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正面迎战新冠Delta变异株 留下这些宝贵经验

全球新冠疫情第三轮高峰正在来临,主角是新冠病毒Delta变异株(B.1.617.2)。据世界卫生组织通报,目前,Delta变异株已传播至90多个国家,成为全球主流传播毒株。

在中国,与Delta变异株的本土流行最早开展正面交锋的是广州和深圳。5月21日,广州报告一例由Delta变异株引发的新冠肺炎病例,截至6月27日,累计报告感染个案167例。6月14日,深圳报告一例新冠本地病例,分析发现引发疫情的仍然是Delta变异毒株,目前报告了感染个案7例。

1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Delta变异毒株引发了广州、深圳接连两起疫情,进一步凸显了我国“外防输入”的巨大压力。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与这一全新的对手正面交锋,也面临诸多新的挑战。

6月26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广东工作组组长雷海潮指出,此次广东疫情应急处置是我国首次应对新冠病毒Delta变异株的本土流行,为我国今后有效应对处置Delta变异株疫情积累了宝贵经验。

1

正面交锋:

变异株传染性更强,疫苗仍具防护效果

中国有着成功应对武汉新冠肺炎疫情的经验,常态化疫情防控之后,国内先后发生了30多起聚集性疫情,都得到了迅速有效的控制。

但既往的对手,都是其他的毒株。在面对Delta变异株这样全新的“升级版”毒株时,经验是否依然有效?没有人能确切知道。

以前,国内对Delta变异株的认识,主要来自境外文献。在正面交锋中,从公共卫生到临床到科研,广东的专家们逐步地加深了对Delta变异株的认识,掌握了它致病、传播的一些规律。

显然,这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对手:患者体内的病毒载量比普通株要整整高出100倍,传染性比普通株高一倍。病毒的致病力并没有随着传播力增强而减弱,重症与危重症比例高达15%。

给疫情防控带来最大挑战的,是病毒的传播速度。根据广州警方公布的监控画面,两个人14秒的接触就完成了病毒的传播。

1

钟南山院士介绍,在疫情早期,Delta变异株在不到10天的时间,传了5代,传播指数高达4.04-5.0。也就是说,1个人可以传给4个人,4个人又传给16个人。他根据模型估计,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同一时期,广州可能会有730万人被感染。

感染力强、传播速度快,这就意味着,过去的一些防疫防控的措施,如果不加以优化和调整,可能难以跟上Delta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速度。

在与Delta变异株交手之初,广东就遇到了在之前的抗疫中不曾遇到的诸多困难。由于病毒传播速度快,当流调人员追踪到一个感染者,病毒就可能已经传给了下一代甚至几代。

1

经过一个月来的正面迎战,在对病毒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基础上,广东不断调整防疫策略,为全国贡献了宝贵的探索。

钟南山透露,针对Delta毒株,广东改变了密接者的概念。由于Delta毒株感染者体内病毒载量高,传染性增强,过去的密切接触的概念已经不适用。

过去判定密接者,是感染者发病前2天的家人、同办公室的同事,在1米之内一同吃饭、开会的人。

但对于Delta变异株,在同一个空间、同一单位、同一建筑,曾与感染者发病前4天相处的,都是密接者。

密接者概念的改变,也带来了管控模式的改变。广东因此分级制定了封闭、封控等不同的管控模式。

1

面对传播速度快的Delta变异株,广东使用了基因测序来迅速锁定传染源,查清传播链。钟南山透露,广东给所有的病例都做了毒株基因检测。基因测序就像是给每一个毒株精准画像。通过对毒株突变位点的分析比对,可以清晰地查明病毒是从谁传给了谁。

广东的此次疫情,也测试了国产疫苗对Delta毒株的防护效果。广州通过观察感染者及密接者的接种疫苗效果发现,完成全程免疫接种后预防密切接触者感染的效果为69%,预防发展为肺炎的效果为73%,预防重症效果达95%以上。

广东省的数据显示,接种了两剂疫苗的密接者,疫苗对预防发病的保护力近60%,预防肺炎的保护力近80%,没有患者转为重症和危重症。

这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既证明了国产疫苗具有明显的防护效果,也为我国制定新冠疫苗大规模接种目标提供了依据。

钟南山指出,疫苗的保护率为70%,这就需要80%以上的人群接种疫苗才能建立群体免疫。

1

反复权衡:

如何既能管控风险又保持城市的活力?

Delta变异株来到中国,首先在广州、深圳引发本地疫情,背后是广东尤其是广州、深圳背负着的巨大的境外输入压力。

作为全国重要的口岸城市,广州、深圳接纳了全国80%以上的国际入境人员。引发深圳“6·14”疫情的源头,就来自一趟从南非出发的航班CA868。迄今为止该航班已经发现了38例阳性感染者。

1

疫情涉及的广州、深圳、东莞、佛山,均是千万级人口的超大型城市,经济活力强,相互之间交通交流频繁,跨城通勤居住的情况非常常见。深圳“6·14”疫情中,就是一名居住在东莞的深圳员工将疫情从深圳传播到了东莞。

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有着最具经济活力的重要城市集群,当遭遇传播力强的变异毒株,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

有参与过全国多起聚集性新冠肺炎疫情处置的专家透露:有些城市的疫情防控措施,可以称为“收割式”:在疫情发生之后,打出“组合拳”,静等7-14天就可以明显看到疫情处置的效果。

但这些在其他城市屡试不爽的静态防御方法,在广东就可能不适用。广东的防疫措施,要不断根据经济社会的实情优化调整,并要在应急处置措施与保持城市活力之间找到平衡点。

例如,在以往的疫情处置中,为了更好地管控风险,病例所在的楼栋或者单元的所有人员都要送到集中隔离观察点。

但在广州市荔湾区一些发生疫情的小区,楼栋可能超过50层,居民上千人。面对这样的情况,如何划定人员管控的范围,既能够管控风险,又不至于拿不出足够的隔离房间?

要知道,广州市承接着国际入境人员隔离观察的任务,在隔离房间方面压力非常大。要划出更严格的管控范围简单,但不能执行就是无效的。因此,怎么判定密切接触者,哪些人应该进入集中隔离观察点,都需要根据当地情况实时调整优化。

1

最为艰难的,就是管控范围的划定。Delta变异毒株传播速度快,原来的将风险管控单元划定到较小单元的方式,可能已经不适用。可是如果管控范围过大,又会带来城市活力的下降,这需要反复权衡。

许多人都能感受到,在疫情之初,广州市几乎是每天都在不断发出疫情防控通告,或隔几天就做一次优化和调整。有的是对之前措施的进一步加强,有的是推出补丁性的措施。这些优化和动态调整,都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广州与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疫情防控的需要。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5月21号以来的1个多月里,深圳深南大道交通拥堵指数,基本都是随着周一到周日正常波动,没有因为“5·21”“6·14”疫情而大起大落。这就是精准化防控措施取得成效的一个生动体现。

创新举措:

建立了防范疫情风险外溢的管控新标准

作为科技大省,广东在这次疫情处置中,运用了很多新技术、新方法。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广东工作组专家介绍,广东有一个很重要的创新,就是首次在全国建立了“黄码”制度。为了有效发现可疑人员、管控风险,广东对有风险需要排查的人员先赋予黄码。

黄码人员必须在24小时内完成核酸检测,结合“三天两检”“七天三检”等措施,可以实现更加精准监控。通过以上措施,在广州传播链的167例病例中,主动搜索出没有症状的有53例,占31.7%。

1

“科技战疫”元素在广东屡见不鲜。在封闭小区,广州出动无人机开展防疫宣传,采用无人车配送防疫物资、生活用品,既减少了人与人直接接触带来的交叉感染风险,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集中隔离观察点和居家隔离观察点,广东普遍采用了门磁报警系统,避免了低效率的“人盯人”的人海战术。

对隔离观察人员,广东普遍使用了24小时体温贴技术,不用医务人员反复上门去测体温,也避免了个人自报体温带来的误差甚至错报。

1

在疫情防控措施上,广东也推出了一些新的规范和指南。

例如,原则上集中隔离观察对象应单独房间居住。但随着隔离人员的增多,有一些年老的、体弱的或者婴幼儿隔离观察对象,需要两人同住一间房。两人同住一间房,如何做好个人防护?

此外,疫情期间,对肾透析患者如何精细化管理,降低交叉感染风险?面对这些特殊情况,广东都专门制定了针对性的技术规范和指南。

广东还制定了规范化表格,明确了流行病学调查4小时内必须要报告的核心信息。这些规范指南和工具方法,在今后全国的疫情防控中,也必将都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1

在与Delta变异株的交手中,广东积累的工作经验,也将为全国疫情防控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疫情防控中,广东开展了多轮次的大规模的核酸检测。据雷海潮介绍,广东在一个月内完成超2亿人次的核酸筛查,6月22日核酸检测超过1800万人次,创造了两项全国纪录。

大规模的核酸检测的背后,是有效的动员、科学的管理、资源的调度。广东积累了这样超大规模核酸筛查的经验,将为全国其他地方提供参考。

1

在应对Delta变异株的传播时,广东采取了严防疫情风险向省外溢出的措施,广州、深圳、佛山、东莞4个重点城市人员出省必须持48小时以内的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此前,全国实施的措施是低风险地区人员持72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可以外出旅行。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广东工作组专家认为,规定持有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结果才能外出旅行,为全国建立了防范疫情风险外溢的管控新标准。

目前,大多数的集中隔离观察点都设置在酒店,但有些普通的酒店并不符合隔离要求。在人员的隔离管理上,广州深圳也在先行先试。

钟南山透露,目前广州市政府正计划建立一个占地25万平方米的“广州国际健康驿站”,共设置5000个独立房间,严格按照隔离的规范来设置,用来接纳入境隔离人员。深圳也准备建立类似机构。

南方日报记者 李秀婷 余嘉敏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