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2020年全市水务系统总结大会于1月26日召开。回首“十三五”,广州水务改革发展硕果累累,推动治水实现五大根本性蜕变:一是治水思路根本性转变;二是水环境质量根本性变好;三是排水管理根本性变革;四是节水用水取得根本性成效;五是城乡水利得到根本性保障。
海珠区整治后的大干围涌
16项指标均已达到预设值
亚运治水后,广州水务工作面临着历史欠账多、突出问题多、市民抱怨多、水务投资少的“三多一少”不利局面,治水工作极其繁重,治水形势极其严峻。水务人奋起直追,克服重重困境,在“十三五”期间闯出一片天,毅然决然把广州的水治好。2020年结束时,“十三五”规划提出的16项指标均已达到预设值。
五年来,广州市持续开展源头治理工作,将“绣花”功夫利用到治水工作中去,大力开展洗楼、洗井、洗管、洗河“四洗清源”“散乱污”整治、涉水违建拆除等源头治理工作,按照“小切口、大治理”的原则,采用走街串巷、进村入户的方式,做到了一点一点摸、一户一户查、一处一处改,下了一番“真功夫”“苦功夫”“笨功夫”。累计拆除涉水违法建设1380.58万平方米,累计“洗楼”约172万余栋,“洗管”约1.6万公里,“洗井”约60万个,“洗河”4209条次,清理河道垃圾杂物约16.79万吨,清理河岸立面约6196.21万平方米。
五年来,水务部门着力补齐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短板,建成污水管网1.89万公里,为“十二五”的14.4倍,新(扩)建污水处理厂32座,污水处理能力达774万吨/日,跃居全国第2。
五年来,一直坚持以河湖长制为重要抓手,团结凝聚规划、环保、工信、城管、农业农村等多部门及各区治水合力,推动流域协同治水,形成“总河长-流域河长-市级河长-区级河长-镇街级河长-村居级河长-网格长(员)”多级治水体系。健全河长责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监督考核、激励问责5大机制。创新推行河湖警长制,把公安机关纳入河湖长制体系,坚决打击涉水违法犯罪行为。开展下沉督查,落实“督查、交办、巡查、约谈、问责”五步法,治水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重要依据,实现河湖管理有权必有责、有责必有担当、失责必追究。
五年来,积极发动公众力量,组织“民间河长”“民间小河长”、大学生志愿者等共同参与治水,实行违法排污有奖举报,发动媒体舆论监督治水。
越秀区东濠涌
13个国省考断面水质全面达标
广州市由过去黑臭水体治理滞后区,到2018年荣登国家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再到2019年全市147条黑臭河涌基本消除黑臭,车陂涌、双岗涌、景泰涌整治入选全国治水典型案例。2020年,广州更是一次性通过省黑臭水体治理验收,国家监管的147条黑臭水体和50条重点整治河涌全部消除黑臭,并达到“长制久清”标准。
现在取得的成绩,有赖于对“控源、截污、清淤、补水、管理”治水思路的深入践行,也有赖于全面推动落实河湖长制有名有实、有能有效。
目前,全市13个国省考断面水质全面达标。其中鸦岗断面在2018年曾是劣V类水体,现已稳定保持在IV类;石井河口断面由曾经氨氮超过20mg/L的“酱油河”,到现在水质上升两个类别;流溪河89条一级支流氨氮污染物排放总量由2016底的27145kg/d降至2020年底的3644kg/d,下降86.5%;流溪河劣V类一级支流由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的46条降至现在的9条。
同时,广州高质量推动千里碧道建设,累计建成碧道513公里,进一步统筹水生态、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以广州之水为靓丽纽带,焕发云山珠水、吉祥花城的无穷魅力。海珠湿地碧道、增江碧道、蕉门河碧道被水利部作为“美丽河湖、幸福河湖”的典范在全国广泛宣传。
河湖重现晴日白鹭成行、夜晚流萤飞舞的美丽水岸景象。海珠区南箕涌沿河居民在自家门口悬挂“焕然一新”横幅。这一幕一幕,都是广州市河湖治理的最美见证。
立足新阶段 把好“问题脉”
污染防控力度仍需继续强化,根治难题亟待解决。
在近期的突击检查中发现,广州市工业污染、“散乱污”场所整治存在“赶一批来一批”“治而不绝”等问题,河涌沿线历史存量建构筑物仍然存在,部分区执法力度有待加强,部分镇街污染源日常监管存在底数不全、情况不明等问题。
在突击检查3142宗污染源中,涉嫌存在违法排污1991宗,占比63.4%(不在街镇上报清单中735宗);累计发现问题线索5594条,其中工业废水污染环境线索813条,工业废物处置不当线索1481条。
落实4号令、9号令任务依然艰巨,不容任何懈怠。
为确保全市水环境质量进一步巩固提升,按照市总河长令第4号、第9号工作要求,广州市正在大力推进排水单元达标和合流渠箱改造工作。
目前全市25995个排水单元达标进度虽已完成近7成,但剩余3成的任务难度更大,且达标认定进度滞后。全市443条合流渠箱大多正在施工,未来工作任务非常繁重。
城市内涝仍是突出顽疾,极大影响城市安全。
近年来强降雨等极端天气频发,“5.22”“6.8”等超强降雨给我们的城市提出更大考验。暴露出防洪排涝诸多问题,规划建设未充分考虑防洪排涝要求,城市硬底化面积增加导致蓄排能力下降,防洪排涝建设相对滞后等,亟需下大力气,认真加以解决。
城乡供水用水新老问题交织,亟待逐一解决。
供水管网漏耗偏高,广州市自来水公司(占全市总供水量57.32%)产销差率高达22%,远高于绍兴(4%)等城市;全市水泥管铸铁管等落后管材管网约2000公里、超50年管龄管网约90公里,2000年前建成且采用镀锌管的居民小区尚未纳入改造计划;2770个社区的供水单元底数不清,住宅项目配建户外供水设施验收完成率低(越秀区仅为0.29%);抄表到户率偏低(低于50%)、智能水表覆盖率低(低于10%)、智慧供水平台尚未发挥作用。
广州市水务局表示,新的一年将巩固提升水环境治理成果。以河湖长制为重要抓手,深入落实市总河长令,加强对未达标河涌水环境的治理力度。持续推进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村级工业园、涉河违建、“散乱污”整治等,强化重点考核断面周边一级支流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强执法监督力度,督促各区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制度规范完善和线索处理反馈等工作,杜绝执法“真空地带”。大力推进治污设施建设。系统提高防洪排涝能力。系统推进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重点强化供水用水管理。继续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管理,加强河湖生态流量管控。加强水利工程安全运行管理。
高质量建设千里碧道。全面落实省万里碧道建设部署,落实《广州市碧道建设总体规划(2019-2035年)》,推动构建北部山水、中部现代、南部水乡的千里碧道格局,明确“一年试点建设、三年初见成效、七年基本建成”。2021年建成300公里以上美丽碧道,探索培育碧道特色节点,推动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强化智慧水务建设。重点推进“广州市水务一体化平台(二期)”“智慧排水”“水旱灾害防御应急系统”“广州河长管理信息系统(二期)”等信息系统建设,强化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对水务工作的支撑作用。力争到2021年,智慧水务建设部分达到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
记者陈燕 通讯员赵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