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院到派出法庭,再到田间地头,走村串户,常常一路风尘,常常一身泥土,当地群众亲切地叫他“乡土法官”。
他是广东省英德市人民法院九龙法庭庭长赵红波。除了日常开庭、合议、写判决,他还时常下乡送达判决书、上门调解、调查取证,是九龙法庭的“大忙人”。今年10月,年仅39岁的赵红波因为连续加班过度劳累,再也没有醒来。
自2016年任九龙法庭庭长以来,赵红波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化解了一起起纠纷,使许多带着怨气而来的当事人或其亲属满意而归。4年多来,他审结的1197件案件中,调撤结案近四成。
赵红波走了,走得那么突然。同事们都说:“波哥太累了!”当地群众说:“赵法官走了,留下公平正义的余香。”
一双沾满泥巴的水鞋
“小赵,聪明、勤奋!”英德法院西牛法庭副庭长蓝伟明说。2004年,赵红波大学毕业考进英德法院,在望埠法庭任蓝伟明的书记员。
“刚开始,小赵听不懂地方话,开庭、调查都是我一句句翻译后他记录。可没过多久,一次外出我又准备翻译给他记录时,他说记录好了。我一看内容,居然都准确无误。”蓝伟明说。生长于河南的赵红波,在粤北这个小县城里,是个名副其实的语言“外来郎”。可赵红波深知,只有听懂当地话语,才能更好地了解群众诉求。他主动到村民家中唠家常,慢慢学得一口地道的当地话,不少当事人还以为他就是本地人。
在赵红波的办公室角落里,倚放着一双沾满泥巴的水鞋。南方雨水多,这是赵红波生前下乡的装备。为了厘清案件事实,赵红波经常走村串户,向村民了解情况,把一切被蒙蔽的可能掐灭在源头。
石景河旅游公司在石灰铺镇某景区地下河修水坝,洪期时大水把农田淹没,农田承包户认为是新修建的水坝影响了排洪,遂诉至法院,要求旅游公司赔偿。
当赵红波带着同事到景区勘查现场时,却发现景区早已停业。“地下河早关了,洞里没有电源,地上都是青苔,进去很危险的。”景区留守人员提醒。
可赵红波还是决定进地下河看看。“脚下都是悬崖暗河,赵庭长用手机照明,自己走过确定安全,才让我们跟上去。”同事回忆起那天勘查的情景,赵红波满身大汗,浸湿的衣服紧贴着他的身体。
赵红波常和同事说:“想要群众相信我们,我们就要查清事实。多上山下田,多勘查现场,公平公正的判决就更有保证。”
一种“巡回审判”的常态
人民法庭是法院参与基层治理延伸的一个方式,但在赵红波眼里,这还远远不够。扛上法徽、带着卷宗、东奔西跑,“巡回审判”成了赵红波到九龙法庭工作后的常态。
“如果不是这位‘上门法官’给我调解案件,真不知道何时才能解决。”廖某是赵红波审理的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被告,因昔日向好友借钱未能及时归还,被诉至法院。
赵红波得知廖某中风患病,行动不便,遂向原告做工作,最终将案件调解地点定在廖某家中。“赵法官真的花了好多时间精力处理我的案件,不辞辛苦上门调解。”廖某回忆起调解过程,对赵红波深感敬佩。
“赵庭长常说,要多一些给予当事人关怀,只要他们需要,我们都应该上门去解决问题。”赵红波的书记员黄珊珊告诉笔者,赵红波用实际行动最大限度方便了老百姓诉讼。
8次到中风瘫痪、无法说话的被告家中看望,直至被告能准确进行意思表达才开庭审理;得知小孩残疾需要关爱,说服原告撤销离婚诉讼;引导起了鱼死网破挟带报复心理的原告举证质证,平复原告情绪化解纠纷……
九龙司法所所长林建平告诉笔者:“赵红波是村委、调解委员会的‘背后军师’。平时遇上难以处理的群众矛盾,我们都爱去找他,他也总是热心地给我们提供咨询。”
据统计,赵红波当庭长期间,协助当地党政机关调处矛盾近120宗,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一幅握手言和的画面
乡镇法庭受理的案件大多数是婚姻家庭纠纷、财产纠纷、邻里矛盾,但每个案件往往关系着几个家庭甚至几代人的和睦相处,一旦处理不慎容易造成更大的矛盾。
出生于农村的赵红波,深知调解好这些案件的重要性,总是从人情和法理不同层面入手,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
9月24日,九龙法庭来了两位本是同事却因借款欠债闹到法院的当事人。
今年6月,杨某以资金周转为由,向同事陈某借款4万余元。直到8月份,陈某多次催促无果后,遂将杨某诉至法院。
赵红波了解到,陈某和杨某是同事,便优先考虑协调庭前调解。在得知他们上班不方便请假时,赵红波主动将调解时间改至他们下班后。
赵红波在听取陈某诉求后,又结合杨某主动告知的工资收入、生活水平以及其他情况,为双方提供了一个调解方案。最终陈某同意免去杨某的欠款利息,并逐月定额还款。这让原本怒目相对的同事,终于握手言欢。
“以前我以为法官只会机械审判,但赵法官这种充满人情味的办案方式让我感动,他告诉我要珍惜情谊。”在陈某的眼里,赵红波的温情是调解的最大助力。
作为一名最基层的法律工作者,赵红波所扮演的角色更像村主任。面对各类大大小小的矛盾纠纷,赵红波更愿意以调解的方式解决问题,最喜欢的画面便是双方能够握手言和。因为他觉得,这既是他的初心,也是他一生的使命。
南方日报记者 陈咏怀 张锦标 通讯员 彭筠童 包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