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体育强省建设实施纲要》提出:2035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省

9日,省政府网站发布《广东省体育强省建设实施纲要》,明确了广东体育事业在未来三个阶段的发展目标,部署了六个方面的战略任务。其中指出,到2035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省。

部分指标高于全国水平

纲要明确了广东体育事业到2022年、2035年、2050年三个阶段的目标任务。

到2022年,体育强省建设框架体系基本形成,推动重大工程取得初步成效。

到2035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省,体育事业发展保持全国领先,达到亚洲一流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9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5%以上;竞技体育各类项目均衡发展,形成一批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领军式运动员;足球竞技水平达到亚洲一流;体育产业体系更加完善,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到2050年,广东体育事业发展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人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体育综合实力和国内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作用全面彰显。

对比国务院于去年8月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广东建设体育强省在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等指标方面,高于全国水平。

提出“体育重大工程”概念

纲要针对体育强省建设提出了六个方面战略任务: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发展;提升竞技体育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落实国家重大体育发展战略;推动区域发展战略实施;增强体育文化软实力。

每个战略任务明确了具体的目标和举措,按照国家及省委省政府关于体育工作的决策部署,结合我省体育事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定位,并向国家体育总局、省内相关单位和所有地市广泛调研和论证之后,做出科学决策,是推动我省体育事业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性要求。

纲要提出了许多新概念,比如我省首次提出“体育重大工程”的概念,明确了体育赛事精品、青少年体育发展促进、体育产业品牌、智慧体育引领和体育人才支撑等五个重大工程。

全省体育产业布局中还提出“一圈双核五带多点”——构建珠三角一小时体育圈,形成广州、深圳两个核心示范市,培育沿绿道碧道、沿南粤古驿道、沿江、沿海、沿山体育产业带。

面对体育强省建设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无论是体育发展的总体思路,还是体育发展的体制机制,纲要都突出了改革创新,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及开放办体育、吸引社会力量办体育、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等改革创新的新思路、新办法。

近年来,广东体育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公共体育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全民健身蓬勃发展。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5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超过39.1%,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超过92.6%;竞技体育成绩显著,“十三五”期间,我省运动员参加国内外重要比赛共有96人次获世界冠军、166人次获亚洲冠军,获491项次全国冠军;体育产业日益壮大,2018年,广东体育产业总规模(总产出)为4912亿元,增加值为1655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7%。

但与此同时,我省体育事业仍存在地域间、城乡间、行业间、人群间发展不平衡,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发展不平衡,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不充分,体育促进全民健康的作用发挥不充分,体育社会组织发展不充分等问题。

广东省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王禹平表示,纲要的发布,将进一步明确广东体育强省建设的目标、任务及举措,充分发挥体育在我省奋力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中的重要作用,更好地在体育强国建设和把体育建设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标志性事业中作出广东贡献。

南方日报记者 彭博

统筹:邱江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