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迎战新冠Delta变异株 广东留下这些宝贵经验

全球新冠疫情第三轮高峰正在来临,主角是新冠病毒Delta变异株(B.1.617.2)。据世界卫生组织通报,目前,Delta变异株已传播至90多个国家,成为全球主流传播毒株。

在中国,与Delta变异株的本土流行最早开展正面交锋的是广州和深圳。5月21日,广州报告一例由Delta变异株引发的新冠肺炎病例,截至6月27日,累计报告感染个案167例。6月14日,深圳报告一例新冠本地病例,分析发现引发疫情的仍然是Delta变异毒株,目前报告了感染个案7例。

6月26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广东工作组组长雷海潮指出,此次广东疫情应急处置是我国首次应对新冠病毒Delta变异株的本土流行,为我国今后有效应对处置Delta变异株疫情积累了宝贵经验。

变异株传染性更强疫苗仍具防护效果

中国有着成功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经验,常态化疫情防控之后,国内先后发生了30多起聚集性疫情,都得到了迅速有效的控制。但既往的对手,都是其他的毒株。在面对Delta变异株这样全新的“升级版”毒株时,经验是否依然有效?

显然,这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对手:患者体内的病毒载量比普通株要整整高出100倍,传染性比普通株高一倍。病毒的致病力并没有随着传播力增强而减弱,重症与危重症比例高达15%。

给疫情防控带来最大挑战的,是病毒的传播速度。钟南山院士介绍,在疫情早期,Delta变异株在不到10天的时间,传了5代,传播指数高达4.04—5.0。也就是说,1个人可以传给4个人,4个人又传给16个人。他根据模型估计,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同一时期,广州可能会有730万人被感染。

经过一个月来的正面迎战,在对病毒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基础上,广东不断调整防疫策略,为全国贡献了宝贵的探索。

钟南山透露,针对Delta毒株,广东改变了密接者的概念。由于Delta毒株感染者体内病毒载量高,传染性增强,过去的密切接触的概念已经不适用。

过去判定密接者,是感染者发病前2天的家人、同办公室的同事,在1米之内一同吃饭、开会的人。但对于Delta变异株,在同一个空间、同一单位、同一建筑,曾与感染者发病前4天相处的,都是密接者。

密接者概念的改变,也带来了管控模式的改变。广东因此分级制定了封闭、封控等不同的管控模式。

面对传播速度快的Delta变异株,广东使用了基因测序来迅速锁定传染源,查清传播链。

广东的此次疫情,也测试了国产疫苗对Delta毒株的防护效果。广州通过观察感染者及密接者的接种疫苗效果发现,完成全程免疫接种后预防密接接触者感染的效果为69%,预防发展为肺炎的效果为73%,预防重症效果达95%以上。广东省的数据显示,接种了两剂疫苗的密接者,疫苗对预防发病的保护力近60%,预防肺炎的保护力近80%,没有患者转为重症和危重症。

这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既证明了国产疫苗具有明显的防护效果,也为我国制定新冠疫苗大规模接种目标提供了依据。

钟南山指出,疫苗的保护率为70%,这就需要80%以上的人群接种疫苗才能建立群体免疫。

既管控风险又保持城市活力

Delta变异株来到中国,首先在广州、深圳引发本地疫情,背后是广东尤其是广州、深圳背负着的巨大的境外输入压力。

作为全国重要的口岸城市,广州、深圳接纳了全国80%以上的国际入境人员。引发深圳本轮疫情的源头,就来自一趟从南非出发的航班CA868。迄今为止该航班已经发现了38例阳性感染者。

疫情涉及的广州、深圳、东莞、佛山,均是千万级人口的超大型城市,经济活力强,相互之间交通交流频繁,跨城通勤居住的情况非常常见。深圳本轮疫情中,就是一名居住在东莞的深圳员工将疫情从深圳传播到了东莞。

有参与过全国多起聚集性新冠肺炎疫情处置的专家透露:其他城市的疫情防控措施,可以称为“收割式”:在疫情发生之后,打出“组合拳”,静等7—14天就可以明显看到疫情处置的效果。

但这些在其他城市屡试不爽的静态防御方法,在广东就可能不适用。广东的防疫措施,要不断根据经济社会的实情优化调整,并要在应急处置措施与保持城市活力之间找到平衡点。

最为艰难的,就是管控范围的划定。Delta变异毒株传播速度快,原来的将风险管控单元划定到较小单元的方式,可能已经不适用。可是如果管控范围过大,又会带来城市活力的下降,这需要反复权衡。

许多人都能感受到,在疫情之初,广州市几乎是每天都在不断发出疫情防控通告,或隔几天就做一次优化和调整。有的是对之前措施的进一步加强,有的是推出补丁性的措施。这些优化和动态调整,都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广州与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疫情防控的需要。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5月21日以来的1个多月里,深圳深南大道交通拥堵指数,基本都是随着周一到周日的正常波动,没有因为疫情而大起大落。这就是精准化防控措施取得成效的一个体现。

建立防范疫情风险外溢管控新标准

作为科技大省,广东在这次疫情处置中,运用了很多新技术、新方法。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广东工作组专家介绍,广东有一个很重要的创新,就是首次在全国建立了“黄码”制度。

“黄码”人员必须在24小时内完成核酸检测,结合“三天两检”“七天三检”等措施,可以实现更加精准监控。通过以上措施,在广州传播链的167例病例中,主动搜索出没有症状的有53例,占31.7%。

“科技战疫”元素在广东屡见不鲜。在封闭小区,广州出动无人机开展防疫宣传,采用无人车配送防疫物资、生活用品,既减少了人与人直接接触带来的交叉感染风险,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对隔离观察人员,广东普遍使用了24小时体温贴技术,不用医务人员反复上门去测体温,也避免了个人自报体温带来的误差甚至错报。

在疫情防控措施上,广东也推出了一些新的规范和指南。例如,原则上集中隔离观察对象应单独房间居住。但随着隔离人员的增多,有一些年老的、体弱的或者婴幼儿隔离观察对象,需要两人同住一间房。两人同住一间房,如何做好个人防护?

此外,疫情期间,对肾透析患者如何精细化管理,降低交叉感染风险?面对这些特殊情况,广东都专门制定了针对性的技术规范和指南。

广东还制定了规范化表格,明确了流行病学调查4小时内必须要报告的核心信息。这些规范指南和工具方法,在今后全国的疫情防控中,也必将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在与Delta变异株的交手中,广东积累的工作经验,也将为全国疫情防控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南方日报记者 李秀婷 余嘉敏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