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教研院帮扶始兴县7年 山区教育“逆袭”了!

“妈妈,我想转学回始兴中学读书。”不久前,在韶关市区一所高中上学的学生小邓,了解到家乡始兴县教育发展,主动提出回乡读书。

韶关市始兴县位于粤北山区,在过去,有条件的家庭舍近求远,也要把孩子送出去读书。这两年,当地百姓明显看到当地教育水平提升,已经有近100名学生回流。不仅如此,一批家门口的好学校纷纷建起来,例如地处乡镇的城南中学,从课改开始突破,教学质量迅速提升到全县前三,九年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跃升为全县第一。

山区教育“逆袭”,背后是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下称“省教研院”)与始兴县结对帮扶7年来的努力,双方聚焦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协力推进“硬核改革”,短短几年来让当地更多孩子有学上、上好学。

精准帮扶,聚焦教师队伍建设

“2014年第一次到始兴调研,情况很不乐观。”7年前的情景,全程参与帮扶的省教研院教学教材研究室数学科主任吴有昌记忆犹新。

“有的老师只顾自己讲,不让学生练,应试教育、填鸭教学普遍存在,有些课上不好甚至开不齐。”吴有昌回忆,那时优秀师资留不住,学生也纷纷“出走”韶关市区甚至珠三角地区,例如太平镇中心小学一度只有200多名学生,成绩中等的学生都离开了。

老百姓不满意本地的教育质量,一度成为始兴县的“心病”。

2014年3月,始兴县与省教研院签订共建教育科学发展实验区协议,下定决心启动教育改革。

“帮扶首要工作就是做好顶层设计,改革才能治本。”省教研院教学教材研究室主任曾令鹏说,一批高水平专家迅速集结始兴,开始全面摸家底、找问题,指导制定了《始兴县教育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始兴县“强师工程”实施方案》等多个规划,还明确了实验区5年规划,确定工作路线。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

省教研院发挥优势构建“专家引领—名师示范—基地跟岗”的专业发展模式,还形成优质师资“城乡共享”机制,让“领头羊”带动更多教师提升发展。

“原来是满堂灌的课堂,改革之后老师们是导演,同学们是主演,老师越来越有兴趣、有激情去探究课堂改革,更主动地从各个维度培养学生。”看到老师们的积极转变,城南中学校长李秀英感触颇深。

“现在更喜欢上英语课了,报纸、课外书,就像给我们推开了‘世界之窗’。”始兴中学学生张艳清也能从课堂上感到明显变化。

“从怀疑、纠结到坚定、感激,老师的眼神告诉我们,改革发挥了作用。”吴有昌说,平均每年有90人次的省内外教育名家名师奔赴始兴县,对校长队伍、教研队伍和教师队伍分别开展了811人次、1000多人次、16630人次的前沿理论和实践培训,帮助当地教师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牵住了教师队伍建设这个“牛鼻子”,始兴县教育从低谷中崛起:

2017年被授予“广东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集体”称号;2018年又获得“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称号。全县本科第一批上线率从2013年的1.67%跃升到2020年的10.58%,提升了8.91个百分点,教学质量位居全市前列。

解剖麻雀,“始兴经验”推广粤东西北

走进离始兴县城最远的隘子镇中心小学,学生们正在操场上体育课,欢声笑语充满校园。

“这几年学校公开招聘了3名体育老师,体育课更规范了,孩子们身体好了,平均身高也增长了。”该校校长莫日锋说,在县级各项体育比赛中,隘子镇中心小学都能跻身前六名,这对一个偏远山区的学校来说,原本想都不敢想。

在城南中学,舞狮活动成为第二课堂,学生更深刻体验传统民俗文化魅力;多所学校也创建学农实践基地,学生们实践劳作,体会劳动教育的意义。

始兴县教育局教研室主任涂立龙介绍,始兴县与省教研院2019年进一步共建“教育现代化实验区”,除了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更引导挖掘学校特色,推进“特色品牌学校”建设。现在,实验小学、墨江中学成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始兴中学等6所学校被评为“广东省书香校园”;罗坝中心小学、沈所中心小学被评为“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

“花7年时间,省教研院以始兴为样本‘解剖麻雀’,就是要更好寻求经济欠发达地区破解教育改革发展难题的路径和方法,为促进全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探索新思路、新举措、新办法。”省教研院院长傅湘龙表示,“始兴经验”中的做好顶层设计、创新育人方式、增强当地师资建设“造血功能”等经验正在不断体系化,省教研院通过组织开展“走进粤东西北教研帮扶活动”,向粤东西北地区推广,以实际行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南方日报记者 姚瑶 实习生 刘邓 通讯员 粤教研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