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八仙”之一管向东:看病人从ICU出去是我最开心的时候

“管爷”回来了。在过去的一年半时间里,他有近半时间都在全国各地支援抗疫,许多来科室短期轮岗或者跟班学习的医护很少能够见到他。

7月26日上午8时,戴着绣有“党员管向东”字样医生帽的管向东准时出现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下称“中山一院”)重症医学科重症一科门前的走廊上,他要参加每天例行的大交班。

值班医护逐个汇报病例情况,20多分钟的时间里,管向东不时交握着双手,盯着屏幕仔细听着,现场的气氛有点儿严肃和紧张。

7月26日上午8点,管向东参加每日例行的大交班。

管向东是中山一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因为性格直爽、专业能力强,多年前在国外参加学术会议时被同行们开玩笑般称为“管爷”。这个响亮又亲切的代号就一直叫了下来,管爷的“江湖地位”也从这个名称中尽数体现了。

艺高人胆大

“管爷”身材高大,走路生风,是个豪爽又有一颗大心脏的医生。

去年年初,他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症专家组成员只身前往武汉抗疫。在支援的两个多月里,“管爷”经常单枪匹马外出巡查,开车几乎跑遍了武汉每一家定点收治医院,指导重型、危重型患者的临床救治。天门市、仙桃市的死亡率曾居高不下,经他现场指导,鼓励当地医生积极进行插管治疗后,病死率大幅下降。

在武汉支援期间,管向东驾车几乎跑遍了武汉市每一家定点收治医院。图为他当时使用的车辆通行证和工作胸牌。

在武汉期间,管向东和国家组的其他专家共同编写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型、危重型病例诊疗方案》,是全国各地临床救治的实战依据。由他和团队编写的《诊治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推荐方案(1版)》更是向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

“管爷”不仅艺高,胆子也大。他告诉笔者一个小故事:那是刚到武汉的第二天,他和另一位“重症八仙”杜斌教授一起到武汉集中收治重型、危重型患者的金银潭医院巡查。到医院后,早到十多天的杜斌轻车熟路,利落地穿好防护服进了病房。“新来的”管向东不熟悉业务,只能一个人照着墙上贴的指引一步步进行防护。出来时,也是照着指引依样画葫芦,“我问杜斌为什么不等我,他说你只要把口罩戴好就没问题。”

“那时候的金银潭可以说是‘龙潭虎穴’,都是传染性很强的病人。但是我们几个(专家)很轻松,没有一点觉得恐惧害怕。因为我们本身干ICU 的,这些东西见多了,心里都有数,只要把防护做好就行。”

管向东的防护服上,除了名字,有时候还会写上“管爷”或者“管OK”。

回看武汉期间的照片,管向东的防护服上除了名字,有时还会写上“管爷”或“管OK”,他就是患者和医护心目中的“定心鼓”。

中山一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司向是管向东的博士生,也是中山一院首批援鄂医疗队员。他至今仍清楚地记得一个细节:当时“管爷”到他支援的汉口医院巡查。巡查结束后,“管爷”脱下口罩,在医院的空地上抽了根烟。

“当时我们还是有点紧张的。”司向说,“可我一看主任非常潇洒地抽了一根烟,心一下子定了很多。我意识到应该正确看待这个病毒,它在空旷、空气流通的地方是不会造成传播的,我们要在战术上重视它、战略上轻视它,掌握了它的传播规律就不要惧怕它。”

从武汉回来后,“管爷”在广州仅仅休整了3天,又应召到黑龙江抗疫去了。这一年多来,他步履匆匆,时刻准备好出差套包拎着就能走。他先后驰援黑龙江、新疆、辽宁、云南等地抗疫。今年5月底,“家门口”出现疫情,他任国家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驻点一个多月。

今年4月,管向东应召前往云南瑞丽支援抗疫。

新冠疫情发生后,“管爷”累计参与一线疫情处置超过250天。武汉之后的多次驰援,他一直保持着直接管理的重型和危重型患者零死亡的纪录,“我最开心的时候就是看着病人从ICU出去的时候。”

打造有温度的ICU

“早晨!你系不系听广东话噶?我广东话几好噶。来握握手,用力,抓紧点。”在重症一科的病房里,“管爷”用流利的粤语跟病人打招呼,语气就像对着一位许久未见的老朋友。

眼前这一幕,中山一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刘紫锰时常见到,印象也特别深刻。“他特别喜欢跟病人交流,声音又很有感染力。每次来查房,病人都会被他的声音唤醒,听到他的声音反应也会比我们好很多。”

查房时,管向东会先用响亮的声音和病人交流。图为管向东检查病人情况。

作为一名临床专家,“管爷”始终没有离开过他的病人。只要在广州,他坚持每周查房2到3次,跟科里的医护们讨论案例病人和需要支持的病例情况。而他多年倡导的“泡病人”理论也在中山一院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中传承着。

“他很强调作为ICU医生要待在病人床边,我们叫‘泡病人’。ICU就是I see you(我看着你),你必须时刻去看着他,随时关注他的变化,临床经验一定是泡出来的。”和“管爷”共事20多年的中山一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主任医师陈敏英说。

“管爷”常说,重症医学不是治病的,而是救命的。他心里一直有个目标——打造一个有温度的ICU,为此还创新制定了一套TEA制度——T(Tell,告知),E(Evaluate,评估),A(Answer,回应),优化医患的沟通方式。

他说,ICU的病人都是到了生命垂危的关头进来的,他把身家性命交到你的手上,这是100%用生命在信任你。如果不能给病人和家属一个温馨的、有温度的ICU,怎么能对得起他们的信任。

管向东有一个目标,是打造一个有温度的ICU。

他的帽子上绣着“党员 管向东”,正是为了查房、治疗时让病人看清楚,让病人安心,“他知道你是党员也会更加信任你。”

出于对病人的负责,“管爷”对专业的高要求也是出了名的,这一点从常规的交班就能看出来。刘紫锰说,管主任特别要求病例汇报的逻辑要清晰。如果逻辑混乱,没有自己的思考,被他现场打断甚至反问到哑口无言的情况也经常发生。

司向曾经历过那样的“黑暗时刻”。现在回想起来,他说:“这是让我至今都受益的培训和锻炼过程,我的成长就是那段时间强化训练的结果,虽然老师比较很严厉,但我的收获的确很大。”

如今,“管爷”培养的硕博士生达100多位,以刘紫锰、司向为代表的一部分佼佼者已经成为中山一院重症医学科的骨干,而他丝毫没有放松对于学术的追求,每年都承担着中山大学医学院的教学任务。

只要在广州,管向东坚持每周查房2—3次。这既是临床实践,也是互动教学。

走出病房,“管爷”是个热爱生活的人。他养了一只9岁大的金毛犬,在家的时候每天都要遛一遛。他爱好文艺,爱听音乐,出差随身必备一个蓝牙音箱,每天伴着音乐入眠。在武汉期间,他还创作了一首歌曲《我希望》,和一线医护人员用歌声表达心声。

“他做的饺子是一流的,调料也特别好吃。”陈敏英笑着说,已经有一段时间没吃了,说起来都流口水。“希望疫情尽快结束,他能够好好休息,多看看他喜欢看的病人,我们的病人也很需要他。”

走进“管爷”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幅字——“凡为医者,性存温雅,志必谦恭,动顺礼节,举止和柔,无自妄尊,不可矫饰”。这是他的座右铭,也是他从医30多年不变的遵循。

■ 百年对话:

南方日报、南方+:你想当医生的初心是什么?

管向东:因为我母亲是医生,我从小在医院长大的,所以对医院有一种特殊的情怀。考大学那一年我记得特别清楚,家里是反对我当医生的,我是没有经过家里任何人同意自己填报的医学院,当时就想读医。后来考上了安徽医科大学,然后就当了医生。

南方日报、南方+:让你多年坚持在重症医学科深耕的动力源于哪里?

管向东:我曾经做过一个统计,1991年以前,中山一院只有4张床的心脏外科ICU,普通外科患有器官衰竭的重症病人死亡率在90%以上。1991年我们有了重症ICU,到了1994年,普通外科的重症病人救治成功率已经达到90%以上。这就是重症医学的价值所在。虽然是一个小队伍,但是有一个成熟的 ICU团队专门负责救这些病人,它和普通病房里面非专业的救治效果是完全不一样。

重症医学在常规的医疗单位极大地提高了病人的救治成功率,遇到像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会上也能看见这个专业发挥的作用,所以这些年它发展得非常快。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更好地推动这一专业在实现“健康中国”的道路上不断创新和前进,满足国家和人民需要,丰富现代化医院建设的内涵,也是我不断坚持下去根本动力。

南方日报记者 余嘉敏 徐昊 许舒智 通讯员 彭福祥 梁嘉韵

海报:谭唯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