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白鹤洞街,荔湾区17个总投资达427亿元的重大项目集中动工。这里曾是广州疫情防控攻坚战的主战场,也是打赢疫情防控歼灭战的决胜点。
经过一场艰苦战斗,广州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城市恢复活力,发展回归常态,生活重回日常。
5月21日,广州发生首例由德尔塔变异毒株引发的本土疫情。疫情来势汹汹,形势严峻复杂,一场疫情防控硬仗迅速打响。
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广东工作组和省委、省政府关心指导下,广州把疫情防控作为头等大事,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决落实“快、严、实”硬措施,众志成城、万众一心,以超常规举措全力遏制疫情扩散蔓延,不断推动防控形势持续向好。
6月19日起,新增本土确诊病例连续清零。随后,芳村解封,危重症、重症患者全部清零,在院感染者实现清零……广州步步为营,陆续取得阶段性胜利,在两个潜伏期内有效遏制了疫情传播。
成果来之不易。这是国内城市与德尔塔变异毒株的首次“正面交锋”,是广州城市治理效能的集中大考,也是一次全民参与的家园守护行动。
在惊心动魄的抗疫硬仗背后,是一个“硬核”与温情、乐观与奋进的韧劲广州。
全城赛跑 全民守护
传播力最强、传播速度最快、病毒载量高……这一次,广州面对的是在全球目前所发现的新冠病毒变异毒株中,最为强劲的“对手”之一。作为一座超大城市和综合交通枢纽,广州面临的挑战摆在眼前:管理服务人口超过2200万、流动人口超过1000万,人流、物流的互联互通水平高。疫情之下,每天全国入境人员,广东占了90%,而其中绝大部分在广州。
“若没采取有效措施,根据模型预测,广州会有730万人感染。”6月2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表示。
广州必须比以往跑得再前一点、跑得再快一些,才能及时阻断病毒传播途径、切断感染链条。
疫情发生后,广州迅速完善疫情防控体系,坚持绝不松动、绝不手软,提级指挥迅速进入战时状态,争分夺秒与病魔赛跑,筑牢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
分级分类防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等超大城市社会治理体系快速启动,在实践中接受检验。社区管控防线、隔离酒店防线、医疗救治防线、基层工作力量防线共“四道防线”迅速建立。
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关键防线。党建引领下,每一个村社都是一个微型“战场”。
一支支“铁军”驻扎基层一线。广州组建10支驻街工作队进驻疫情最严重的9条街道,各部门共组建超900支党员突击队,先后共派出8.4万多人次支援疫情防控。
用最短的时间动员最大的力量。首创社区防控“三人小组”再次站到最前线。基层党组织领导的“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充分发挥堡垒作用,凝聚起共同守护美好家园的强大合力。
四面八方的力量汇聚而来。“我可以,通宵也可以!”志愿者招募群里,一条条接力报名消息,让无数网友动容。在特殊的高考考场里,特别的“点对点”暖心守护感动全城。87岁高龄的阿伯坚持穿上“红马甲”,高考考生第二天就出现在防疫一线。
无数平凡的英雄挺身而出,无数的普通人默默奉献。疫情之下,每一个“我”和“你”都在奋斗。
“天使白”日夜检测、“警察蓝”通宵值守、“志愿红”往返奔走,各行各业在烈日下、暴雨中坚守岗位,不舍昼夜,共同画出一道美丽的“抗疫彩虹”。
一个个广州人的奋斗,凝聚成众志成城的广州力量。一幕幕暖心的瞬间,汇聚成万众一心的广州温度。
尊重科学 科技抗疫
“我宣布,‘猎鹰号’气膜实验室休舱。”6月30日,钟南山一声令下,广州体育馆内的六组气膜舱全部关灯。这个实验室,在一个月内累计完成超1200万人次的核酸筛查。
这个不寻常的夏天,广州创下一项全球新纪录:在短时间内完成了迄今全球城市最大规模的核酸检测。据统计,5月21日至7月8日,广州全市累计开展核酸检测六轮共5780万人次。
一座超大城市的超常规举措,是对一座城市的统筹协调、组织动员、医疗实力、市民素质的一次全面考验。
全市50048名医务人员白衣为甲、日夜值守,开展“多轮滚动”全员核酸筛查。高温中浑身湿透的背影,“从河里捞起来”的医生,被汗水浸泡得又白又皱的双手,是这个夏天的“最美瞬间”。1800多万广州人有序参与,“广式排队”“广式乐观”频频刷屏,成为广州精神的深刻印记。
这是广州发现传播源、斩断传播链的“必杀技”,也是广州尊重科学、科技抗疫的一个缩影。
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面对未知的病毒,广州坚持尊重科学、尊重规律,将遵循科学规律贯穿到决策指挥、病患治疗、技术攻关、社会治理各方面全过程,争分夺秒抢在病毒前面建立防火墙。
依托广州国家实验室,深入研究分析德尔塔变异毒株传播特点规律,助力防控策略制定、药品试剂研发、毒株基因测序、创新“四同步”策略,快速落实流调溯源、核酸筛查、就地管控、转运隔离,实现了有的放矢、以快打快。
科技企业开足马力,释放出广州硬核的科技实力。
金域医学在广州核酸检测能力达到52万管/天,单机构日检测能力和累计检测量居全球首位。采用“大型检测基地+移动检测点”高效检测模式,“猎鹰号”气膜实验室实现日检能力520万人份。试验运用万孚“新冠抗原检测试剂盒”,快检手段进一步丰富。文远、小马、亿航等广州企业派出的无人驾驶车辆和无人机,在封闭、封控区域内送餐送药打通物资运送最后一百米。
科学治理快速启动,形成疫情防控广州经验。
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对密接、次密接人员第一时间落实赋红码、集中隔离等措施。在全国首创“黄码”制度,对重点区域、重点场所风险人员实行赋黄码+核酸的“三天两检”制度,引导风险人群尽快完成核酸检测。大规模核酸检测叠加“黄码”制度的应用,为广州织起一张“疏而不漏”的严密防疫网,精准锁定重点人群。
最终战胜疫情,关键靠科技。科技战疫背后,是一座超大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完备的产业体系、雄厚的科技实力、丰富的医疗资源和现代化的治理效能。
慎终如始 集成治理
目前,备受关注的广州国际健康驿站建设紧张有序推进。9月投用后,这里将成为广州“外防输入”的一道新防线。
白云国际机场停机坪上,入境客机依次降落。所有入境人员都将接受全流程闭环接机转运、集中隔离管理。从“舱门”到“房门”,从国门到家门,广州奋力把好每一道关口。
面对常态化疫情防控,广州坚持强化外防输入防控体系,航空、陆路、水运口岸防控及“人、物”同防抓细抓实,进一步建立健全全流程全封闭外防输入管理系统,强化全链条外防输入防线。
尽管本土疫情防控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但疫情尚未结束。广州坚持慎终如始、善作善成,进一步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内防反弹、外防输入,坚决巩固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坚持提级指挥、精准分级分类防控、全力救治患者、快速全员核酸筛查、统筹抓好防输入防扩散防外溢、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等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将进一步强化,推动疫情防控从“应急式治理”向“集成式治理”跃升。
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查摆闭环管理、流调溯源、人员转运、隔离场所管理、院感防控、哨点监测、社区防控、物资供应保障、诉求回应与处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短板,汲取教训、举一反三,采取更加有力有效的措施逐条逐项整改到位
6月底,广州启动各级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目前已在市、区、镇(街)设立公共卫生委员会,村(社区)公共卫生委员会将在7月31日前设立。一个多层次、全覆盖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防护网即将全面建成。
如今,广州正以坚定的信心和决心,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近期,广州密集推出“纾困9条”“双统筹46条”,最大程度上减轻疫情对经济增长造成的损失,力促供需两端齐头并进,改革发展共同发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不麻痹、不懈怠、不松劲,是广州的韧劲和担当。
南方日报记者 黄舒旻 李鹏程 周甫琦
统筹 冯艳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