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子弟学校(班)学生规模达3700人,下一步如何建设?

不久前,全国首家港澳子弟学校“广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在广州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在广东建设港澳子弟学校或设立港澳儿童班并提供寄宿服务。”港澳子弟学校(班)建设是当下大湾区的热点问题。

日前,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协同发展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研究室主任、华南师范大学副教授余晖及其团队对广东建设港澳子弟校(班)作了充分调研。

港澳台中小学生在穗就读超过1.8万人

余晖表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推进,随父母前往内地生活就学的港澳籍中小学生数量不断增长。当前,广东省已形成了包括1所港澳子弟学校、2所香港子弟学校和广州、深圳、佛山、中山等地18所中小学港澳子弟班在内的港澳子弟教育体系,在读学生规模达到3700人,并有大量港澳子弟就读于常规中小学的常规班级。总体而言,港澳籍学生就读于民办学校的比重高于公办学校,例如,深圳市罗湖区的港籍学生中有59%就读于民办学校。

还有一组数据显示,在广州市2021年,全市6个区9所学校共开设了25个港澳子弟班;在广州市就读的港澳台中小学生超过1.8万人;31名港澳人士在广州市通过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

港澳籍中小学生在粤就读有三种渠道

调研发现,港澳籍中小学生在粤就读有三种渠道:第一,中小学特设的港澳子弟班。第二,港澳子弟学校。第三,中小学常规班级。由于目前专设的港澳子弟学校尚不普及,大量港澳籍学生就读于常规中小学。同时,由于公办学校普遍设定了入学门槛,大量港澳籍学生就读于民办学校。申请入读公办小学及中学的港澳籍学生,大多由父母户籍地或自由产权居住地的教育指导中心统筹安排学位,并通过定点对口、电脑派位等方式入读中学。学生可根据自身意愿和需求,选择入读常规公民办学校或港澳子弟专班。

余晖建议,下一步应以学校教育为抓手,从课程教材、教育教学和校园文化三大方面入手,构建系统性的学校培育路径。

例如,开展港澳子弟学校(班)爱国主义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包含常规课程、校本课程、在线课程、课程资源库等,探索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通识教育科、常识科、生活与社会科、中国历史科、中国语文科、中国文学科、普通话科、地理科、音乐科等教学。

其次,突出教育教学中的全方位思想引领。港澳子弟学校(班)的课堂教学应兼顾粤港澳三地教学语言特点,适当使用粤语、英语进行辅助教学。结合粤港澳三地特色,特别是顺应香港特区“两文三语”的教学模式,在以普通话为主要教学语言的基础上,部分科目适当使用粤语和英语教学,帮助学生熟悉和学习繁体字的书写。

第三,应当营造校园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将国家认同教育素材纳入校园重大仪式、纪念活动和空间布景。例如,开学第一课齐唱国歌,开展红色研学活动,让学生正确深刻地认识历史,培育民族自豪感。

南方日报记者 姚瑶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