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典藏,传世巨著,用这样的词来描述刚刚编著出版的深圳市地名图录典志并不为过。因为这套丛书承载了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年来最完整的地名文化信息。2020年12月8日上午,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在规划大厦召开“深圳市地名图录典志新书发布会”,《深圳市地名志》《深圳市标准地名词典》《深圳市标准地名图录》系列丛书正式发布。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丁强副局长、深圳市地名图录典志图书的编辑、出版与专家团队代表到场与媒体见面,分享了新书的亮点和特色。
发布会现场
历时三年推出系列丛书
2014年至2018年,全国开展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2016年7月,广东省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广东省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转化规划(2015—2020年)》,要求各地“充分利用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资料,按照分类、分级、分批的原则,开发形式多样、内容权威、注重服务、传承文化的地名服务产品。市、县(市、区)要根据实际需求,编纂出版地名图、录、典、志等各类地名图书,向社会提供准确权威的地名信息”。
深圳市标准地名词典
《深圳市地名志》《深圳市标准地名词典》《深圳市标准地名图录》系列丛书为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转化重点项目。图书的策划、编纂、出版由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内容以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为核心,吸取各有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由地理、史志、地图、民俗、交通、建筑、旅游、规划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地名工作者共同努力编纂而成。
深圳市标准地名图录
编纂工作从2018年开始,历时三年,于2020年12月初完成,丛书正式出版发行。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这一系列丛书的编辑、出版,梳理了深圳地名历史,传播地名文化,也是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的重要献礼。
据了解,在市一级的地名图录典志出版后,深圳市各区区级地名志计划于2021年出版。
720度全景航拍“上天入地”
首版《深圳市地名志》于1987年1月,距今已过去了33年。这次出版的《深圳市地名志》是深圳市第二次整理、编辑、出版的地名志类图书。全书收录总词目203个,其中199个为现今使用中的标准地名,4个为历史地名;计110万字,收录地图1幅,照片980余幅,720度航拍全景链接194个。收录地名由相关专家与机构在普查资料2万余个总词目中,综合考虑地名所承载的社会与文化意义采选得出,重点采选历史悠久、口耳相传的老地名,与“改革开放”之后诞生的、具有深圳特色的新地名。
本书结合深圳市实际情况,着重挖掘地名在“历史文化”与“改革开放”两个维度上的社会意义:
1.“改革开放”之后诞生的新地名是深圳城市名片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也正是深圳地名的独特性所在。
2.不同于公众对深圳“新兴城市”的印象,这座坐落在南海之滨的现代化都市实则历史悠久。大量存留的历史建筑与口耳相传的老地名,记录了深圳现代化之前的地名密码。
结合现有技术,新版地名志的图书配图由720度航拍全景(二维码链接)、航拍照片、当代实景影像、历史影像与标准地图构成。全书收录近200个地名的航拍全景影像,720度立体呈现了本书出版时,深圳市内各个代表性地名及其周边的实体景观,读者通过扫描二维码直接观看,实现线上、线下联动阅读。航拍链接的加入,在全国各地的地名志图书中应为首创。此外,近千幅配图来源于三十余位摄影师与海内外多个收藏机构,记录了深圳地区从19世纪中后期至今各个时代的地名境况。
新地名已成新名片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丁强副局长说:“地名,既是历史的积淀和升华,更是现实的记录和刻画,是人类文明源远流长的重要的基因和密码。深圳是一座年轻的现代化、国际化都市,同时也是一片历史悠久的土地,她有着6700多年的人类活动史、1700多年的郡县史、600多年的南头和大鹏古城史,以及300多年的客家人移民史。我们的文化记忆化为一个个老地名,流传、演变至今,历久弥新,倍感厚重。而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以来,经济腾飞、百业兴旺;从一座总人口仅30余万的边陲小镇奋发图强,一跃成为南海之滨粤港澳大湾区的耀眼明珠。涌现的新山川、新地貌以及无数新设施、新建筑、新通衢等,五彩缤纷、蔚为大观,新地名成为深圳城市发展的闪亮名片。“
深圳市本土文化艺术研究会荣誉会长廖虹雷认为,地名是一方乡土的历史沉淀,是一笔非常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量本土特色的地名消逝,对现代化都市的深圳而言,无疑减弱了历史厚重感,中断了地名传承和城市肌理的整体含义。因此,此次深圳地名图录典志的出版,填补了深圳地名资料的匮乏状况,留下了宝贵的历史史料。通过它们,充分展示了深圳并非像一些误传“小渔村”、“文化沙漠”,同时这套书又体现了改革开放中的深圳市风貌。可以说,它是一部权威的,值得收藏的地理工具书。
南方日报记者 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