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之际,回看南粤大地,金融发展高潮迭起,高光频现。金融业规模从1亿多到近万亿,从第一家农民银行到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改革开放,新中国成立以来,金融业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持续献力。
南方都市报梳理历史数据,为您呈现广东金融业在党的领导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自2006年到2020年,广东金融业增加值连续15年位居全国第一。广东省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广东省金融业增加值总量从1952年(最早有统计数据的年份)的1.63亿元增至近万亿元,涨了6000倍;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52年的5.5%,提高到2020年的近9%,金融业在广东国民经济中的影响力不断提高。
回顾数据发现,1949-1978年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广东金融业落实整顿货币、对私营金融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等政策,金融总量规模较小。1979年起,金融业开始探索改革发展,1989-1992年,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在5%左右;1993年-2012年,比重上升到6.0%。2012年以后,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连续突破6.5%、7.0%、7.5%、8.0%,到2020年接近9%,金融业已成长为广东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20年,金融业在广东省国民经济九大产业中,规模位居第三位,仅次于制造业和商贸流通业;贡献税收3627.5亿元,增长14%,占全省税收总额的1/6。
时光流回百年前,早在1922年至1923年,革命先驱就已经在广东省海丰县谋划建立农民银行,经过艰苦斗争,直到1928年,第一家苏维埃劳动银行得以建成。1949年,中国人民银行华南区行和广东省分行同时成立,新中国广东的金融事业由此正式拉开帷幕。1978年-1992年是广东改革开放“金融大试点”时期,深圳、广州先后获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金融试点城市,第一家期货交易所、第一家证券交易所等多个“全国第一”都出现在这一时期。1992-2012年是广东金融业深化和创新改革阶段,广东金融监管部门的前期形态得以确立。并确立了建设广东金融强省的目标,广州、深圳被规划为两个区域金融中心。这一时期内,还推进完成了多个重大金融平台、金融功能区的建设。
2012年至今,金融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的步伐迈得更大了。广东金融监管部门进行了机构改革,监管角色发生了重大转变。十八大以来,广东获批国家级金融改革试验区6个;自由贸易(FT)账户体系等金融支持自贸区发展便利化的措施一一落地,2020年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4.12万亿元,连续11年累计业务量居全国首位,人民币超越美元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第一大跨境结算货币;深交所创业板注册制改革成功实施;筹划了14年的广州期货交易所正式揭牌成立;“跨境理财通”涉及的操作及技术层面的前期工作已基本完成;获批开展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境外投资试点;深圳市成为全国首批本外币合一的跨境资金池业务试点城市……截至2021年5月,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30条政策80项工作任务中,90%以上已落地实施。
十四五开局,广东金融业有了从“9”到“10”的新目标。广东省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到2025年,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要达到10%左右。这意味着,到2025年全省金融业增加值要达到1.4万亿元,广东要巩固增强金融的重要支柱产业地位。在广东省十四五规划中,“金融”单列成章,在全国省级以上五年规划中尚属首例,这为广东金融业从大到强提供了明确的发展路线图和施工图。未来五年到十五年内,金融将成为影响广东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数据采集分析:南都记者 熊润淼
数据来源:各年份广东统计年鉴、广东统计局公开出版物、各年份广东金融运行报告、各年份广东金融发展蓝皮书、广东金融年鉴、《广东省志·金融志》、公开报道和论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