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消费,正在成为中国经济的头等大事之一。
11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布置了一揽子举措助力“双循环”,其中要求,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进一步促进大宗消费、重点消费,更大释放农村消费潜力。一要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二要促进家电家具家装消费,三要提振餐饮消费,四要以扩大县域乡镇消费为抓手带动农村消费。会议还确定了支持“互联网+旅游”发展的措施。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除了全国层面的部署,今年以来,各省市也多次出台促消费举措,包括发放消费券、举办购物节、鼓励夜间消费、重塑线下消费场景、增加体验式消费等。
临近年底,包括海南、新疆、湖北、北京、青岛等在内的地区又推出了新的促消费举措。
一方面,在疫情影响下,今年直到前三季度,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下简称“社零总额”)增速仍未能转正,同比下降7.2%,同期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923元,实际同比下降6.6%。另一方面,在“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之下,充分发挥消费对于内需的拉动作用,将成为释放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重要方式。
年底角逐“消费回补”
从4月抽中购物消费券,到买笔记本电脑享受到了1000元的补贴,再到在美食文化夜市上获得“霸王券”,深圳市民李昕笑称,今年消费时薅到了不少羊毛。
这或许是全国各地的市民今年都曾有过的体验。纵观全年的促消费举措,年初疫情尚未得到完全控制的时候,发放消费券成为多个省市的标配动作。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新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曹钟雄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当时大家的消费信心还没有完全启动,为了加速消费刺激,发放具有使用时限的消费券是一个更优选择。
随着疫情逐渐得到控制,各地消费者的敏感心态解除,各地刺激消费的方式也更加多元,尤其是更加注重重塑线下场景,以期带动消费回补。
11月1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市场销售持续回暖,餐饮收入月度同比增速由负转正。这传递出一个好的趋势,线下消费正在回暖。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最新的研报认为,线下消费修复的空间较大,成为支撑消费增长提速的关键,特别是餐饮、旅游、酒店等服务业消费回升空间很大。
但该研报同时指出,1-10月全国累计消费增速仅有-5.9%,前期受疫情影响的部分行业消费损失难以挽回,全年消费增速可能难以实现正增长。
一些地区或许有希望实现正增长。以重庆为例,前三季度,重庆社零总额为8329.58亿元,同比下降2.2%,降幅较上半年收窄5.0个百分点,重庆的消费排名目前已经超过了广州,位列全国第三,仅次于上海和北京,并且,重庆全年有望冲击社零总额正增长。
南京的表现更为抢眼,前三季度社零总额为5167.25亿元,同比仅下降1.2%,对比前8个月降幅收窄了0.8个百分点,按照这一趋势,南京全年将大概率实现消费增速转正。
接近年底,一些消费品类即将迎来旺季。深圳一家国产高端女装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接下来几个月将会有节日和年末聚会场景,对于高端女装的目标消费群体而言,她们会有更多的着装场合需求,今年年底将是拉动销售额,回补全年业绩的好时机。
多地在年底临近时再度加码了促消费举措。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仅11月以来,就有青岛、海口、重庆、南京等多个地方出台政策或开展活动,包括举办商圈购物节,以节促消费;举办美食节,启动年夜饭预订;启动步行街改造提升,聚集人气;新增扩建离岛免税店,挖掘免税消费潜力等。
鼓励汽车消费
在诸多促消费的措施中,汽车往往被作为一个被单独列出的门类。
湖北专门发布了《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若干措施》,推出包括购鄂产车补贴3%、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将从2019年底延续至2022年底、二手车交易增值税降低75%等一系列优惠举措等。
海口提出,2020年11月5日至12月31日期间,购买新车的车主实施每辆补贴3000元。此前,海南省明确,在琼已购房产人员可申请参加普通小客车增量指标配置。
11月18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将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放在了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首要位置,提出鼓励各地增加号牌指标投放。开展新一轮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对农村居民购买3.5吨及以下货车、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对居民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汽车并购买新车,给予补贴。
汽车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产业链长,涉及面广,既是稳增长的关键领域,同时又是扩消费的重要品类。从全国的情况看,过去的两年里,中国汽车销量连续走低,但今年出现了复苏之势。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10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55.2万辆和257.3万辆,环比分别增长0.9%和0.1%,同比分别增长11%和12.5%。截至今年10月底,国内汽车产销已连续7个月呈现增长态势,其中销量连续6个月保持增速在10%以上。
累计来看,1-10月,全国汽车销量为1969.9万辆,同比下降4.7%,这一表现好于整体社零总额的表现。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汽车消费的复苏确实有些超出预期,分析背后的原因,主要是缘于政府以及汽车厂商的支持措施。
除了前述国常会提出“增加号牌指标投放”,不久前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也提出,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
在业内人士看来,对于一二线城市而言,一定程度放松限购将可能成为未来促进汽车消费的一个重要方向。
许海东表示,汽车消费在社零总额中占的比重很高,大约为10%左右,目前的复苏势头非常不错。当然,汽车消费最终还是取决于整体经济形势,经济的恢复、发展才能够带来购买力的提升。
政策鼓励之外,如何扩内需?
近年来,消费在中国GDP的比重不断攀升,奠定了国内大循环的基础。2019年,中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已经连续6年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一拉动力。
今年在疫情的影响下,各地频出政策,促进消费回补,使其重回正常增长的轨道,而从长远来看,在“双循环”新格局下,如何持续扩内需、扩消费将成为中国经济的长期命题。
商务部副部长钱克明近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指出,从美国、英国、日本、德国等主要大国经验看,实现经济腾飞以后内需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消费贡献率普遍也从50%、60%提升到80%、90%。
如何提升消费的贡献率?除了从汽车、家具家电家装、餐饮等不同的品类着手之外,上述国常会还专门提到了以扩大县域乡镇消费为抓手带动农村消费。
今年前10个月,城乡消费品零售额分别为270341亿元和41559亿元,二者占比分别为86.7%和13.3%。考虑到2019年中国的城镇化率为60.6%,这也意味着,占全国约四成的农村人口,仅贡献了不到1/7的消费品零售额。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赵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相较城镇居民更低,这是限制农村消费最主要的因素。其次,农村还存在消费便利程度不足等问题,要激发农村的消费潜力,可以从完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入手,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弥补农村基础商业设施的不足。
事实上,收入水平是影响所有居民消费的最主要因素。中国证监会原主席、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资深研究员肖钢不久前表示,从需求端看,我国消费率偏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劳动者报酬份额偏低,绝大部分普通劳动者的收入和消费能力有限。
2019年,我国GDP总量达到99.1万亿元,人均GDP为70892元,但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30733元,相当于人均GDP的43.4%,真正转化为最终消费的为21559元,占70.1%。
赵萍表示,近年来,中国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基本保持了与GDP同步增长的态势,但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消费升级的趋势下,收入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要求我们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充分落实扩大就业的相关政策,才能使居民的收入更加有保障,从而敢于消费,有能力消费。
“相比一些发达国家来说,我们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还有上升空间,这需要我们加大收入分配改革,使收入分配更多向居民倾斜,提升消费基础。”赵萍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