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布全市的1097个中医医疗机构,让市民可以便捷地接受中医药服务;诊室内中医的“望闻问切”,如今可以在“云端”进行;百子柜前的中药师,“进化”成了智慧药房中的全自动机器……
近年来,广州市不断优化中医药服务网络、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创新中医药服务模式,千年瑰宝焕发出新活力。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广州市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重,建立“中医药预防+中西医联合治疗”模式,成功研制“肺炎一号方”,确诊病例治疗中医参与率超93%,在大战大考中经受了考验和洗礼。拥有12个重要中华老字号,培育了广药集团、香雪制药等龙头企业的广州,也正着力建设中药现代产业发展高地,以做强老字号为牵引,带动广州市中药产业全链条升级,实现集聚集群集约发展。
工作人员正在调配药剂。(摄影:莫伟浓)
案例聚焦
望闻问切“云”上诊疗 智慧中医战“疫”有方
这几年,广州不断创新中医药服务模式。借助信息技术,如今的中医问诊,不再局限于诊室内“一中医、一脉枕”的模式,即使相隔万里,只要有一根网线,中医诊疗可以通过“云端”进行。
“你好!何医生,我体温最高38.4°,一动就咳,没了味觉……”3月25日,远在法国巴黎的阿明(化名)怀疑自己感染了新冠病毒,当时又不方便做检测,心里十分忐忑。听说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下称“广中医一院”)开通有新冠肺炎线上咨询,于是上线找到了远在广州的何小泉医生求助。
“你发烧多久了?有呼吸困难吗?拍一下舌头照片给我看看。”何小泉医生通过远程网络详细了解阿明的病情,连续几天在线上跟踪随访,教他用家里常备药和食材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治。几天后,阿明身体有了好转,“嗅觉回来了,我可以闻到洗手液的香味。”
抗疫期间,类似的对话几乎每天都在广中医一院的新冠肺炎线上咨询平台上进行着。据介绍,2019年4月该院便获得广东省首批互联网医院牌照,是当时广州地区唯一一家互联网中医院,也是广州地区15家试点智慧医院之一。
此次战“疫”中,广中医一院借助互联网医院平台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从2020年1月26日便开通了新冠肺炎线上咨询通道。截至8月20日,广中医一院专家完成线上义诊和免费咨询共10131人次。
在互联网+技术下 “百子柜”也长了“智慧”
“以前觉得喝中药麻烦,倒真不是说难喝,而是煲药麻烦。那么忙,哪有空慢慢守着药煲看火?就算有电煲了,也还是得先手工处理,麻烦!”在大德路附近上班的职场妈妈小周告诉记者,现在带娃去省中医院看儿科,已经不用烦心煎药的问题了。看完病医生开好方子,只需要在手机上完成支付,选择“代煎+物流配送”,隔天就有快递小哥把医院药房煎好并封塑包装好的药汤包送上门了,完全不需要排队缴费排队拿药,更不用说一大袋中药材自己拎回家了。“汤包全部放进冰箱存放,喝前拿出一包,整包放进温开水里加热,再剪开倒进碗里喝,十分方便”。小周说,省中医这个“智慧药房”的体验真的很不错现在家里老人孩子看病她都愿意带来看中医。
记者了解到,广东省中医院的“智慧药房”在2015年6月正式上线运行。现在患者到该院看门诊,都可以在手机上先预约挂号,预约时间提前15分钟到科室报到;就诊结束后手机自动收到支付信息,完成支付即可离院回家,全程不到半小时。缴过费的处方经药师审核,实时发送到药房,全过程采取信息化条码智能管理,一旦电子处方开出,就会生成唯一条形码,实时记录,随时追溯。处方经专业药师完成审方、调剂、煎煮、分包、复核,全过程所有工作人员进行条码管理,必须扫描操作人员个人条码,做到可查询、精准追溯,确保药品安全全流程闭环管控。智慧药房全流程的信息化管理和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确保了药品质量和患者用药安全。
药的配送还可以实现中午12时前的处方当日送达,12时后的处方次日送达。患者可以随时通过智慧药房app管理系统、微信服务号、物流小助手、网页以及客服平台查询、签收订单物流信息,完全不用担心送错药。
专家点评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办公室主任 黄少慧
加强校企联动为中医药发展蓄能
近年来,广州在加强中医药服务上做到了“抓服务”“抓人才”“抓品牌”。在服务方面,近年来广州逐年增加中医类医疗机构数量(居全国第二),突出中医院和综合医院中医特色,中医“治未病”基层服务能力及规模全国领先;在人才方面,广州构建了领军人才、骨干人才和基层骨干有机衔接的高素质现代化中医药人才队伍,目前广州市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4.3万名,中医全科医生达到每万人口0.6名,高于国家和省标准;在品牌方面,广州以中药中华老字号为牵引,以现代化中医药企业为抓手,创新中医药产业体制机制,出台科技创新“1+9”政策,建设了国内中药现代产业化发展高地。
广州中医药服务在政策、人文和地缘上均有优势。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医药在“老广”心目中有着绝对的群众基础,加上这次疫情防控广州中医作出的突出贡献使得中医药得到更广泛认同。同时,广州拥有广东省最集中的高水平中医药教育资源和科研资源,拥有全国最集中的规模以上中药生产企业。
我认为,下一步广州需要在三方面下功夫。第一,在创造一流科研中医药成果上下功夫,完善企业与高校联动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合作机制,组建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中医药产学研大联盟,集中力量进行校企联合科研攻关,打造全国大品种中成药品牌,为中医药发展提供强劲动力支撑;第二,在厚植一流中医药文化土壤上下功夫,推动广州中医药文化融入校园教育,融入群众生活,为广州中医药发展提供良好的浓厚的社会氛围和环境支撑;第三,在培育高素质中医药人才上下功夫,传承中坚持守正,遵循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律,加强师承制教育,发展中勇于创新,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探索中西结合创新培养模式,为广州中医药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
入伏首日,省中医的医护人员为市民进行天灸。(摄影:苏韵桦)
案例聚焦
中医药走上产业化 老字号焕发新活力
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离不开让老字号焕发新活力。广药集团是全国最大中成药生产基地,旗下拥有12家中华老字号企业,被誉为岭南中医药的活化石。“近年来,广药集团聚焦老字号品牌年轻化发展,提出‘时尚中药’理念,借助当下流行的市场推广模式打造健康产品,希望由此推动中医药板块高质量发展。”广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楚源介绍说。
“广药集团旗下拥有陈李济、中一、敬修堂、采芝林、王老吉、星群、奇星、潘高寿、明兴、光华、何济公、健民连锁12家中华老字号企业,拥有中药相关的国家级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件,是全国医药行业中拥有百年老字号和中华老字号最多的企业。”李楚源表示。据悉,目前该集团有十多个超亿元中药产品,旗下明星产品包括华佗再造丸、白云山板蓝根颗粒、保济口服液和保济丸、口炎清颗粒、消渴丸、滋肾育胎丸、虚汗停颗粒等。
“中药在疾病治疗、医疗康复及养生保健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然而长久以来,中医药较受中老年人的喜爱,发展年轻的中医药‘粉丝’是中医药实现突破发展必须面对的课题。近年来,广药集团以打造‘时尚中药’理念为导向,积极探索老字号品牌年轻化、品牌创新发展这条新路子。”李楚源表示。
“创新是我们推动中医药板块发展的第一动力。”李楚源介绍。具体如何做?以科研创新为例,阻碍中医药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医药机理、副作用等很多方面说不清、道不明,广药集团一直坚持通过科学技术推动中药现代化,用现代技术挖掘中医药宝库。从2008年起,广药集团就联同钟南山院士团队、澳门科技大学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院所,对白云山板蓝根颗粒进行较为全面的临床循证和基础研究。目前,已经分离得到多种抗流感病毒药效成分,并申请14项发明专利,其中一项研究成果揭示了板蓝根多糖对流感病毒血凝素活性的抑制作用,获得第十九届“中国专利优秀奖”,目前正推动其早日实现产业化。
而在产品创新方面,广药集团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优势,开发适销对路的大健康产品。如将作为非处方药的王老吉凉茶颗粒开发为王老吉饮料,药品凉茶颗粒的年销售近2亿元,而王老吉饮料年销售已连续三年蝉联中国品牌力指数凉茶饮料排名第一名。
基层思考
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 林路平
中医治疗不仅仅是喝中药
作为广州市传染病定点收治医院,一直以来,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中医科在SARS、H7N9、H1N1、登革热等各种重大传染病的救治中冲锋在前,中医中药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这次防治新冠肺炎的过程中,中医的作用更是得到凸显。除了积极研发有效的方药(“肺炎1号”方)外,还摸索出很多有特色的治疗方法,包括五音治疗、八段锦、辨证施膳、肺经拍打操等。
很多人一提起中医,就认为是喝中药。事实上,中医的范围远比这个大得多。此次疫情中,其实很多患者都是轻型普通型,有的甚至不需要用药。我们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自创了五音治疗、肺经拍打操等,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充分彰显了中医药的作用和地位。辨证施治是中医的精髓所在,将来必将大有可为。
专家点评
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金世明
保护好民间“沃土” 做好传统中医传承
广州中医底蕴厚重,老百姓特别喜欢中医,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的“一汤一茶”“一补一泄”。中药材煲汤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老广煲汤进补的历史传统源远流长,煲汤文化深入骨髓;而煲凉茶降火的传统则走上街头,慢慢形成了不少凉茶世家,乃至发展为企业行为这是广州发展中医药最大的优势。
广州要进一步发展中医药,务必真正做到“守正创新”,在传承上下功夫,要梳理出传统中医文化中真正的精华,抛却糟粕,就要重视根植于老百姓之中的养生传统,真正为老百姓服务,而不是发展所谓“高端”的猎奇产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养一方“病”。岭南地区的气候环境滋养出岭南人特有的体质,也滋养出特有的体质偏颇疾病,如湿、热、疟疫等。但老广就会通过煲汤等简单经济方便的非药物疗法来进行身体调节,以及通过运动调节、穴位推拿等方法来进行养生保健。中医这种“未病先治”的理念十分契合国家发展大健康事业的方向。广州也应紧跟这一大方向,做好这些传统中医非药疗法的梳理传承,保护好中医发展的民间“沃土”,将其提高到“文化自信”的高度,坚定不移地发展下去。
(作者单位: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