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业整顿只是开始,中国正在下一盘大棋

正值暑假,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下称《意见》),让校外培训机构直呼“凛冬已至”。

在粤评君看来,这是长期铺垫、深思熟虑的系统性改革的一部分,既可视为生育政策的配套举措之一,也事关创新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长远谋划,更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向共同富裕挺进的必要一步。

教培业整顿只是开始,中国正在下一盘大棋。

教育与人口的逻辑

为家长松绑,就是为生育减负

学而思在广州黄沙的校区撤退,学生与其他校区合并……《意见》出台,广州作为全国试点城市之一,教育机构已闻风而动。

“双减”,即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成为此次《意见》的主要目标。

《意见》明确,要实现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

在这背后,是应对教育负担等育儿成本上涨,对居民生育意愿的挤出效应。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10年到2020年的十年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0.53%,和上个十年的1.07%相比,下滑显著。长期看,新增人口的减少会加速深度老龄化的到来,不仅会对养老金造成沉重负担,还会从产业、消费等方面严重抑制经济活力。

减轻育儿成本,正是人口政策的重要一环。《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专门提出:将学生参加课外培训频次、费用等情况纳入教育督导体系。平衡家庭和学校教育负担,严格规范校外培训。

教育是天然的长期主义事业,与追求短期利润的资本有着必然冲突。但近年来资本的大量入场,扰乱了整个行业的生态。

今年3月,《人民日报》就刊文认为,越来越多的机构都开始寻求投资,跟风烧钱,一方面导致机构无心专注教学研发,违背了教育规律,背离了教育初心;另一方面走向“跑马圈地”,让行业无序竞争,损害家长和学生权益。

在本轮重拳整治课外培训前,孩子们学的很多东西都在被这些培训机构“往前赶”了。超纲教学、题海战术,以提高孩子在校成绩为最重要的目标,以应试为特点的校外培训的“剧场效应”严重扰乱了教育生态。

何为剧场效应,简单说,就是在剧场里,前排有一位观众站起来,后排的观众为了不被遮挡也要站起来,当全部观众都站起来,观看的效果没有改善,但每个人都要付出额外成本。

校外培训看似满足了部分孩子接受更好教育的需求,但这种需求的核心往往并非子女本身,而是家长对下一代收入和社会地位下滑风险的焦虑乃至恐慌情绪。

校外培训市场的火爆还带来了诸多问题:合同纠纷、价格欺诈、虚假宣传、缺乏资质等乱象。

随着三孩政策的全面放开,过重的教育负担亟待清障。从政策推进看,也早有预兆。

今年2月4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表示,要治理整顿校外培训机构问题。

6月15日,教育部成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推动行业回归教育本质的轨道。

本次《意见》落地,更是给校外培训浇了一盆顶头凉水。

教育关系到个人发展的公平性,乃至国家和民族的思想建设、文化传承,其主体必须锚定公共属性,这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从更高的层面看,防止教育过度产业化,防止其被资本化,也就是防止资本通过与住房、教育等领域的“捆绑”销售,形成对体制机制变革和创新发展的掣肘,影响发展大局。

教育与产业的逻辑

借鉴“德国化”模式,促创新促就业

科技决定文明的高度,教育决定文明的长度,而科技的发展又以良好的教育作为基础。培养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当前中国正在大力促进科技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落实到教育上,则需更加精准的因材施教,不应让孩子们只是对既有学科内容的简单重复练习或只是获得解题答案而“不知其所以然”。

然而,在资本驱动下,近年来大量搜题软件横空出世,吸引了大批受众。不需花费时间思考,一搜即可获得答案,使用时间长了,学生对软件很容易产生依赖,其独立思考、自主应对问题的能力将受到严重负面影响。

部分校外培训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这一缺口未来也可以更多通过校内和在线两个方向解决,实现在既有体系下,教育内容和模式的创新。

《意见》提出,一方面要拓展课后服务渠道,另一方面要利用国家和各地教育教学资源平台以及优质学校网络平台,免费向学生提供高质量专题教育资源和覆盖各年级各学科的学习资源,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同时,面向未来教育不应该只盯着高考这一座独木桥。

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曾表示,中国当前面临“白领过剩”问题,但从经济发展阶段来看,国家需要大量的技工、熟练工人和工程师,这就造成了部分领域的“结构性就业难”。

在职教领域领先的德国则为此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双元制职业教育被誉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其最大特色体现在校企合作的“双元制”,学生部分时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其他时间在企业带薪实习,企业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在标准层面上也实现了协调匹配。

职业的平等性赋予了普通劳动者以尊严。在德国,技术工人和其他工种一样,也拥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及收入水平,在这样一大批技能型人才的支撑下,有了享誉全球的“德国制造”。

当前中国,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应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升级的方向,培养各行各业急需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家长对孩子成绩有恐慌,大家都希望能培养孩子上高中、读大学,对上职业学院抱有恐慌,义务教育阶段的升学竞争就难降温,也就难以真正把学生和家长从学业负担中解放出来。”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应该减少普职分层的差距,让职业教育工人也能在社会得到同等的认可和尊重。

教育与发展的逻辑

以新动能和优结构对冲“存量博弈”

近来“躺平”“鸡娃”成为网络热词,看似各走极端,但也正是家长对子女教育等焦虑情绪超过正常限度的一种反映。

如何从制度层面破解过度焦虑,让竞争发展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粤评君认为,在这背后,是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一整套系统性应对,校外培训的强监管只是其中一环。

不久前,韩国正式跻身于发达国家行列,成为联合国贸发会议1964年创立以来,首个国际地位变更的国家。

韩国也由此加入“5030俱乐部”——即世界上人口超过5000万、人均GNI(国民总收入)超过3万美元的发达国家俱乐部,此前的成员有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日本、意大利等六国。

拉长历史来看,这些国家绝大多数都是在“一战”前就初步实现工业化的老牌强国。换言之,近百年间,全球科研与产业分工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基本固化。在可预期的将来,全球中高端产品、服务市场的剩余空间有限。

根云平台支撑了三一集团、长城汽车、福田康明斯、金川集团、卫华重工等众多行业龙头客户实现数字化

如何破解?中外历史告诉我们,主要有两种方式:人类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拓展,发现、创新在经济深度上的挖掘。

当前新一轮产业革命持续推进,但从人类发展史看,在核聚变发电、常温超导、外太空开发等领域没有重大突破的情况下,全球化特别是中高端产业的全球化,有着走向“存量博弈”的风险。

从国内看,应对的关键在“增动能”和“调结构”:要么芯片、工业软件、航空发动机等领域高端环节取得突破,带来增长新动能,要么在推动全体居民收入增加以至于“共同富裕”上有实质进展,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和收入结构,减轻社会运行成本和社会焦虑情绪。

于是,我们看到,针对关键领域、关键技术发展难题谋求突破提出新型举国体制,推动包括粤港澳大湾区在内的多个国际科创中心、国家科学中心加快建设。

这些都是培育新动能的布局。

我们还看到全面乡村振兴接续脱贫攻坚、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看到打击互联网平台垄断、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看到校外培训的强监管对资金驱动导致“教育不公”趋向的抹平,看到“房住不炒”政策下“学区房”热度开始消退……

这些都是经济社会发展偏向问题的干预。

下一阶段,哪些地方是“深坑”哪些地方还有机会?粤评君认为,有三个方向可以参考:

有助于补足高端产业、基础研究、资源配置等经济短板的;

有助于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技术创新提升效率、促进公平的;

有助于提高全体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实际收入,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

这三个方向的共同点是:普惠性,大多数人都可以从中受益;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增强社会内在韧性和稳定;更多瞄准尚未得到充分发展的增量而非存量。

相反,另外三个方向则需要慎之又慎:以贩卖焦虑为营销动力的;带来污染等负外部性且缺乏解决方案的;可能对公共安全乃至国家安全留下隐患的。

认清这个事件背后的深层次逻辑,把握住大的趋势,方能应对从容、进退有据。

主笔:王彪 周美霖 宾红霞

策划:黄应来

出品:南方经济智库

参考文献: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经济增长理论史》

《世界是平的》

Tuzhuxi、海外掘金等公众号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