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发布:解析跨境理财九大趋势

近日,央行广州分行披露,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试点准备涉及的操作及技术层面的前期工作基本完成,下一步将根据疫情防控情况择机推出。

2月3日,在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2021智库发布周上,《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报告(2020)》正式发布。

去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香港金管局、澳门金管局联合公告,决定在粤港澳大湾区开展“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

不过,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导致全球经济、金融震荡,香港与广东、澳门长期难以正常“通关”,这一现实困境使得两地人员往来难度倍增。对于跨境理财通来说,其推进难度大于沪深港通,因需解决开户、渠道销售、产品风控等跨境问题,相关产品的风控、合规和运营必须符合三地监管要求。大湾区日益增长的理财需求将为金融机构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上述难点也将倒逼金融机构产品创新。“跨境理财通”的交易机制、监管规则比沪港通、深港通更为复杂,但其意义也将更大,将激活万亿规模的存款和理财市场。

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21世纪经济报道联合出品的《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报告(2020)》以各类金融机构翔实的数据梳理,深入的案例分析,梳理了跨境理财的机遇和重点难点,总结了大湾区跨境理财的九大趋势:

1.抓住跨境财富管理机遇有跨境网点的银行将具获客优势

跨境理财通对中资、境外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零售银行业务是一次重大机遇,可以此个人跨境理财为机遇,重新布局零售财富管理市场。此前,中资银行跨境联动金融业务,主要在国际贸易领域开展,以进出口企业等非居民客户为主,聚焦信用证、内保外贷等公司银行业务,在居民个人等零售银行领域布局甚少,几近“空白”。境外银行在内地多从事对公业务,直到近年来,个别境外银行开始涉足信用卡、私人银行及财富管理业务。为推动理财通跨境获客,港澳和内地客户在对方银行开设理财账户,将倒逼银行业加速培育发展跨境金融服务能力,适应不同类型居民的投资风险偏好和理财习惯。

其中,在港澳地区、大湾区内地城市皆设有分支营业网点的商业银行,有望通过境内外联动,以客户转介的方式实现跨境理财通获客。港澳地区银行在财富管理等零售银行业务领域经验丰富,内地银行具备客户资源禀赋,资产配置稍显不足。短期内虽不改变理财市场格局,但将对双方渠道、能力形成有益的补充。

2.有序打破“隐形刚兑”问题补充对方市场理财缺口

内地与港澳金融产品各有优劣,可互补对方投资、理财市场之不足。港澳居民缺乏稳定可靠的固定收益类投资品,亦缺乏以科创为标的的金融投资渠道,老龄化加速导致对稳健类理财需求增长。内地居民也有分散币种和市场风险,以人民币开展全球资产配置的需求。就现状而言,内地投资理念更为“稳健”,以存款、银行理财为主;香港特区较为“进取”,持有股票规模则远超存款规模。但过去两年,香港特区受修例风波、新冠病毒疫情冲击,面临经济下滑和失业冲击,市民投资理财心态趋于稳健和保守,更倾向于比较稳健、谨慎的投资方向。此外,内地稳健、收益固定的投资品进入香港,将有望弥补香港在老年理财市场的投资品缺口。

由于跨境理财通涉及到个人投资,虽然内地资管新规正在有序打破“刚性兑付”问题,“隐形刚兑”问题在跨境理财产品仍将或多或少地存在,不应将刚兑这一陋习带入跨境理财通市场。一方面,可参考股票通计划,实施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例如内地投资者需要有至少50万元的资产才有资格参与。另一方面,循序渐进扩大可投资产品范围,从初期的债券基金、股票共同基金、中低风险的人民币计价理财产品,扩大至混合共同基金、私募基金及其他。

3.统一整合大湾区业务一体化思维发力市场

粤港澳历经CEPA、大湾区规划整合,虽人员、资本往来日增,但跨境金融机构在三地定位此前有所割裂。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为国际大行、资管机构、中资大型金融机构的亚太总部所在地。大湾区内地部分则随其内地总部所制定之战略开展业务。对于有心发力大湾区业务的金融机构,参考汇丰银行、东亚银行、渣打银行成立粤港澳大湾区业务部门,任命负责管理和推动大湾区业务拓展的高管,协调处理复杂的跨境个人金融业务,会为本机构大湾区业务拓展带来助力。

目前,包括五大国有银行,招行、中信、广发三家股份制银行,以及汇丰、渣打、花旗、东亚等境外银行等21家银行集团在港澳、大湾区内地部分提供银行服务,其中大部在三地同时设有零售财富管理业务。另有35家银行在香港、大湾区内地展业。部分中资银行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大规模开展零售银行业务,但仅几家在香港开展零售银行业务。内地部分银行在大湾区皆有广泛布局,但虽设有海外分支机构但业务范围较窄,境外银行熟悉海外理财产品,但内地拓客能力始终不强。

4.北向通初期或大于南向通长期亦将日趋活跃

目前,境内外利差较明显,在新冠疫情压力下,美国长债利率大幅下行,中美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利差升至近年高点。预期“跨境理财通”的开通初期,“北向通”交易较为活跃,考虑到香港金融产品更多元,长远来看“南向通”也将日趋活跃。

沪港通、深港通、沪伦通等推出后,境外2017-2020年净流入A股1.20万亿元,2020年净流入2089.32亿元,伴随2020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累计升值6.92%。但2020年沪深净流入港股2150亿港元,机构预计今年有50000-6000亿元。“跨境理财通”是个人跨境投资市场开放的关键一步,金融机构布局不可偏废其一。

5.银行开户成为核心难点监管创新、技术创新仍待突破

跨境理财通推动,开立银行账户是核心难点。难点不在于远程开户存在技术问题,而是需要监管、法规对接。三地对于银行账户管理各不相同,投资人需在三地银行分支机构分别开立账户,且全功能账户需亲至对方营业网点,手续亦较为复杂,代理见证仍处于试点阶段。

自2019年开始,港澳居民通过“代理见证”方式可经由中银香港或工银澳门在本地开立内地Ⅱ类、Ⅲ类个人银行账户。但要开立全功能的Ⅰ类账户,进行投资理财产品交易,则仍需亲身前往内地相关银行分行进行身份认证。内地居民开立香港银行账户,部分银行对在内地见证代理开立香港账户要求资金极高,若亲至香港银行营业网点,则面临目前新冠疫情下内地与香港来往需要隔离的困境。

增加关于监管创新、技术创新仍待突破的表述,如用金融科技的手段、监管手段创新等推动解决开户问题。

6.跨境理财衍生跨境数据有待金融监管法规破题

金融账户开户所涉个人身份数据,理财收益所涉个人所得税税收信息,远程生物识别认证所涉人脸、指纹数据跨境流动,由于个人客户资料涉及跨境,个人资料的跨境使用亦需遵守相关规定。特别是,由于大型银行相继设立集中业务或大数据中心,统一处理全公司数据信息,通过标准化及集中处理,可降低成本,但相关操作较易引起舆论热议,为金融机构带来一定的声誉风险。

香港原则上禁止个人资料对外跨境流转,内地跨境金融数据流通需遵守金融监管和网信部门规定。《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技术规范》要求在境内提供金融产品或服务过程中收集和产生的个人金融信息,应在境内存储、处理和分析。《网络安全法》要求因业务需要,确需向境外提供的,应当按照办法进行安全评估。

7.民生领域支付先行一步传统机构是否觉醒直追

粤港澳三地电子支付仍未完成全面的互联互通,只有局部的解决办法。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工具在港澳均以不同版本运营,并拿下互联网银行(虚拟银行)牌照,港澳商户端拓展不断,民生领域支付先行一步。银行电子钱包支付商户端数量有限。

目前,内地居民前往港澳使用电子支付工具,解决方案已经较多。自2021年1月23日起,港铁重铁网络推出二维码付费乘车服务。预计1年后会引入微信支付(WeChat Pay)、银联等电子钱包,最快在2023年引入信用卡入闸。港澳居民在内地支付、消费的解决方案仍有一定限制。港澳居民申办内地银行的银行卡(暂较难申办信用卡),可绑定内地版本的微信支付、支付宝、云闪付App等。

8.跨境不动产按揭有望发力或为港澳银行获客利器

港澳居民在大湾区内的购房需求增加,尤其是在香港居民获豁免提供内地居住、学习或工作年限证明,以及缴纳个人所得税及社保条件,港人置业热门地区,非大湾区内地城市莫属,如深圳、珠海、广州、中山等,预期未来将有更多香港居民于大湾区内地城市置业。

按揭贷款信用风险低,资本占用少,为银行最优质资产之一。目前,为香港居民提供大湾区置业按揭或物业融资服务的银行,包括:中银香港、工银亚洲、东亚银行、建行亚洲、创兴银行及南洋商业银行等,其他银行亦积极筹备推出有关服务。但银行不应满足于按揭服务,按揭带来稳定收益,亦是获客手段,从传统机构走向一家现代商业银行,需要跨境理财新的业务拓展。

9.跨境现金管理可作业务抓手立体服务金融民生领域

随着大湾区一体化进程深入推进,内地与香港之间往来密切,跨境现金管理仍是大湾区内居民的小“痛点”之一。由于涉及到资本项下开放,港澳居民、内地居民在对方银行申办信用卡仍存不小的现实难题。

目前,在港澳、内地之间换汇,进行个人现金管理,大部分银行会为现有客户提供现钞兑换外币服务。近年来,中银香港、工银亚洲、建行亚洲、星展银行、恒生银行等各大银行均将跨境汇款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金融服务内容之一,客户在港可将人民币薪酬、赡家款跨境支付汇入境内的账户。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