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将心肺复苏和急救知识纳入学校健康教育”的话题登上热搜榜。
教育部网站公布《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6670号建议的答复》,针对“关于将心肺复苏术作为高中毕业生必备技能之一”的建议,教育部肯定其现实意义,明确将其纳入学校基础教育。
自然灾害、楼道踩踏、食物中毒、溺水身亡……近年来校园安全事件层出不穷,无论是什么样的原因,都凸显了急救知识的弥足珍贵。文化课之余,学一点急救知识,关键时候能救命,也能提高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这正是教育部的答复被广泛点赞的原因。
如何保障相关要求顺利落地生根,从而真正惠及全体学生?
相关部门已经有所行动。去年颁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把学生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特别是心肺复苏纳入考试内容,把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体质健康测试情况作为学校学生评优评先、毕业考核和升学的重要指标。通过硬性的考核规定倒逼政策落地,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推进急救知识进课堂还需要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接受能力。教育部在提出具体要求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比如初中生物学课程要求学生“模拟练习人工呼吸或止血包扎”等,高中生物学课程专门开设了“急救措施”模块。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因材施教举措,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成长规律,值得肯定。
将心肺复苏和急救知识纳入学校健康教育大有利好,基于此,有网友呼吁扩大急救知识的普及范围,提高不同年龄段人群应对突发安全事件的紧急救护能力,还有网友呼吁普及AED的覆盖面积,从而挽救更多生命。这些建议同样值得相关部门认真研究。
【作者】 孙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