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市天河区员村新村的两网融合点,居民通过“绿色银行”线上进行资源回收;在越秀区大塘街龙腾社区,品质社区创建将居民生活环境大大提升;在黄埔区云埔街刘村新村,居民们终于用上了朝思暮想11年的天然气……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之一,广州这座超大型城市实际管理服务人口超过2200万。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通过一系列立足实际、服务群众的务实举措,让人们切实感受到党史学习教育带来的变化和实效。
今年以来,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广泛征集了31个“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项目,努力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成为民服务的强大内生动力,激发党员干部“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
▶▷操心小事
城市角落焕新让居民生活舒心
一处老旧公房,变身广州“网红”两网融合点。环卫工人廖伯趁着午休的时间走进宽敞的工具房,将环卫工具一一收拾整齐。用于流转的空垃圾桶已经被洗刷干净,立在一旁。这样整洁的环境,廖伯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以前垃圾投放站没有这么宽敞干净,我们的环卫工具也只能堆在角落。”廖伯说,如今环境变了,人的行为也变了。不仅环卫工人更方便,市民投放垃圾也更文明。
在增城区宁西街宁西社区,一处升级改造后的公厕为解决居民如厕难提供了新样本。智能化的洗手台、贴心的母婴设施以及一系列自动设备,改变了以往城市公共厕所的形象。
一个网点、一个公厕,一个转角、一个通道,超大型城市治理落到实处,离不开这些城市“角落”。推动每一处的改变,都需要在固有的模式上突破与创新。
今年以来,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围绕“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要求,从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改革创新的内生动力,用“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立足居民关心的“小”事,将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成推动改革创新的动力,突破困境,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
今年以来,市、区已建成智能化网点320座,基本补齐“老六区”“两网融合”网点缺口;截至10月底,全市完成了367座(新建120座、改建247座)公厕建设任务,对外开放社会厕所2411座,有效解决“如厕难”问题。
一件件“小”事的解决,一次次“啃硬骨头”的攻坚,是城市管理效能的提升,更是广州市城市管理工作者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向内探索动力源、激励干部实干的生动实践。
▶▷解决难事
以重点项目推进民生工作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每日要面对的“柴火”,也就是如今的燃气。今年7月,黄埔区云埔街刘村新村的居民们终于用上了朝思暮想多年的天然气。
原来,刘村新村属于黄埔区早期规划的回迁安置用房,没有规划配套天然气管道。街坊的“一日三餐”仍停留在使用瓶装液化气的状态,而高楼住户通过电梯运瓶等安全隐患让街坊群众对加装管道燃气的呼声愈发强烈。
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通过区城管局得知该民生诉求,将这项惠民工程纳入到“1+13”城镇燃气行业“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强大动力。一处用气“急”事的解决,背后是城管干部主动担当的决心。从5月动工到7月完工,比合同工期提前了一个多月,全社区1202户居民从此告别了瓶装液化气。
“激发内源性动力,光靠工资待遇、金钱激励是做不到的,更重要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训等方面激发内在动力。”国家级青年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教授马亮表示,加强党史学习教育正是激发内生动力的重要途径。
今年以来,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突出重点立项目、列摆清单明责任、跟踪督导抓落实、紧贴形势见行动,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结合起来,聚焦解决城管系统市民群众急难愁盼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在全市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推进落实“七项”民生实事。
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以“1+13”项目清单的形式,大力推进各区管道燃气改造惠民工程、燃气进学校惠民工程、农村改造送气下乡等14个实践活动项目。同时,还着力普及应用智能物联网燃气表,市民用气便利得到有效保障,截至10月底共安装智能物联网燃气表217337个,完成率108.7%。
担当要事
在大战大考中践行初心使命
面对今年的疫情,作为“城市美容师”的环卫人肩上又多了一重责任。
5月31日至6月6日,天河区城市管理第三保洁所的所长王凤丽带领抗疫支援突击队,包括管理员、志愿者、环卫工人共80余人分组分批次轮流到就近街道支援疫情防控工作。
清扫马路、消毒垃圾桶、清捡废弃口罩……他们在多个街道的核酸检测第一线累计服务时长超33小时,清理垃圾4.5吨,引导数万居民群众有序进行核酸检测。派往荔湾驰援的环卫工人们每天更在超过30℃的高温下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清理收运生活垃圾,“身上像爬满了蚂蚁”,平凡的英雄们却毫无怨言。
初心如炬,使命如磐。他们坚守一线的决心,正是党组织的凝聚力、团结力、战斗力不断提升的有力佐证。一个基层城管人对城市治理的责任感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而挖掘组织群体内生动力是为民办实事的助推器。
面对5月下旬以来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主动担当作为,根据形势任务和工作实际,边学边干、边悟边做,一支支环卫队伍,主动转变职能,化身疫情防控队伍,全面筑牢疫情防控防线。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围绕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目标要求,在抓基层党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方面不断加强教育引导。
在疫情防控中,成立疫情防控党团突击总队,机关党委书记任总队长,选派67名党(团)人员组成12个分队,先后组织2批次51名党员突击队员驰援大塘街、岭南街。居住在封闭封控区域的39名党员全部向社区报到,协助开展核酸检测超过6万人次。
做好大事
突破垃圾分类全链条困境
9月23日,广州五个资源热力电厂二期项目提前3个月点火试烧,广州市垃圾焚烧总处理能力超过3万吨,正式迈入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新阶段,形成“焚烧为主、生化为辅、循环利用”的分类处理新格局,垃圾分类处理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从填埋到焚烧,从“邻避”到“邻利”,这是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体现,也是解民忧办实事的实践。垃圾分类十年探索,广州一直先行先试,今年成效特别明显。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直以来,广州市城管部门深抓党建引领、理论武装、队伍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五大方面,不断向内探索,向内革新,激发城市治理工作中的创新活力。如今,在内源性动力的带动下,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注重实践实效,在办事解难中融合转化。坚持学思践悟、知行合一,扎实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
学史力行,实干为民。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关键在于一个“实”字,做到民有所呼,城管有所应。从7月开始,启动垃圾分类“回头看”行动,以“为居民提供干净整洁的投放环境”为目标,通过“回头看”突出抓好垃圾投放环境的改善和提升,把投放点作为垃圾分类的主战场、主阵地,下足绣花功夫,完善标准规范,加强保洁管养,抓好督导检查,不断增强群众的认同感、参与度。
如今,广州市已经完成第二批星级投放点建设971个,占全年计划的97.1%。持续开展垃圾分类“五进”、“全民行动日”等主题宣传活动以及“送课到街镇、服务到基层”生活垃圾分类培训活动。截至10月底,累计入户宣传达945.1万次,覆盖人数达2513.4万人次;开展主题宣传活动23.2万次、培训5590场,培训人数达24.7万人。
办事体悟
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局长、一级巡视员陶镇广:
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城乡治理体系
《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十四五”规划》提出,未来五年,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工作将聚焦高质量发展,进一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治理体系。
立足新起点,展望新目标,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将如何进一步做好为民办实事?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局长、一级巡视员陶镇广详细介绍了该局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有力有序有效开展的具体举措。
问: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如何将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成为民办实事的动力?
答: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我们坚持学思践悟、知行合一,大力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
一是突出重点立项目。党史学习教育一展开,我们就在全局广泛征集了31个“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项目,将深化生活垃圾分类、深化厕所革命、两网融合点建设、规范废弃油脂管理、深化智能物联网燃气表普及应用、建立井盖监管机制和“双微”活动等7个方面确定为办实事解难题的重点项目,以此带动其他民生工作的同步推进。
二是列摆清单明责任。局党组对7个方面的实践项目,逐一研究制定具体的方案计划,一一明确目标、内容、时间、责任、效果等,以台账式管理、清单式推进的办法,确保每项工作有人抓、有标准、有时限。
三是跟踪督导抓落实。局每半月听取一次进展情况汇报,每月检查一次工作落实情况,3次召开工作推进会,督促各级各有关部门倒排时间节点,下足绣花功夫,提高工作实效。截至目前,7个实践项目推进顺利、成果明显。
四是紧贴形势见行动。根据形势任务和工作实际,边学边干、边悟边做。对工地夜间超时施工扰民、无证照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上路等群众反映较多的问题,我们及时组织属地开展专项整治,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在疫情防控中,全市城管系统共1.3万人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让党旗在防疫一线高高飘扬。
问:《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十四五”规划》提出,未来五年聚焦高质量发展,进一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治理体系。下一步怎样继续推动“为民办实事”走深走实?
答:我们将以上级有关部署安排为依据,紧密结合市局实际,进一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各项工作,确保圆满完成任务,取得扎实成效。
大力抓好督导指导。局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持续加强谋划统筹、精心组织实施,8个巡回指导组注重强化一线督导。
着力深化学习教育。持续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同时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学、联系起来悟,使学史悟史向广度拓展、向纵深推进。
强力推进实践活动。坚持不懈抓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7个项目,推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落地见效,努力让广大群众切身感受党史学习教育的实践成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结合“十四五”规划,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治理体系。
履职清单
●深化生活垃圾分类
截至10月底,广州市共完成971个星级投放点的建设,占全年建设量97.1%。
●深化“厕所革命”提高公厕管养水平
截至10月底,广州市共完成367座(新建120座、改建247座)公厕建设任务,对外开放社会厕所2411座。
●“两网融合”网点建设
中心六区基本实现“路不见桶、桶要入房、房要美观”的工作目标。目前,有257座网点投入使用。
●深化智能物联网燃气表普及应用项目
截至10月底,广州市共完成217337个智能物联网燃气表安装任务,完成率108.7%。
●井盖设施维护和监管
截至10月底,督导检查超25万人次,抽查井盖设施约230万个/次,发现较大安全隐患井盖近3700个,已全部完成整改。
●“双微”行动
截至10月底,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498名在职党员共开展志愿服务624人次,共完成微心愿领办236人次。
以全域提升社区容貌品质为载体,让群众获得可持续的幸福感
社区怎么改居民说了算
转进越秀区大塘街一条不起眼的小巷,省级文物单位贡院、中山大学天文台旧址、珠江电影集团均“藏”在这里。虽然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但社区生活环境却一直不如人意。
大塘街龙腾社区东起越秀中路、南与文明路商业街相连、西至德政中路、北连中山三路,是一个居住人口密集、基础条件较差的老旧社区。辖区内的125号大院人流车流密集,通道狭窄,车辆乱停放,街坊邻里对此怨声不断。
“抬头就看见黑压压的电线,我们街坊邻居想出来散散心,都觉得闷闷的,不透风。”社区居民肖阿姨说,坑洼不平的路面,对坐轮椅出行的老年人来说也很不方便,“但这些现在都变了”。
老百姓的烦心事,就是改革的突破点。肖阿姨口中说的变化,得益于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开展的社区容貌品质培育工作。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我们扎实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聚焦居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社区容貌品质培育工作为抓手,着力将龙腾社区打造成‘容貌整洁、秩序井然、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特色鲜明、居民满意’的宜居宜业宜游社区。”越秀区大塘街道龙腾社区党委书记罗灿云说。
一个老旧社区要焕发新活力,少不了科学规划。
4月,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联合越秀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大塘街道办事处以及社区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助力培育容貌品质社区党日活动”,邀请专业规划设计团队,以贴近市民生活为原则,既关注市民需求,着力促进城市公共空间优化提升,又坚持因地制宜。依托社区资源禀赋,传承人文历史,弘扬红色文化,编制《广州文化第一坊提升设计方案》,并组织现场讲解,展示设计理念和对比效果。
如今,平整的路砖在阳光的折射下显得光洁明亮,三线全部下地,大院的通道豁然开朗。现在的大院里,不仅多了玩耍的小孩,还多了推着轮椅出来晒太阳的老人,更多了群众开怀的笑容。
深挖学习成效,为民办实事。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以全域提升社区容貌品质为载体,让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通过开展问卷调查、入户访谈等方式全过程征求群众意见,吸纳群众智慧,需要改什么、改成什么样,让群众说了算。
“搭建多元化平台有助于不同群体从不同角度对广州的城市管理进行评价、解析甚至推广。这个时候,动力源从自己本身向外扩大,变成了一种可扩散的动力。”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院长、广州国际城市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叶林说,城市管理逐步调动多元力量参与为民办实事,正是内生动力的扩散。
“这项工作为居民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也让居民群众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始终不忘初心使命,为人民服务的坚定决心。”罗灿云说。
【南方日报记者】马艺天 冯艳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