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深融“双区” 开放发展

惠州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吸引越来越多企业、项目和人口集聚。南方日报记者 梁维春 摄

在全国三大中韩产业园之一的中韩(惠州)产业园起步区里,塔吊高耸,30多个项目在建,10多栋建筑已封顶。“惠州区位优越、营商环境良好,对韩国企业特别友好、服务很热情。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和中韩(惠州)产业园建设,越来越多韩国企业到惠州投资。”近日,韩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总领事洪性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为惠州点赞。

面向全球集聚资源,惠州以大平台承载大项目,以大开放引领大发展。特别是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机遇,惠州依托3个“国字号”园区和7个千亿级产业园区,加快打造电子信息、石化能源新材料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

今年以来,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惠州推出便民利企系列措施,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一季度,惠州GDP达1034.93亿元,同比增长23.2%,两年平均增长6.1%,居于全省前列,实现“十四五”首季“开门红”。

“融湾入圈”▶▷

与深圳融合发展

五月的惠州潼湖,绿意盎然,风光旖旎。这个广东省最大的内陆淡水湿地,凭借良好的生态吸引大批鹭鸟安家。中韩(惠州)产业园起步区也凭借毗邻深莞的区位交通优势吸引大批项目落户。截至目前,中韩(惠州)产业园累计落地项目134宗,总投资1685亿元,全部投产后年产值将超过2400亿元,其中91宗已供地、79宗已动工、7宗已投产,今年还将投产15宗。

这是“双区”建设背景下惠州开放发展的缩影。就在4月20日举行的深圳—惠州产业协同创新对接交流会上,共有72宗来自大湾区的项目签约,投资总额逾860亿元。而去年以来,惠州有111宗签约项目来自深圳,投资总额超1070亿元。“深圳研发+惠州智造”成普遍现象。

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陈鸿宇表示,惠州毗邻广深,区位优势明显,土地空间广阔,且电子信息、石化产业在全省领先,外向型经济活跃,已成大湾区投资热土。

随着全域纳入深圳都市圈,惠州“融湾入圈”的发展方向更加清晰。近日出台的《惠州抢抓“双区”建设重大机遇 深度融入深圳都市圈的行动方案(2021—2023年)》提出,推动实现与大湾区城市交流合作更加广泛深入,与深圳先行示范区融合发展更加紧密高效。

这是以惠州市委、市政府名义出台的首个聚焦深圳都市圈的文件,35条举措将加速与深圳一体化、同城化发展。

在毗邻深圳、东莞的惠州市惠阳区新圩镇,计划总投资300亿元的梅龙湖智能制造产业新城项目施工正酣,挖掘机、工程车穿梭,多栋建筑已完成结构封顶。就在旁边,深莞惠红色干线等交通大动脉也正在打通。在“双区”建设机遇下,这里已签约来自深圳等地的31家企业,另有40多家企业在谈。

如今,惠州正努力打造世界级绿色石化能源基地、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重要板块、国家级能源科技创新中心、大湾区高端绿色农副产品重要供应基地、大湾区宜居宜业宜游的花园品质城市,为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提供重要支撑。

互联互通▶▷

打造大湾区东部枢纽门户

近日公布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惠州全市常住人口突破600万大关,10年增加144.6万人,增量排全省第5位;惠州市区常住人口接近350万,升级为“Ⅰ型大城市”。

惠州仍实现人口快速增长,反映出城市能级和吸引力不断提升。其中,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形成的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是惠州吸引人口的加分项。

近年来,惠州抢抓“双区”建设机遇,加快构建现代化陆海空立体综合交通网络,大力推动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空港、海港等互联互通,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东部枢纽门户,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加速涌动。

走进厦深高铁惠州南站,只见人流穿梭,高铁飞驰。这里每天有近60趟列车通往深圳,10分钟即可抵达深圳坪山站,30分钟就到了深圳北站,深惠“半小时经济生活圈”已经形成。

5月13日,莞惠城际小金口至惠州北段开工建设。这是广东省“十四五”时期首条开工建设的城际,也是惠州全面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的最新举措。该项目建成后,惠州北站将成为集高铁、城际轨道等于一体的交通枢纽。

不仅如此,正在建设的赣深高铁、广汕高铁将在惠州交会。建成通车后,从惠州坐高铁到广州、深圳、东莞、河源、汕尾都只要半小时左右。

当前,惠州还大力推进惠州干线机场建设,发挥深圳第二机场功能。同时,加快推动惠州港扩能升级,深化惠盐组合港合作,促进与深圳、广州、东莞等港口联动发展。

引人关注的是,惠州立足畅通大湾区互联互通渠道,着力在构建以“丰”字道路交通主框架为核心的大交通体系上实现新突破,加快推进1号公路(惠湾高速),并力争10月开工建设联通深圳的东西轴线(惠坪高速)、联通广州的沿江轴线(惠州至增城高速)。

产业升级▶▷

全球巨头来布局

在国家重点建设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的惠州大亚湾石化区,已有来自美国、日本、荷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化工巨头进驻,炼化一体化规模位居全国第一,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加速崛起。

眼下,总投资约100亿美元的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正加快建设。这是美国企业在华独资建设的首个重大石化项目。

大项目陆续到来的背后,是惠州聚力打造石化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

除了埃克森美孚,总投资额约56亿美元的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项目签约,总投资150亿元的恒力(惠州)PTA项目动工……

由世界500强企业投资的恒力(惠州)PTA项目,正建设全球单体产能最大的两条250万吨/年PTA生产线,计划1年半时间建成,预计年产值200亿元。

就在大亚湾石化区直线距离约10公里处,惠州新材料产业园瞄准打造国内一流新材料产业基地、粤港澳大湾区新材料科技创新基地。计划总投资约159亿元的宇新轻烃综合利用项目正加快建设,未来全部投产后预计总产值322亿元。

“项目在建设规划、土地供给、合作签约等方面得到惠州大力支持,仅半年多时间就完成了从洽谈到动工全流程。”湖南宇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先念为惠州的办事效率和营商环境点赞。

几十公里之外的惠东稔平半岛,总投资估算约1200亿元的广东太平岭核电项目、总投资约68亿元的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正在建设,大湾区能源科技创新中心呼之欲出……

放眼惠州,行业“优等生俱乐部”已经形成。目前,累计有近70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在惠州投资兴业,境外30多家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在惠州投资了60多家企业。

■一线见闻

惠州政务服务

有了新“标杆”

近日,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公布首届市县级政务服务标杆大厅名单,全省21个大厅入选,惠州市行政服务大厅、惠州市博罗县政务服务中心同时上榜。

走进崭新的惠州市市民服务中心,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过去惠州市政务服务大厅受场地限制,无法规划专用停车位,进驻部门仅20个,无法满足企业和市民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为此,惠州以“智惠融通”为工作目标,不断升级优化政务服务大厅建设。今年1月,大厅整体搬迁入驻惠州市市民服务中心新址,新大厅服务面积提升幅度达6倍,进驻部门32个,可办理超过1200个事项,大厅周边还集中提供超过1500个专用停车位,企业和市民办事更方便。

硬件提升的同时,软件也升级了。惠州市行政服务中心打造“惠服务”特色专区,集中开设特殊人群绿色通道、“一件事”、“跨域通办”、“服务企业直通车”、粤港澳投资、政策兑现、行政复议等7个特色专窗。

近年来,惠州市委、市政府还推出解决企业困难“直通车”,为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疑难杂症”。在1—21期“直通车”活动中,惠州已为企业解决786宗难题。

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惠州不断优化政务服务,营商环境越来越好。5月22日起,惠州还全面开展涉及民生政务服务事项周六延时服务,进一步消除群众办事的痛点、难点。

■记者观察

抢抓“双区”机遇

加快深惠同城化

近年来,惠州不断完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等“硬环境”和提高政府效率等“软环境”,搭建大平台、引进大项目、布局大产业、带动大发展。在“双区”建设和深圳都市圈背景下,惠州的发展前景更是被外界看好。

综合来看,惠州有三大明显优势。一是区位优势。惠州紧邻广州、深圳、东莞和香港,处于广州都市圈和深圳都市圈之间。二是空间优势。从土地面积来看,惠州的面积占整个大湾区面积的1/5,是广州、深圳、东莞3市的面积之和,且土地开发强度仅约10%。三是生态优势。惠州山水林田湖海等自然禀赋优越,生态环境优良,是大湾区的“大花园”。

惠州要把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就要抓住“双区”建设的机遇,更具改革精神、开放气质。特别是在深圳都市圈建设过程中,要强化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加快深惠一体化、同城化发展,并借助深圳的资源补齐惠州的短板,实现深惠共赢发展。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今年以来,惠州唱响深度融入“双区”建设的时代强音,在多方面主动对接深圳,正在迎来发展黄金期。

南方日报记者 周欢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