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入汛以来,我国多地暴雨引发洪涝灾害。各地各部门全力组织力量投入救援。暴雨里、洪流中,无数年轻人日夜坚守、奋战在第一线,他们不惧危险、冲锋在前,用不同的方式做出自己的贡献,凝聚起风雨同舟的青春力量,彰显守望相助的人间大爱。
河南农业大学在校大学生魏成雨: “以青春之我,护山河无恙”
日前,河南省新乡市牧野区降下特大暴雨,汛情告急,村民被困。20岁大学生魏成雨在洪水中救人的故事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
被网友评论“干了一件大事”的魏成雨,是河南农业大学的在校大学生,也是一名入党积极分子。7月23日早上,正在老家新乡市卫滨区赵村过暑假的魏成雨,听闻附近牧野区寺庄顶村严重受灾,迅速准备了4个轮胎,和两个表哥一起出发前去救援。
5公里路程,车只开了2公里,就没法再走了,一眼看去汪洋一片。弃车步行,蹚着淹没到大腿的水,三人一步步向前挪动。
“路上,遇到一拨拨的人,以为大家会往外跑,可他们都在逆行救援。”魏成雨说,到达寺庄顶村时,来自四面八方的救援人员已经达到几十人。
村里的情景让魏成雨十分难忘:一栋栋房屋被泡在水里,屋顶上密密麻麻挤满了人。看到救援队伍赶到,人们挥舞着衣服、敲碗敲盆呼救。
魏成雨借了一艘橡皮艇,向村里冲去。橡皮艇的承重量有限,为了一次能救出更多的人,魏成雨决定把轮胎套在自己身上,在水中托着橡皮艇向前推,分批把村民运送至安全区域。
刚下水没多久,魏成雨的脚就被不明物体划伤了,但他忍着没说,“我怕一说,大伙儿就不让我救人了。”积水太深,魏成雨整个身子都泡在水里,尽管他身高1米85,脚尖始终踮着,有时甚至碰不到地,只能不停划水前行。
魏成雨说,虽然是夏天,但积水特别冷,泡了一会儿,腿就开始抽筋。“记不清抽了多少次,每抽一次,腿就不听使唤,只能用手牢牢扒住橡皮艇,用脚不停地搓抽筋的地方,每次搓10多分钟才能缓过劲儿。”他告诉记者。
他和两个表哥轮班推橡皮艇,一次下水两个人,另一个人短暂休息。来来回回,3个人在水中奔波7个多小时,将6户人家、共计32人从被洪水围困的屋顶运到安全地带。
寺庄顶一名被救的村民回忆:“那天凌晨4点多,洪水进入家里,水位快速上涨,就一直站在房顶上。下午4点左右,听到有人呼喊,看到有橡皮艇和几个人,就知道有人来救我们了,没想到还是大学生!”
黄昏时分,魏成雨明显感到体力不支。救援队在安全区域发食物,他领了一个馒头,“早上慌着走,没吃饭。白天忙着救人,也不觉得饿。领到白馍后,咬了一大口,那种满足感,没法用语言表达。”
回到家,已近晚上10点。魏成雨虽然体力透支,但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短暂休息一会儿,晚上11点半,他起身赶往黄河口,跟随救援人员一起装沙袋。凌晨2点,又转战劳动桥参与防汛救灾。“到了3点多,累得撑不住了,这才回到家。”魏成雨本想休整一下,第二天接着参与救援。之后部队救援力量上来,代替了群众救援队。
冲在一线,怕不怕?魏成雨坦言:“现在想起来挺后怕!积水最深处有两三米,一不小心就有溺水的危险。可是,我只参与了7个多小时救援,还有那么多人比我干得久、干得多,比我付出得多,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
谈起救援过程,魏成雨深切感受到万众一心的力量:“不管在哪儿,都能看到人和人互相帮助,大家团结在一起,有一份力就出一份力。这让我更坚定了信心,以青春之我,护山河无恙!”
湖北随县退役军人吴猛:“我是党员,这里离不开我”
8月20日,大水已经退去,湖北省随县柳林镇街道两边的商户门前晾晒着被浸泡过的家具。天空又下起了雨,吴猛和同事正沿街排查供水恢复情况,来不及躲避。右腿上隐隐作痛的伤口,让吴猛走路有些蹒跚。
27岁的吴猛是一名退役军人,今年1月刚来到柳林镇水利水产服务中心工作。8月11日晚,柳林镇遭遇极端强降雨天气。12日凌晨3点多,刺耳的警报鸣笛让吴猛从睡梦中惊醒,院子的围墙被冲垮了,水正哗哗地往院子里灌。吴猛赶紧叫醒同楼还在睡梦中的其他人,跑到高层躲避。一个小时后,洪水就淹到了办公楼的第二层。
早上8点左右,消防救援队员赶到现场,将吴猛等人救了出来。吴猛的办公室兼宿舍在一层,他的床铺、衣被、办公设备和私家车早已被洪水席卷而去。但吴猛已经顾不上这些,此时暴雨还在下,还有很多群众被困,他穿上消防员递来的救生衣,投入了紧急救援中:“我是本地人,熟悉情况,我给你们带路!”他领着前来增援的消防队员们,乘着橡皮艇赶到一栋楼前,从楼上救出10多名群众。
经过消防、公安、武警、预备役人员等专业力量及当地干部群众争分夺秒的紧急救援,70多名受困人员被救出。数百名受灾群众被转移到临时设在柳林镇中心学校的集中安置点。
此时,雨渐渐小了,洪水逐渐退去。然而,暴雨造成镇区供水、供电、通信中断,集镇上4000多名居民和安置点受灾群众的用水难题摆在面前。
“那么多人等着用水,必须尽快恢复供水!”吴猛和同事立即行动起来,他们沿着街道、踩着淤泥,逐一排查镇区所有供水管网的情况,发现4公里主管网破损十分严重,很多截管子都被冲到河里去了;自来水厂的抽水泵操作间被淹,设备也遭到损坏。
事不宜迟,抓紧检修。在前来支援的市县有关部门帮助下,吴猛立即对镇区主管网破损处进行修补,他们打捞起被冲到河里的管道,重新焊接、修复,并给安置点铺设临时管网。同时,挨家挨户排查,全面检修支线管网。经过三天两夜的奋战,到15日早上,集镇上居民和安置点群众的供水基本得到恢复。
15日晚,数十名前来支援的供电工人没了水用。吴猛立即找老乡借了一辆摩托车,左手扛着水管,右手操控摩托,迅速赶往供电所。雨天路滑,他一着急,连续摔了两跤。顾不上一身泥,吴猛爬起来继续赶路。经过一个小时的抢修,供电所的供水恢复了。这时候,吴猛才觉得右腿膝盖处有些疼,低头一看,原来之前摔了一个大口子,鲜血直往外淌,和腿上的泥巴都混在了一起。带着伤,他又赶到自来水厂进行检查和抢修,等到水厂恢复供水后,才去医院检查。
医生告诉他需要休息和打针,不能再工作,否则容易导致伤口发炎。但吴猛在经过简单的包扎后,又立刻赶回了镇上,“现在正是灾后重建的关键时候,供水工作至关重要。我是党员,这里离不开我!”
目前,柳林镇供水、供电、通信都已恢复,干部群众的生产自救正有序展开。而吴猛和同事们依然每天坚守在保供水一线。
安徽宣城丁店村党委副书记蔡大伟:“哪里有险情,就得往哪里冲”
戴上草帽,扛起铁锹,早上7点,和队员一道,蔡大伟开始了一天的巡堤工作。一路走,一路敲,不时拨开草丛,仔细查看有无渗漏。8公里的路段,一趟巡下来,得2个小时。防汛期间,作为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沈村镇丁店村党委副书记,85后蔡大伟已在圩埂上坚持了10多天。
7月下旬,台风“烟花”来袭。连日暴雨,周村圩边,太阳河里,水位见涨。“雨下个不停,万一破圩,村里的百姓,地里的粮食,都有危险。”蔡大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思来想去,他决定发布招募信息,动员有时间、有条件的村民参与进来,组建一支应急防汛队伍。“消息刚一发出,党员群里纷纷响应,立马就有十几个人报名。”蔡大伟说,一天下来召集了60多人,既有党员,也有村民志愿者。大伙儿迎着风雨,自带工具,陆续赶来,干劲十足。
沿着圩埂,轮流值班。握紧铁锹,盯着河水,队员们巡了一遍又一遍。一天中午,正当蔡大伟像往常一样守在圩埂上时,防汛队伍传来了消息:周村圩打鼓塘段发现滑坡险情,水位越涨越高,埂段出现开裂,“土朝着河里流,水拼命往上涌,怕是要漫堤!”
二话不说,蔡大伟直奔险情发生路段。一边进行打桩处理,一边组织搬运物资。沙石来了一车又一车,防汛队员们一铲接一铲,时不时手脚并用,将沙石装进沙袋。搬运组则负责扛着沙袋,将其堆满30米长的险情要段。经过近6个小时的奋战,大家终于控制住了险情。顾不上休息,蔡大伟擦了擦额头上的汗,又赶往了下一个“风险点”。
防汛以来,蔡大伟总是早出晚归,有时甚至彻夜不回。除巡堤防洪外,对蔡大伟来说,说服群众转移也是他的工作之一。
村民秦怀喜和老伴都80多岁了,子女在外地,房屋地势又低。蔡大伟劝了老人半个多小时,老人才算松口,同意撤离。紧接着,蔡大伟帮老人简单收拾了行李,直到他们坐上转运车,这才放下了心。
一个上午,蔡大伟和同事一道,挨家挨户敲门,劝说了40多个村民转移。有的搬去与子女同住,有的则转移到村里的安置点。“镇上设了两个临时安置点,其中一个就在村里丁店小学。前一天,我们已打扫干净教室,准备好了村民的日常生活用品。”蔡大伟说,为了做好防疫工作,安置点每天都会消杀两次,村医也会定期为老人们测量体温和血压。
日常巡堤、转移群众、统筹安置点物资……这阵子,蔡大伟忙得脚不沾地,他说:“哪里有险情,就得往哪里冲!”村民们则说:“有小蔡在,我们就放心了!”而蔡大伟,中午匆匆扒完两口饭,又赶到圩埂上巡防,直至夜深。
人民日报记者 马跃峰 范昊天 游 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