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梅县区:鱼渔双授、劳收并奖 筑就产业扶贫致富路

自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梅县区坚持扶贫扶志,不断开创产业扶贫新模式、新路径,通过“鱼渔双授”“劳收并奖”等措施,全面激发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取得了明显成效。

注重“鱼渔双授”

推动产业扶贫“开花结果”

坚持“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将金柚产业作为精准扶贫的重点产业支撑,因地制宜帮助贫困村建立产业发展平台,帮助贫困户资产入股、投工投劳、技能培育,输血造血并举,促进农业企业、村集体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产业帮扶关系。

广东梅州柚·梅县金柚。(资料图)广东梅州柚·梅县金柚。(资料图)

一是以雁洋镇六村联动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为契机,带动贫困村和非贫困村连线连片规划建设,实现要素互补、协调发展。雁洋镇长教村通过支部引进广东宝丽华集团,把全村1.5万亩山林和1000多亩农用地打包租赁,大力发展精致高效农业,成为融茶叶生产和旅游度假于一体的生态农业示范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又与该公司合作开发桥溪古村,成功打造“桥溪古韵”乡村旅游品牌,村集体收入零收入增加至百万元以上,年人均收入增加至3万多元。

二是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契机,科学规划以松口镇大黄村为核心示范区、周边9个重点镇为集中展示带、多个基地联动发展的“一区一带N基地”金柚产业空间布局。松口镇大黄村党委引领200多户村民入股1000多万元注册成立大黄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推动金柚产业集聚发展,全村金柚种植面积达5000多亩,年产量3500万斤,去年实现300多万元的盈利,为村民带来30多万元的分红。

三是以“农企帮农村”产业帮扶模式为引领,遴选了18个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与贫困村一对一结对帮扶,通过订单生产、技术指导、吸纳就业、资金入股等方式,与贫困户形成稳定的产业帮扶共赢机制,带动了1600多户贫困户,每年户均增收4500元以上。目前全区建成18家镇级电商服务站、32个精准扶贫村电商服务点,进一步提升了农民的“触电”意识,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助农增收致富效果明显。

推行“劳收并奖”

保障产业扶贫“茁壮成长”

为树立贫困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脱贫信心,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制订完善了《梅州市梅县区精准扶贫项目“以奖代补”实施方案》,探索实行产业扶贫全过程绩效考核。

以梅南镇水美村为试点,探索推广对参与产业项目的贫困户实行“奖勤罚懒”“奖补与收成挂钩”,多劳多扶、少劳少扶、不劳不扶,激发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破除“等靠要”思想,让贫困群众由“看”变“干”。

丙村镇水稻基地。(梅县区扶贫工作局供图)丙村镇水稻基地。(梅县区扶贫工作局供图)

设立“过程奖”。根据贫困户参与种养的平均数据,制订评比基数,分类对照标准进行奖补。例如,按照种植水稻等农作物面积每亩给予300元补助;金柚、百香果、葡萄等苗木、株数符合要求且成活率在85%以上的,每亩给予1000元补助。该村贫困户冯林钊精心种植管护柚树,100%实现挂果丰收,通过出售金柚直接增收2万元,按奖补办法规定他获得了3000元过程奖励。

设立“收成奖”。打破平均化,按农产品收成的20%,或务工收入的15%计算,实施多劳多扶、少劳少扶、不劳不扶,对所有参与产业的贫困户实行差异化奖补。如水美村贫困户黄钦盛,通过养100箱蜜蜂,2018实现年增收4万元,并获得5000元收成奖励。

设立“就业奖”。补给外出务工贫困户培训费最高2000元,并以稳定就业工资增收部分的8%进行奖励,鼓励贫困户外出务工就业。《方案》实施以来,该村发放种养“过程奖”18.6万元,“收成奖”27.3万元,投入5.6万元培训贫困户128人次。30户有劳动能力贫困户124人劳动所得年收入达137万元,人均已过1万元。并通过示范带动,在全区全面落实“以奖代补、奖勤罚懒”扶贫举措,有效引导3000多户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不断提升脱贫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陈美标 谭献之)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