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壤放置在转动的水晶球里。 新华社发
多件探月工程相关设施同时展出。 南都记者 李冠祺 摄
作为“时代精神耀香江”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百年中国科学家主题展暨月壤入港揭幕仪式6月26日上午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国家月壤在港正式亮相。
当天的仪式上,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香港中联办副主任谭铁牛、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长征系列火箭总设计师龙乐豪院士、探月工程三期总设计师胡浩等共同为月壤揭幕。
百年中国科学家主题展由香港中联办、香港特区政府、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紫荆文化集团联合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主办。
展览含图片310余张,近百件套实物,讲述了160余位科学家的故事,从6月27日至7月9日向公众开放,香港市民可以近距离观看月壤。林郑月娥说,国家取得的部分月壤首次在香港公开展出,让香港市民可以一同分享国家航天事业的骄人成就。
2020年12月17日,中国月球探测器“嫦娥五号”历时23天,历经11个飞行阶段、6次分离、1次对接、2种方式采样、5次样品转移,携带着1731克月球样品返回地球。此次任务是人类时隔44年再次获得月球样本,也是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的收官之战,在航天强国建设征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这其中,也离不开香港的科研力量。
近日,探月工程三期总设计师胡浩在香港大学的主题讲座中谈及嫦娥五号在月球采样的工作情况时,多次赞许香港高校在航空科研领域贡献的力量,并特意提及月球采样的表取采样设备、相机、封装装置等由香港理工大学研制。
自去年以来,中国航天连续取得重大突破:嫦娥五号实现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圆满成功;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开通;中国空间站建设大幕开启,三位航天员成功入驻空间站。中国航天正一步一个脚印地向新的目标迈进。
胡浩说道,这些成就也同样凝聚着香港科技界的智慧和心血。
据介绍,“时代精神耀香江”之百年中国科学家主题展将一直持续到7月9日(6月30日、7月1日因回归活动闭馆),香港市民皆可入场参观。
此次主题展以科学家精神内涵为框架,设立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主题的六部分展区和“爱国奋斗走向复兴”专题,以及羽毛球机器人互动空间,集中展示我国几代科技工作者爱国奉献、求实创新、协同育人的英雄群像,将“两弹一星”精神、西迁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疫精神、探月精神等革命精神融会贯穿其中,激励青年学子树立星辰大海的科学梦想和自立自强的科技自信。
特写
38万公里外的“土壤”由嫦娥五号带回
南都记者在现场看到,主题展专门设置了“月球样品”专题展示区,陈列展示了月壤样品、探月工程降落伞、织物国旗、月壤存储器、表取采样装置实物,以及由航天科技集团提供的探月工程着陆器、返回器、上升器、轨道器“四器合一”模型等。
其中,备受关注的月壤样品被放在玻璃展示台上,密封存置于一个透明的“水晶球”中,在灯光照耀下,放在棱台装置上的月壤低速旋转着,流光溢彩。
转动的水晶容器中,硬币大小的月壤聚焦了人们的目光。灯光映照下,月壤呈现出黑灰相间的样貌。距离地球约38万公里的“土壤”就这样呈现在面前,感觉很奇妙。
科学资料显示,月壤是覆盖在月球表面的“土壤”,包含微细的矿物颗粒、岩石碎屑和玻璃质微粒等。月壤颗粒质地微细,不含任何有机成分,而且非常干燥。
嫦娥五号着陆器、返回器、上升器、轨道器“四器合一”模型,月壤存储器,表取采样装置实物……周边陈列的多件展品,都与这份月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2020年12月,正是嫦娥五号在月球表面采样成功,并携带月球样品安全返回。至此,人类在时隔40多年后再次成功采集到月壤。
嫦娥五号“挖土”成功的背后,有着香港科学家的付出。香港理工大学教授容启亮率领团队研发的表取采样装置,帮助嫦娥五号成功完成月表采样返回任务。
林郑月娥:科学家访港,为学生们埋下良好种子
林郑月娥在致辞中表示,访问团这次带来了国家去年成功登月取得的部分月球土壤,首次在香港公开展出,让香港的市民可以一同分享国家航天事业的骄人成就。科学家们访港,走访了香港多所大学和中小学,与学生分享国家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最新情况,让他们获益良多,为他们埋下了良好的种子。
她说,发挥内地和香港各自的科技优势,加强内地和香港的科技合作,为香港和内地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作出贡献,是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的应有之义。她期盼在中央部委和各位科学家的支持和鼓励下,香港为国家的航天科技事业作出更大贡献,成为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
统筹:王海军 王卫国 游曼妮
采写:南都记者 程小妹 董晓妍 孙小鹏 实习生 梁颖怡 孙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