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拼出来”系列报道⑫: 一颗李子的力量
.左手手腕上的伤疤,是“9·21”留给李大永的印记。
十年前,千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和尾矿库溃坝,让信宜市钱排镇双合村严重受灾,多个村庄变成断壁残垣,哀鸿遍野。双合村村民李大永逃过死劫,但变得一无所有。
十年后,记者蹲点钱排镇,报道昔日重灾区的最新变化。
见面时,李大永身穿干净的衬衣、西裤,皮鞋锃亮,头发梳得整整齐齐。在沿河重建的三层楼房里,他品着工夫茶,看着停在门前的银色轿车
,对滋润的日子心满意足。
受灾最严重的双合村如今风景如画,找不到一丝伤痕。这个粤西村庄,如今是我省宜居示范村、茂名美丽乡村,每年接待游客数十万人次。
从灾区到景区,从一无所有到奔康致富,背后的故事都和三华李有关。
繁华的三华李交易。
新希望:免费发放果苗,推动灾后复产
12月,广东正式入冬,冷风呼啸。地处云开大山腹地的钱排镇,平均海拔高度超过500米,最低气温降到了6摄氏度。
再过一个多月,李花就要绽放,一年一度的李花节又开启。李大永满心期待,期待十万亩李花开遍山野的美景,期待络绎不绝的游客,期待又一个丰收年。三华李产业是他家的主要经济来源。
生活有盼头,心就不会凉。
2010年9月,台风“凡比亚”给广东带来千年一遇的特大暴雨。21日,中秋节前一天,钱排镇白鸡岭群山被滂沱大雨浇了整整一夜后,紫金矿业银岩锡矿尾矿库发生溃坝,导致下游7个村庄严重受灾。
李大永记忆犹新,洪水像千军万马一样奔腾而来,冲垮了自家两层半的楼房,自己和背着儿子的妻子被卷走。
虽然一家三口全部幸运生还,但李大永还是觉得沮丧。他和妻子都是乡村教师,薪资不高,房子是两人多年来省吃俭用,又借又贷,总共花了16万多元建起来的。未料,住了一年就没了,还欠下5万多元债务。
摩托车、电脑、电视、现金……所有值钱的不值钱的物件,要么被压在废墟底下,要么不知所终。李大永用“一无所有”形容那时的家境。
双合村受灾最严重,像李大永这样“一无所有”的全倒户有240户,17条生命消逝。在全镇,房屋倒塌467户、受损815户,直接经济损失超6.56亿元。
转眼就是十年。李大永现在住在装修精致的三层半楼房里,电器应有尽有,实木家具敦实,代步工具是合资轿车。他自我评价当前的生活:“小康了。”
李大永告诉记者,是三华李让他过上了目前的富足生活——25亩地上的1000多棵三华李每年收益二三十万元,加上其他收入,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9·21”前,李大永也种了三华李,但仅有100棵。他坦承,自家的三华李种植规模十年能扩张十倍,关键节点是“9·21”后政府免费发放果苗,积极推进三华李的补种、扩种。“规模上去了,效益出来了,越种越多。”李大永说。
据统计,2012年,钱排镇政府共免费向重灾村群众发放三华李果苗5.2万多株,新增种植面积6000多亩。
双合村乃至钱排镇,都是“八山一水一分田”。“9·21”中,仅双合村就有1245亩农田覆盖了厚厚的沙土,复耕困难;3460亩作物受灾,大幅减产。村民赖以生存的土地,短时间是指望不上了。
三华李在林地、旱地、园地都可种植。在李大永看来,免费发放的三华李果苗,是受灾村民拥抱新生活的希望。
“银妃”三华李。
摇钱树:九成农户投身三华李产业,人均收入逾2万元
重建家园的路,长且艰。
刚种下的三华李果苗,需三五年时间才能结果。日子不能靠着政府下拨的生活补贴——每天10元现金、1斤大米继续下去,李大永毅然辞掉教师工作,留下妻儿在家,跟随村里的青壮年人群,到珠三角务工。
留在双合村的,还有灾难的阴霾。赔偿款迟迟不到,村民一度不信任政府,有怨气,经常上访,没心思搞生产。
钱排镇政府又琢磨起三华李的文章。
钱排镇有着春暖迟、求冷早、霜冻长的气候特点,全年平均气温18摄氏度,自上世纪70年代就引进种植三华李,到2010年时全镇种植面积已有6万多亩。春节前后,李花怒放,蔚为壮观。
钱排镇领导提出,办一场李花节,聚人气,振人心。这个主意立即得到认可,2012年2月11日,春节刚过,信宜市李花文化旅游节在钱排镇双合村举行。
双合村村支书刘金瑞对首届活动印象深刻,在2月11日至18日的赏花最佳时段,游客不断涌入,让一度悲伤、冷清、沉闷的村庄热闹起来,有了人气。游客们除了看李花,还买农产品,大芥菜、番薯、生姜、酸菜供不应求。创收了的村民眉开眼笑,实实在在感到好处,重拾生活的信心。
打铁趁热,2012年6月,钱排镇又举办风情李乡“银妃”品果节。省内外大批客商前来收购,三华李价格大幅提升,畅销珠三角、福建、江西、广西。
钱排镇镇长骆锋告诉记者,自2012年后,当地党委、政府坚持每年举办李花节、品果节,慢慢把三华李打造成地方千家万户奔康致富的主导产业。
李大永决定回家,跟着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等下乡指导的专家学习三华李的种植生产,剪枝施肥、促花壮果、病虫防治等工序了然于胸。
今年,他家的优质果子通过电商销售,价格达30元一斤,采购价也有15元一斤。回想2010年前,最便宜卖了不到1元一斤,李大永感慨:“三华李的品牌真的打出来了。”
李大永更加坚定在家发展了,他说,在外起早贪黑,一年也只是赚十几万元,远比不上在家种三华李,“反正我是不愿意出去打工了。”
钱排镇政府提供的数据显示,2010年,全镇三华李总产值1.5亿元,人均单项收入1600多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三分之一以上;2020年,全镇三华李总产值16.9亿元,人均单项收入约2.16万元,单项收入超过十万元的种植户超过1万户,九成以上农户投身三华李生产和流通。
三华李成了钱排农民的“摇钱树”。
双合村新貌。
百业旺:总产值21亿元,服务行业生意“爆棚”
群山环绕的双合村,宛如安宁的世外桃源。
从白花地水库流泻而出的一条消息,宽不过十米,蜿蜒而过将村庄分为东西两半,溪流两岸是村道和鳞次栉比的楼房。刘金瑞边走边指画着说:“这些房子都是重建的,原来全倒了,那座桥也是重建的……”
坚固的河堤,别致的楼房,宽敞的水泥道路,生机盎然的绿化,这个村庄丝毫不见灾难留下的痕迹。小公园、小广场、广播室、图书馆……村民的生活浓浓的城市味道。
漫山遍野的李花绽放时,双合村美不可言。随着广东省宜居示范村、广东名村等荣誉加身,李花节、品果节的持续举办,双合村成了风景区,钱排镇则被誉为“三华李之乡”“广东三华李第一镇”。
一业兴,百业旺。“全镇每年游客接待量接近100万人次。”骆锋告诉记者,三华李产业带动了旅游、餐饮、交通、运输等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每到李花节、品果节,镇上服务行业生意“爆棚”,餐饮住宿一房难求,镇村一派热闹繁忙。
李大永从中察觉到民宿、农家乐的商机,他尝试着创业,可惜未成功。
漫山遍野的李花映衬下,双合村风景如画。
村民黄婵则加入“直播带货”的卖李风潮。
她的抖音号是“钱小白”,意为钱排的网络小白。谁知就是这么一个小白,拍出的视频居然大热,播放量2450万,一下子就接了2000多个单子,卖出1万斤三华李。这名广东农工商职业学院毕业的主播,一个人拍视频、做直播,一个人收果、打包、发货,硬是为自己赚到了10多万元零花钱。
半年多,她的抖音号已经有近7万粉丝,不少作品播放量都是数以万计。她告诉记者,三华李越来越有名气,网络时代,作为年轻人的她也要出一份力,争取卖出更多三华李。
记者了解到,目前钱排全镇像黄婵这样从事三华李网络营销人员约1.3万人。三华李上市高峰期,全镇平均每日三华李快递量达到300吨,占全镇三华李日销量的25%。正是在“品牌+电商”的作用下,三华李产销没有明显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产品销售畅旺,平均售价约为6.5元一斤,与上年基本持平。
2020年,钱排三华李全产业链总产值达21亿元,是2010年的十多倍。钱排镇人口约7.8万人,这意味着,仅靠三华李一项收入,钱排人就足以致富奔康。
叮咚快评
产业+旅游受灾群众变富民
文|丁建庭
从灾难中奋起、由受灾群众变富民,10年之间,李大永等信宜市钱排镇双合村村民经历了人生的“触底反弹”:从紫金矿业溃坝事故后的一无所有到如今生活的红红火火。
双合村的乡村巨变,源于“李子的力量”。
这是希望之李。诚如李大永所言:“生活有盼头,心就不会凉。”溃坝事故后,政府向村民免费发放果苗,积极推进三华李补种、扩种,短时间内便实现了种植规模和效益的扩大化。其实,这也是在村民心中种下了希望,让他们心里更有底、生活更有盼头。
这是致富之李。信宜钱排镇等地冬寒夏凉、昼夜温差大,是种植三华李的理想之地。当地通过扩大种植规模把产量做了上去,还通过举办李花节、品果节打开了销路、做大了市场,不仅推动三华李成为当地特色产业,更帮助村民找到了奔康致富之路。
这是幸福之李。从2010年到2020年,钱排镇三华李全产业链总产值增长了10多倍,同时带动旅游、餐饮、交通、运输等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曾经的灾区变身生机盎然的景区,曾经的受灾群众变身喜笑颜开的富民,“广东三华李第一镇”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双合村的嬗变,给出了“产业+旅游”的实践答案。找到适宜的产业,千方百计做大做强,是一条可持续的致富之路,理应成为更多乡村的选择。
晨曦中的双合村。
【报道采写】梁文悦 刘珩 刘俊 实习生 杨巧丽 陆瑶
【评论撰文】丁建庭
【摄影】图片由信宜市委宣传部提供
【海报制作】谭唯
【策划】曹斯 郑佳欣 何勇荣
【统筹】张西陆 王良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