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乡村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提升行动全面开花,直接惠及群众超6200万人

编者按:2020年6月,广东省文明委在全省部署开展为期三年的精神文明创建九大行动,活动开展以来,广东精神文明之花竞相盛开,新风正气扑面而来。即日起,本报推出“‘九大行动’进行时”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一堂粤菜口味研发课,让农民接触到致富秘籍;一次乡间绘画写生体验,让山村孩子感受到美的熏陶;一场干部返乡运动,让村庄旧貌换新颜。

发生在广东乡村的点滴变化,背后是乡村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提升行动的全面开花。行动开展以来,广东已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2.57万个,成立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5.17万多支,开展文明实践活动260万余场次,直接惠及群众6256万多人。

从党员干部到返乡青年,从团员青年到星级文明户,从致富带头人到先进典型,在志愿者骨干的引领下,新文明新思想走进千家万户,更多群众投入到自我服务的志愿服务文明实践中,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奋斗者”“追梦人”。

培育志愿项目▶▷

为乡村振兴撒下新种子

牛奶可炒,冬瓜做盅……在“吃”上下功夫,“粤菜师傅”志愿服务项目,让广东乡村走出一条“风味振兴之路”。

在有着“广州后花园”之称的从化山区,广东省首个“粤菜师傅培训室”落户诞生。每周,知名酒店总厨和烹饪大师组成粤菜师傅培训志愿服务队,到工作室授课、送技下乡,每月开展技能比武、新菜口味研发等志愿服务活动。

玫瑰花鸡、西和醉鹅、荔枝柴碌鹅……一道道新菜式,成了当地农庄的招牌菜,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1800多人次的学员从培训室走出,“培养一个厨师,致富一户村民”的愿景不断变成现实。

为民惠民强服务,是乡村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提升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中,培育志愿项目是重要抓手。

炎炎夏日,骄阳似火。在韶关市仁化县闻韶镇,放暑假的学生们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里,专注地聆听“小蜜蜂”志愿者讲解发生在当地的革命斗争故事。今年3月以来,仁化县的“小蜜蜂”宣讲志愿服务队队员披上红马甲,将文明新风的“花粉”播撒到群众中去。

梅州梅县区成立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队,派出志愿者深入田间地头,引导企业、群众因地制宜,“宜稻则稻”“宜菜则菜”“宜烟则烟”,让撂荒耕地复耕复种。

佛山供电局开展点亮家庭“光明行动”服务项目,为全市1000户贫困家庭、残疾人家庭维修电线、更换电灯,助力全面小康。

解决民生问题,涵养志愿文化。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广东通过培育一个个高质量志愿服务项目,为乡村振兴播撒下新的种子。

志愿服务下沉▶▷

文明实践在基层扎根

蓝天白云下,小画家们在房前空地、田间小路架起画板,不一会儿,青砖黛瓦、绿树婆娑等乡村美景跃然纸上。

如何让乡村孩子感知艺术之美?佛山市高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画说高明”志愿服务队,把公益文艺课程带到乡村,并结合线上“直播课堂”“语音导学”“教学视频共享”“一期一会微画展”等,为城乡孩子搭建艺术交流平台。

相比城市,乡村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发展缺乏资金、场地、人才、资源等,面临先天不足。因此,广东以做强县级文明实践中心来破题。“画说高明”志愿服务队,便是由高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指导孵化,采取政府支持一点、社会关注一点的模式,撬动整合社会各方资源成立起来的。

让志愿服务项目下沉到群众身边,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广东还探索出了“机制+机动”常态下沉、“点单+派单”按需下沉、“普惠+特惠”分类下沉等模式。

江门开平市80多岁的余伯想办理赠与合同公证,但由于意外摔伤骨折,无法到窗口办理手续,便向公证处提出“上门服务”的申请。公证处人员及时上门办理,当天出具公证书。

云浮市启用“群众点单、中心下单、街镇(社区)领单”模式,组织辖区党员志愿者主动上门“接单”,把方便送到群众“家门口”,将志愿服务做到了群众“心坎上”。

“志愿服务沉到了我们田间地头,文明实践就在这里扎了根!”一名村干部为这一模式点赞。

带动群众参与▶▷

志愿服务变行动自觉

招募志愿者的信息一发到村民群上,不到十分钟就招满员了……这火热的一幕,发生在东莞中堂镇潢涌村。

为引导群众参与志愿服务,中堂镇推行了“文明积分进万家”项目。村民、“新莞人”参加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可以获取积分,兑换奖励。如今,潢涌村志愿队伍不断壮大,文明实践成果彰显。

为让乡村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走深走实,广东各地各出奇招,激励更多群众把投身志愿服务变为行动自觉。在基层能人的带动下,各地的乡村志愿服务文化逐渐厚植。

陈炎连是中山市横栏镇花木种植业的领军人物,中山打造了陈炎连好人工作室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大力培养种花达人,鼓励大学生本地创业就业。站长陈炎连集结“好人”力量,不定期走访各花场,聆听花场主和农民工的心声,为镇内近七成的花木农民工争取到奖金、购买保险等福利,为横栏镇花木产业打造文明营商环境添砖加瓦。

河源市龙川县常态化实施“十万党员干部返乡”行动,带头动员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其中。河道上下、道路两旁、房前屋后、沟渠内外,时常能见到他们的身影。自活动开展以来,龙川县已有17万余人次的党员干部志愿者“返乡走亲”。路障、淤泥、漂浮物和障碍物都不见了,全县村庄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提升。

“山是那么青/水是那么绿/谁在那凉亭旁/轻轻挥着手”——这首广东本土词人创作的作品,既是对家乡秀美风光的描绘,也生动反映了乡村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正如烂漫山花,在南粤大地遍地开放。

●南方日报记者 吴晓娴

统筹:卢轶 尚黎阳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