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讯 (记者/王彪)5月15日,《广东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发布,全省常住人口为126012510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3436072人,占74.15%,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提高7.97个百分点;分区域看,珠三角核心区人口为78014335人,占61.91%,与2010年相比比重上升8.04个百分点。
“人口的过度集聚主要是劳动力流动和集聚,这也是人口格局快速变化的根本动力。”中国社科院人口所研究员王广州认为,广东未来一方面要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发挥珠三角核心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从而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
人口涌流中,东莞成为广东第三个人口超千万的城市,常住人口总量达1047万人,仅次于广州(1868万人)和深圳(1756万人)。佛山以常住人口950万人居全省第四。此外,全省21个市中,人口在500万人至1000万人之间的市有6个,在300万人至500万人之间的市有5个。
714万人,这是深圳从2010年到2020年的人口增加数,相当于全省同期增量2171万的1/3,同期,广州、佛山、东莞、惠州、中山常住人口分别增加598万人、230万人、225万人、145万人、130万人。
深圳还是“最青春”的城市。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仅为5.36%,比全省平均低6.99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低13.34个百分点。同样年轻的还有东莞,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5.47%,与深圳接近,15—59岁人口占比达81.41%,居全省首位。
从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来看,东莞是广东人口性别比最高的城市,达到130.06,这一指标最低的梅州,性别比为101.65,全省平均为113.08。
从常住人口的受教育程度看,深圳、广州、珠海位列前三,每10万人口中拥有的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分别为28849人、27277人和25752人,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为11.86年、11.61年和11.46年。
分区域看,珠三角核心区人口为7801万人,占61.91%,比2010年上升8.04个百分点;沿海经济带东翼地区人口为1632万人,占12.95%,比2010年下降3.16个百分点;沿海经济带西翼地区人口为1576万人,占12.51%,下降2.10个百分点;北部生态发展区人口为1592万人,占12.63%,下降2.78个百分点。
从人口流动看,全省人户分离人口为6064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为857万人,比2010年增长244.49%,流动人口为5207万人,比2010年增长51.71%。流动人口中,外省流入广东人口为2962万人,省内流动人口为2244万人。
纵深
老龄化程度低于全国,外省流入广东人口近3000万
珠三角集聚态势更加明显
5月15日,《广东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发布,全省和21个城市的主要人口数据悉数公布。公报显示,跨省、跨市和跨县区的人口流动仍旧明显,城镇化继续推进,人口向珠三角集聚的态势更加明显,老龄化程度低于全国,受教育程度逐步提升。合理利用人口红利,推动人口素质提升,成为广东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深圳人口10年增714万珠三角聚集全省62%常住人口
714万,这是深圳从2010年到2020年的人口增加量,相当于全省同期增量2171万的1/3,比同期江苏全省人口增量(609万)还多百万,10年常住人口增长率高达68.47%,同样全省第一。
类似的情况也在更多城市上演。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广州10年间人口增加598万人,佛山、东莞、惠州、中山分别增加230万人、225万人、145万人、130万人。其中,东莞以1047万人的常住人口数成为广东第三个千万级人口大市。
从全省来看,人口向大城市集聚的态势明显,全省在500万人至1000万人之间的市有6个,在300万人至500万人之间的市有5个,少于300万人的市有7个。其中,常住人口居前五位的市合计人口占全省人口比重为50.14%。
“人口的高度聚集形成了特大、超大城市乃至城市群。”王广州认为,人口聚集的规模效应和效率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一方面为公共服务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为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和需要面对的问题,面对超大城市发展,需要积极谋划,做好前瞻性预判,防止大城市病,破解超大城市人口现代化治理难题。
珠三角其他城市的魅力也在凸显:惠州的常住人口数超过600万,江门以480万人口迈向特大城市,中山实现300万到400万人口的跨越。珠海虽然10年新增人口数88万人,和广深等市有差距,但原有人口规模较小,故人口增长率高达56.36%,仅次于深圳,位居全省第二。
在此带动下,全省常住人口中,珠三角核心区人口为78014335人,占61.91%,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珠三角核心区人口所占比重上升8.04个百分点。
王广州认为,珠三角核心区是传统人口流动和产业集聚中心,不仅对省内人口流动有强大的吸引力,同时对全国也有非常强大的吸引力,从而使广东的流动人口格局稳定和强化。“未来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广东一方面要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发挥珠三角核心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
左晓斯认为,吸纳全国各地大规模人口进入珠三角,说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处于较高水平,以城市带动乡村、以城镇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没有改变,这为城市、乡村以及城乡融合发展带来巨大发展机遇和空间。
与此同时,以湛江为龙头的粤西人口集聚效果明显,湛江常住人口接近700万,茂名紧随其后,超过600万。此外,清远常住人口397万人,也接近400万大关。
城镇化率74.15%
基本达到发达国家或地区水平
公报显示,广东的城镇化水平再有新进展。
全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3436072人,占74.15%,比2010年增加24408259人,比重提高7.97个百分点。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32576438人,占25.85%,比2010年减少2698881人。
“目前广东的城镇化率基本达到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水平。”广东省统计局局长杨新洪表示,随着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提高的速度会明显放慢,但仍然有提升的空间,实现广东“十四五”规划制定的城镇化目标,即到2025年城镇化率达到74.8%难度不大。
不过,他同时认为,城镇化水平的高低不能单纯以城镇化率来衡量,“十四五”的关键是在提高城镇化率的基础上,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
“总体而言,广东省人口城镇化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说明广东在工业化、现代化和城镇化水平和速度均处于全国前列。”左晓斯认为,从全球来看,较大发达经济体的城镇化水平一般处于75%—85%,其之间的差异主要与不同的地理空间和经济结构有关。广东各地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和发展潜力差异很大,接下来应大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水平和政策力度,力求实现各地居民享有水平大致相同的各项基本公共服务。
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特别是珠三角城市的虹吸效应,巨大的流动人口,成为广东人口结构的一大特征,这在此次公报中也得以体现。
广东全省常住人口中,人户分离人口为60635086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为8568936人,流动人口为52066150人。流动人口中,外省流入广东人口为29622110人,省内流动人口为22444040人。
和2010年相比,同城人口流动增长尤其明显。人户分离人口是指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市辖区内人户分离,顾名思义,就指的是人户分离发生在同一个城市范围内。
和2010年相比,广东各地市的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增加608万人,增长244.49%,显著超过全部人户分离人口增速(64.74%)和流动人口增速(51.71%)。
每10万人中15699人有大学文化
人才红利更加显现
海量的人口流入和省内流动也对广东人口的年龄构成乃至性别构成造成影响。
全省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3749882人,占18.85%,比2010年提高1.97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为86697562人,占68.80%,下降4.5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为15565066人,占12.35%,提高2.62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0813000人,占8.58%,提高1.79个百分点。
杨新洪表示,目前,广东65岁及以上人口已超过7%,若按国际通行判断标准,广东早在2013年时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但由于外省流入人口的年龄结构相对年轻,使得广东常住人口老龄化进程较全国缓慢。
具体到部分城市看,这一特征就更为明显。
60岁及以上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中山是8.87%,东莞是5.47%,深圳更低,只有5.36%——平均每16个人里才有一名60岁及以上老人。
另一方面,东莞15—59岁人口占比高达81.41%,全省第一,深圳、中山、广州、佛山也分别达79.53%、75.44%、74.72%和74.37%。
杨新洪认为,人口红利是推动广东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人口总量快速增长,庞大的人口总量有力地促进了广东消费需求,为广东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与人力资本。
左晓斯认为,这意味着相比全国其他省份,广东的人口红利会延迟消失,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了一个缓冲期。“但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人口老龄化大趋势不可阻挡,我们要未雨绸缪,在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低生育率方面尽早谋划。”
在老龄化慢于全国的同时,广东人口素质则在不断提升。全省常住人口中,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9782909人,与2010年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214人上升为15699人。
从城市层面看,深圳、广州、珠海常住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优势明显,每10万人口中拥有的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分别为28849人、27277人和25752人。
王广州认为,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广东人口受教育水平持续、快速提升是必然。新一代流动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也处于不断提升的过程,这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未来要继续提升人力资本积累,积极发展、做大、做强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提升人力资本的教育、健康和就业水平,使人口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本和人才优势。”
人口流入还对性别构成造成影响。以东莞为例,这座工业大市也是广东性别比最高的城市,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30.06,即男性比女性多了30%。
对此,杨新洪表示,东莞的省外流动人口占59.17%,“外省流入人口性别比高低也与产业结构有关,广东是全国制造业大省,产业结构重型化特征明显,对男性劳动力需求量增加。”
南方日报记者 王彪 实习生 林广豪
统筹:黄应来
声音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人口统计研究室主任王广州:广东是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流动人口规模在全国处于优势地位是广东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缩影。为充分发挥人口聚集的社会经济推动作用,广东应不断改善和完善人口迁移流动前瞻性科学规划、预判和相关政策,优化人口的城镇化体系结构,进一步推动未来人口的空间布局持续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更加均衡。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与人口学研究所所长左晓斯:庞大的人口规模和适度的增长速度是珠江三角洲这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和成就的直接体现或标志,也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广东未来应该在城市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等方面化压力为动力,高质量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