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援人员在隧道连续排水作业。珠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供图
南方日报讯 (记者/胡钰衎)7月19日下午,珠海石景山隧道“7·15”透水事故现场救援指挥部通报称,经过连日来不间断搜救,19日15时20分和15时38分,救援人员在事故现场距隧道左洞洞口约1060米和1070米处发现2名被困人员,经医疗鉴定已无生命体征。
现场救援指挥部向不幸遇难者表示沉痛哀悼,向遇难者家属表示深切慰问。接下来,将继续尽最大努力搜救其他被困人员,做好家属安抚等善后工作。
19日上午,珠海市召开了第五场新闻发布会,通报事故救援工作最新进展。通报称,截至19日上午9时,救援作业面已向隧道内推进732.9米,距离受困点427.1米,隧道内整体水位下降了15.5米。
广东省地质局岩土工程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甘展孜在发布会上介绍,事故区为丘陵台地地貌,主要地层为花岗岩及其风化土,局部花岗岩存在裂隙发育,周边发现胡湾断裂、吉大断裂等。受周边断裂及次生断裂的影响,事故区岩体裂隙发育达到破碎至极破碎状态。因此需要在救援过程中进行强力注浆,确保救援作业面的人员安全。此外,隧道并不是一个平直的隧道,有个3%的坡度。目前被困人员点位于下坡段,隧道坡度导致泥浆和泥沙沉积,造成蛙人、水下机器人越接近受困点,水下越浑浊、救援环境越复杂。
水体环境复杂也为打捞救援带来一定困难。交通运输部广州打捞局副局长王仁义在发布会上介绍,隧道内水质浑浊、光线暗弱、能见度低,潜水员只能靠手感搜索,而且工作设备、未清理的废料等障碍物多,给救援造成较大困难。
王仁义介绍,潜水员需良好的外部通风条件才能深度潜水,水下机器人、无人艇需连接线和稳定的遥控信号。根据目前洞内情况,水底目前无连接线而且通风、信号等条件不稳定,尚未满足完全可供救援的条件,无法充分发挥装备的作用。但是相信随着水体、洞体、通风条件的改善,潜水装备可以充分发挥作用。
珠海市副市长张宜生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把水下搜救作为首要任务,加大隧道积水抽排力度,加快推进隧道洞顶回填注浆,同时做好台风暴雨防范工作,加强对气象、水文、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报预警,及时评估救援工作存在的风险,确保救援工作科学、有序、安全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