;对疫情的风险评估与预警、医院应急设施、实验室风险管理等多方面均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

沈洪兵就“大数据时代的流行病学研究”进行了主旨演讲。顾东风分享了“健康中国-心血管代谢疾病的防控现状与展望”。

林希虹分析美国疫情数据后发现,美国的男性更容易被感染,医护工作者感染率较高;如果有家庭成员被感染的,其感染新冠的概率会飙升17倍。她还透露,美国的病例数据显示感染新冠病毒最重要症状不是咳嗽和发烧,而是味觉和视觉消失,“有40%的感染者出现失去视觉和味觉的情况。”

她总结,从目前的疫情数据可以看出,新冠病毒具有高传染率和高隐病率,这就说明全人类要共同努力控制疾病,采取包括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隔离、广泛开展测试等多重公共卫生防御手段,并要尤其注意无症状和轻微症状者。她呼吁,疫情严重地区的重新开放要慎之又慎,“即使连续14天没有确认病例,仍有32%的疫情反弹概率。”

与会专家们认为,本次会议的举办有利于推动解决现如今威胁世界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新冠疫情等相关问题。会议的举办构建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全球各地的医疗卫生领域的专家利用大数据及统计模型探讨和交流新冠疫情的发生与传播机制,对新冠疫情的全面识别及有效防控起到积极作用。

据悉,广东药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前身系广东省卫生干部进修学院卫生系)创办于1958年,作为广东省最早培养预防医学人才的高等院校之一,致力于广东省区域公共健康问题,为广东省区域基层卫生领域输送了大批优秀的人才,校友遍布省内(外)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控中心、医疗机构、高校及科研院所。在我国历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如2003年抗击“非典”、2009年迎战“甲流”、2015年直面“埃博拉”中,众多师生和校友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南方日报记者 钟哲 李细华 通讯员 倪慧玲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