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快捷的新型可弹性伸缩攻丝刀柄、智能送取料的工业机器人集成装置、纯手工制作的1:1300的故宫博物院模型……一件件饱含广东省技工院校学子科创和制作巧思的作品出现在第四届广东省技工院校科技小发明小制作比赛决赛现场,展示了广东技工院校学子的科创和制作水平。
1月17日,由广东省职业培训和技工教育协会主办的2020年第四届广东省技工院校科技小发明小制作比赛决赛,在广东省交通城建技师学院圆满闭幕。全省38所技工院校的学生参赛并决出了最终奖项。
多个参赛作品已获应用
第四届比赛于2020年6月正式启动,共收到了215个参赛作品,参赛院校较往届有所增加。经评委会根据新颖性、科学性、实用性、自主性和外观精美度评审标准,精选出109个作品入围决赛并参与网络投票。投票历时4天票选出前10名的作品获“最佳人气奖”。在决赛现场,再由各参赛团队通过现场路演、评委打分产生最终奖项。(最终结果见文末)
比赛相关负责人介绍,广东省技工院校科技小发明小制作比赛创办于2014年,两年举办一届,比赛侧重于为全省的技工院校学生提供交流、展示科技创新和制作能力的平台。
此次比赛,参赛学生带来了充满想象力和实用性的作品,涉及机械、电子、数控、互联网技术、手工艺创作等多个技术领域,作品将科技创意与技能运用相结合,凸显现代时尚和绿色环保概念。
走进决赛现场,一件广州地铁燕塘站的模型作品引人注目。这件来自广东省交通城建技师学院制作团队的作品模仿了广州真实地铁站的建造模型,四层的建筑还原了地铁站站厅、站台层结构。
作品由学生自主到地铁站实地考察后手绘地铁站平面地图、再通过电脑建模成型。模型既可以用于展示,也可用于工学结合一体化实训教学,弥补教学实训环境欠缺的不足。
“参赛的大部分作品都提供了较完整的参赛资料,涉及领域广泛,具有一定技术水平和实用价值,充分体现出参赛师生的创新水平。”担任大赛评委会主任的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邵明评价道。
参赛中的多个作品已申请国家专利或在实际生产生活中获得应用。如来自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的表面粗糙度仪可转位装置已申请国家发明型专利,并通过技术产权租用面市销售;来自广州市公用事业技师学院融入非遗粤剧元素的原创设计饰品已在电商平台销售。
此次比赛的举办也紧密结合疫情防控要求,加强防范,一方面全方位加强参赛师生健康监测,提前进行“粤康码”和“行程码”报备,签署“安全责任承诺书”;另一方面采取人员限流措施,参赛人员分时段、分批次进入赛场,对入场公众数量进行总量控制和动态调控。
鼓励技工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作品水平差距缩小,与艺术、文化相结合的作品水平明显提高。”邵明在接受采访时认为,随着技工教育地位的提高,经费支持到位,将为技工院校的科创水平提升创造更好的条件。
在邵明看来,科创发明无身份年龄之别,技工院校学子与大学生一样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创新角度来讲,技工院校学生的科创作品与同龄人相比毫不逊色,技工教育应该进一步鼓励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他还提到,目前职业技能人才和科技人才的晋升发展渠道已被打通,获得职业技能认定后工作一定年限可直接参加技术职称评审,高级工与助理工程师、技师与工程师、高级技师与高级工程师之间的评审机制可贯通,评审不再将论文作为限制性条件,可通过提交技术报告或工作总结参加。
因此,他也提醒参赛选手在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需重视文化课的学习,在制作、发明的同时及时进行总结,提高综合水平,为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广东省人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一级巡视员杨红山在闭幕式上也强调科技创新活动在学生培养中的重要性,要通过教学和社团活动,在学校中营造出浓厚的科技创新文化氛围,用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激发同学们的科技兴趣和创造激情,让技工院校校园,展现出更多的活力,涌现出更多的精品。
广东省省职协会长欧真志也表示,创新没有年龄、学历的限制,人人都有创新潜能,给予学生合适的土壤、良好的机制和有力的辅导,他们的创造力不可限量。科技小发明小制作比赛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和抓手,技工院校要多开展形式丰富的科普、科技活动,办好科技类、专业性学生社团,为学生提供启迪思维、施展才华的机会和场所。
【南方+记者】郑慧梓
【通讯员】丁小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