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公交场站101个;公交专用道新增69.6公里(达172.2公里);全市公交线路条数由626条增加至670条,同时还推出了辅助公交、夜间公交等特需服务项目......作为“十三五”期间广东省唯一入选“首批创建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的佛山,继续为市民提供优质的公交出行服务。
“每天佛山约有150万人次的出行大军,只要有一半人都开私家车,我们的城市只会变得更堵,所以公交会是佛山最绿色、最有效的出行方式。”佛山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庄儒耀指出将提供更好的公交服务,让更多市民选择公交出行。
借助创建全国“公交都市”示范城市为契机,借鉴国际发达都市公共交通发展先进理念和模式,佛山将继续推动公交TC改革,通过顶层设计和政策法规引领,构建多元、开放、一体化的公共交通体系,将佛山打造成具备“岭南特色和国际水准”的公交都市。
佛山设置公交专用灯提高公交车运行效率。
深化公交TC改革支撑创国家公交示范市
2020年末,佛山市机动车保有量336.3万辆,小汽车保有量290.2万辆,千人拥车率位居全国前列。人口、车辆不断增加,给城市带来“拥堵病”,最好的药方就是推动“公交优先”战略。
从2008年开始,佛山即推动公交TC改革,这一事件被评选为改革开放40周年广东省城市公交行业“十大最具影响力事件”,为当地公交发展提供长足动力。
“深化公交TC改革,就是着力加强市级公交统筹力度,顺应交通出行服务一体化和城乡交通服务均等化要求,树立全市公共交通规划、建设、发展、营运一盘棋的理念。”佛山市公共交通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少锋认为,“十三五”期间,通过深化改革,全面推动管理架构、财政投入、运用规划等公交发展八个“一体化”工程开展,有力地提升了佛山公交服务水平。
一组数据证明佛山公交TC改革成效。佛山市公共交通客流由2008年改革初期的日均36万人次/日,增至2019年的150万人次/日,公交出行粘度持续增加,尤其是根据第三方监测,公共交通服务供给指数从82.69上升至85.34,市民对公交服务的满意度不断提升。
如今的佛山公交TC深化改革还借助“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推动事业再上新台阶。
“全市深化公交智能化应用,建立公交智能平台、实时公交查询软件、手机信令等数据平台,其中公交实时查询服务覆盖用户由269万人次增加至879万人次,位列全国地级市首位。”林少锋表示,佛山已建立公交多元化支付方式,实现交通卡、微信、支付宝、银联等支付方式全覆盖(非现金支付比例由66.8%增加至86.4%)。同时通过大数据,重构公交规划和运输组织新方法,构建“大数据+规划”“大数据+管理”“大数据+服务”的现代化公交系统。
“增站场+扩专用道”提升公交出行效率
如果把公交TC深化改革视为佛山“公交优先”战略的总舞台,那增加公交车站场、扩充公交专用道、并积极开展公交特需服务,就是为“公交优先”战略强筋壮骨。
公交站场(用地)是公交网络服务效率的基础保障,对市民来说也是公交可用性的第一指标。之前公交站场历史欠账问题长期制约着佛山市公共交通快速发展,影响公交服务效率提升,为有效解决束缚公交发展的瓶颈问题,佛山市多措并举大力推进公交场站建设用地落实。
“全市已形成公交场站布局‘一张图’,比如万科广场公交站场(南海快线枢纽中心),就为90辆公交车服务。”佛山市交通运输局城市公交科科长代梅表示,“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建公交场站101个,场站面积增加29.58公顷,全市建成公交场站631个,公交场站面积达104.67公顷。
佛山增加公交站场,有效解决束缚公交发展的瓶颈问题。
另外“十三五”期间,佛山开辟更多公交专用道,让市民出行更愿意选择公交。目前佛山新建公交专用道69.6公里(达172.2公里),增幅67.8%,2020年末,中心城区公交专用道路网高峰期运行速度为19.45km/h,较公交线网提速16.2%,公交服务竞争力得到保障。
此外在“十三五”,佛山在中心城区搭建公交骨干线、支撑线和接驳线的三层网络体系,完成中心城区“六纵十横”骨干公交线路建设;对五区公交线网开展整体结构性优化,年均新增调整线路约11条;还结合佛山西站、广佛地铁二期、有轨电车投运重构区域公交线网。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佛山利用个性化高品质辅助公交专线,年均新开通30条专线服务学校、工业园、乡村景区、夜间经济聚集区等重点区域;推出即时需求响应式公交“网约巴士”,提供不定线、不定时、不定站的点到点定制公交服务。正是全市公交服务供给侧结构的不断革新,有力支助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市民多元化出行需求。
在加快发展公交事业同时,佛山还积极提升公交行业社会责任感。“十三五”期间,全市共新建公交充电站137个,充电桩1649支,运营公交车100%实现新能源化。
“淘汰了‘墨鱼车’,‘佛山蓝’的天数也越来越多。”市民王艺霏表示,本月佛山市生态环境局发布公告,称佛山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多项指标均到达自2012年颁布新监测标准以来的最优水平。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尹辅华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戴嘉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