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惠州大亚湾:老桥换新颜 见证乡村蝶变

在惠州市大亚湾开发区霞涌街道晓联村,晓联河从山上发源,从村庄蜿蜒穿过后流向小径湾直通大海。晓联河径东段有一座老桥,名叫“径东双成桥”。这座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的老桥,历经200年风雨依然坚固。近年来,随着霞涌小径湾旅游业的兴起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老桥所在的晓联村径东村民小组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幸福。

老桥与附近小径湾相映成趣。(摄影:匡湘鄂 彭依)

曾是当地人外出主要通道

驱车从霞涌圩镇沿石化大道往东直行,到了径东村公交站牌即来到径东桥,桥下河水潺潺的即是晓联河。站在大桥上放眼望去,高楼耸立、风光迤逦的小径湾旅游度假区近在眼前。距大桥不到一百米处,一座笔直的老桥静静横卧在河上,桥上已无人车通行,那便是径东双成桥。宁静安详的径东双成桥与车水马龙的径东大桥,一老一新,并排横卧,仿佛父与子,诉说着时代变迁、生活变化。

眼前的晓联河两岸干净整洁,河岸安装有护栏,径东双成桥入口处护栏设置了一道门。石头砌筑的老桥静谧无声,但当站在桥头、脚与桥面亲密接触时,一股朴实的沧桑感扑面而来。

2012年,径东双成桥被列为大亚湾区不可移动文物点。桥头的一块石碑上有关于老桥的简要介绍:径东双成桥始建于清道光年间,横跨在径东河上(应为晓联河径东段),东西走向,桥长18米,桥面宽1米,以方形花岗石砌筑五个桥墩,桥墩迎水面以青色花岗石砌筑成三角形分水尖,可减少水流的冲击;桥面由每跨三条花岗岩石条铺设而成。

老桥所在的晓联村径东村民小组以张氏家族为主,关于老桥的建造历史,因无确切史料记载,至今已无人能详说。今年75岁的村民张伟如说,听老一辈村民讲,径东张氏家族先祖150多年前从福建迁至这里定居时,桥已存在,是清道光年间由当地村民建造,“也有人说,是先祖来此定居前,考虑到过河生产生活方便,便在此修了这座桥。”很长一段时间里,此段河流只有这一座桥,它不仅是径东村民到河两岸耕种田地必经之桥,也是当地人东至惠东稔山、西至霞涌澳头的主要通道。

“这座桥用石头砌成,从来没损毁过,现在还很坚固。”张伟如说,过去,村里家家户户牵着牛走过老桥从河东岸到西岸耕种,长年累月,花岗石桥面竟留下了牛脚印。记者小心走到老桥中间桥面,果然发现了几个凹下去的牛脚印。

张伟如还说,在他的记忆里,哪怕附近涨大水淹了路面,但老桥下的河水从来没涨过桥面,村民过桥时骑在牛背上不小心摔了也没伤到一点皮毛。因此,这座老桥对村民来说,不仅是一座过河的交通桥,还是一座护佑村民安康的“福气桥”。

径东双成桥也曾见证烽火抗战史。1938年10月12日侵华日军从霞涌登陆,在沿线各村庄烧杀抢夺,犯下滔天罪行。张伟如说,听老一辈村民讲,当时有日军在径东村驻扎,而从海边进村,日军很有可能走过这座老桥。

见证村庄发展变迁

老桥不语,阅尽沧桑,见证历史。进入新时代,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周边道路交通四通八达,十多年前,晓联河上建起了气派的现代化大桥,这座老桥便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村民们说,过去,径东村民小组很闭塞,只有一条狭窄破旧的小道,没外人进来,村民靠种地和打鱼为生。随着2009年惠深沿海高速公路修通,许多开发商进驻小径湾开发项目,村里也通过村企合作,开发了商品房项目。随着小径湾旅游业的兴起,径东村民不仅多了就业机会,还在村里搞起了餐饮业、民宿等,日子越过越红火。

村民们说,老桥虽已不能通行,但它承载着世代村民的美好回忆和丰富情感,一代代村民从村子出发通过老桥走向外面的世界。而今,老桥俨然成为当地人牵挂的乡愁。

2019年,大亚湾霞涌街道以“美丽乡村”三大行动和“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为抓手,实行“一村一策”,全面推开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着力提升村容村貌,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如今的晓联村径东村民小组,房前屋后杂草地变身漂亮花园,引水渠道环绕村庄。

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对河道进行整治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其中晓联村的晓联河不仅河道、河堤经过整治,河两岸也进行了美化绿化。晓联河进行整治时,还把径东段河道拓宽了,因此也对河上的径东双成桥进行了延长。如今,呈现在眼前的桥已是由两部分组成:一半是石头砌筑的老桥,一半是用钢筋水泥砌筑的新桥。两段桥连接而成,桥长延伸了近一倍。这样的结合,似乎也宣告着当地人们从上一代人手里接过发展的接力棒,延续老一辈的创业精神,满怀信心奔向未来更美好的生活。

如今,为更好地保护老桥,通行老桥的河边护栏门平时都是上了锁的。老桥就像一位年迈的老人,静静地安享晚年。每天傍晚,村民三三两两地沿河岸散步,总要在桥头驻足观望一番。老桥安好,乡愁仍在。

(作者单位:惠州报业传媒集团)

来源:学习强国广东学习平台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