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上午,江门市召开2020年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乡村治理领域整治情况专题新闻发布会。三年来,江门排查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81个,并选派240多名优秀年轻干部到农村担任第一书记,净化了村干部队伍。同时,全市摸排农业、渔业领域线索128条,建立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等64项长效机制,有效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
新会发布会现场。崔新卫 摄
储备农村后备干部3300多人
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市实施“百名第一书记”驻村工程以来,累计从市县镇选派240多名优秀年轻干部到农村担任第一书记,重点履行基层组织建设、扫黑除恶等五项职责。制定印发《关于加强农村后备人才队伍建设的通知》,多源头储备农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干部3300多人,推动后备人才备而有用、用而有备。
2018年以来,江门累计调整“四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40名,清理“三类人员”75名,排查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81个。对此,江门推动村党组织书记“三个一肩挑”和村“两委”班子交叉任职,逐步提高村民代表、股东代表、村民小组长中的党员比例,筑牢红色堡垒。
为建立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制度,江门实施基层党建“亿元保障计划”,设立农村党组织办公经费、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和党员活动经费项目。三年来,市县两级落实基层党建经费15.2亿元,其中80%投向农村领域。目前,全市1056个村党群服务中心、250村民小组党支部活动阵地建设已经完成,实现党群服务就在“家门口”,打造农村基层党建“10分钟服务圈”。
清理村(社区)干部75人
自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以来,全市通过职务自行终止、辞职、罢免等,共清理受过刑事处罚、存在“村霸”和涉黑涉恶问题等不适宜继续担任职务的村(社区)干部75人,已依法完成补选75人。
为了做好明年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前期准备工作,江门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深入推进村务公开“五化”(设施建设标准化、公开内容规范化、公开时间经常化、公开形式多样化、公开地点公众化)建设,全市1321个村(社区)全面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完成率已达100%。
针对殡葬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突出问题,全市民政系统与发改、卫健、市场监督等部门建立联合检查机制,先后出动执法人员490人次,开展联合督查40余次,对全市61家殡仪馆、公墓(含骨灰楼等骨灰寄存设施)和民办殡葬服务机构进行督查,发现并整改了管理不规范、收费不合理等问题共70余项,严格落实明码标价制度,保障人民群众权益不受侵犯。
建立64项民生领域长效机制
乡村治理领域是扫黑除恶专项整治重点行业之一。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9月17日,全市农业系统共摸排线索128,目前已办结123条,同时建立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畜禽屠宰、渔业捕捞、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民生领域64项长效机制。
开展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专项整治行动以来,2018年至今,江门共处理涉及“三资”管理的线索35条,全市累计通过产权平台交易49218宗,总金额约180.02亿元,针对事关民生的生猪屠宰、渔业领域,江门严格生猪养殖、经营、运输、屠宰等环节监管,严厉打击“隔山开证、倒卖证章”、“炒猪”等违法违规行为;同时,重点打击涉渔“三无”船舶以及违规使用禁用渔具和“电、炸、毒”鱼等非法行为,共查获渔业违法案件637宗,收缴480多万元,
下一步,市农业农村局将建立“打、防、管、控、建”一体化工作机制,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禽畜屠宰等重点行业领域各项规章制度,巩固专项斗争成果,推动乡村治理。
南方日报记者 李霭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